词条 | 张国亮 |
释义 | 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国亮,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浙江记者站记者。1983年10月出生于安徽霍邱,2001年远赴福建泉州,进入侨校中文系,2005年考至浙江杭州读研,2007年进入中央台,成为驻浙江一名记者。入台不久,逢中央台改革大好时机,参加过“全国两会”、“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2008中国海洋纪事”、“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奥运火炬浙江传递”等重大活动报道。 人物格言:“认真做好每件事情”。 2 洛阳市书画院副院长张国亮,笔名赤坡村人,湖北省孝感人。1959年12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1989年转业到洛阳工作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创作中心山水创作室副秘书长,洛阳市书画院副院长,《艺术界画刊》编委。白幼酷爱艺术,经多年不懈努力,在国画写意山水和花鸟上探索山.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已形成个人艺术风格。作品曾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展并荻奖,多次应邀参加全国美术理沦研讨会,发表理沦文章三十多篇。已出版有《张国亮题画诗集》、《张国亮写意牡丹集》等。辞条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3 渭水源书画院院长张国亮,字恺明,号半盅楼主,生于1942年2月,甘肃临洮人。1984年任民盟渭源支部主任委员至今,现为渭源县政协委员、甘肃省美协会员、陇中画院荣誉画师、渭水源书画院院长。幼随陇上画家———祖父张教三、父亲张璧原学画,打下了坚实基础。20世纪60年代已有大量画作问世,并产生了一定影响。他广泛涉猎山水、人物、花鸟,皆有成就,尤精虾、蟹,寥寥数笔,神态逼现,弹跳、屈伸尽显可爱。作品多次入选省、地、县大展,并多次获奖。 他笔下的花鸟,总是那么清新可爱,洋溢着一种天然的纯朴与纯真。近年来,先生宝刀初试,锋芒不减,2005年,画作入展省美协、省国画艺委会举办的甘肃省首届中国写意画展和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美协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西部风情”———甘肃省美术作品展;2006年画作入展陕甘宁蒙四省(区)八地市书画联展,并在省美协、省十一届运动会组委会举办的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书画摄影集邮奇石展览中获铜奖。 4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张国亮,男,汉族,1957年3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经历1.教育背景 1978.02~1982.01: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 1985.09~1988.06: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 2.工作经历 1982.02~1988.12:天津大学化工系助教; 1989.01~1994.11:天津大学化工系讲师; 1994.12~2002.11: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2002.12~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 讲授课程1.本科生课程 (1) 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 (2)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 2.研究生课程 传递过程原理。 ◎ 研究领域(1)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2)药物载体的制备与缓释; (3)药物中间体及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 ◎ 研究课题1.已完成的课题 (1)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催化去除室内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2)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室内空气重点污染物健康危害控制技术研究; (3)省校基金项目: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的合成工艺研究; (4)企业合作项目:DSD酸氧化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2.正在进行的课题 (1)企业合作项目:DSD酸氧化废水资源化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2)省校基金项目: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的合成工艺。 ◎ 获奖情况1.教学获奖 (1)天津大学-摩托罗拉2002年奖教金; (2)天津市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3)天津大学2003年度优秀教学成果1等奖(排名第2)。 2.科研获奖 2005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研究成果1.著作 (1)陈涛,张国亮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柴诚敬,张国亮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专利 (1) 1,4-二氧杂螺[4.5]癸烷-8-酮的合成方法,申请号: 200510015343.6授权公开号CN100355746C; (2) Cu2+/TiO2-SiO2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0510015342.1 授权公开号CN100387336C; (3)载5-氟尿嘧啶药物的pH敏感可控释放纳米粒及制备方法,申请号:200510014554.9 授权公开号CN1290505C。 5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张国亮,男,博士,博士生导师(环境化工、生物化工),国家海洋局工程技术带头人,教授级高工(1999,国家海洋局)/教授(2003,转评,浙江省人事厅)。 1991年2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有机/生物化工专业,2007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材化学院高分子专业。2000-2002年,以Research Specialist (ACS) / Visiting Professor ( CSC)身份在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Cities)Dr. E.L.Cussler教授(Chairman/AIChE、Fellow/Academy of Engineering, USA)研究组从事膜材料与新型接触器领域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进行膜精馏填料探索并获成功;2007年7-10月以Visiting Professor (DAAD)身份在University of Leipzig /Humboldt-Universitat等进行先进材料与组织工程领域访问研究。1988年起师从陈洪钫先生开始新型双水相萃取、中空纤维酶膜反应器等国家基金项目研究、并曾任助教协助带领学生赴齐鲁石化烯烃厂、氯碱厂等大型企业实习(1990.6-9),1991年初进入国家海洋局二所、水处理中心(国家液体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辖杭州西斗门膜工业公司等)工作,在高丛堦老师等六十年代全国海水淡化会战骨干的指导下,开展膜材料制备、组器件研制及装备国产化研究、开发和工程示范,历任工程师、高工、教授级高工/特聘研究员,技术部副部长、部长、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兼科技处处长等职。因单位改制,2003年7月起重新进入高校工作。 美国化学会(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ACS)研究员, 美国Georgi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NSF) 国际评审员(International Peer Reviewer),国家海洋局二所海洋化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办)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副组长,国际脱盐与水再利用协会(IDA)、欧洲脱盐学会(EDS)会员,中国脱盐协会(CDA)理事,国家海洋局水处理中心科技委委员。浙江省环境工程重中之重学科资源化方向负责人、环境保护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理事、杭州湾资源和环境研究会会员。亚太脱盐和水再利用协会会刊Desalination Industry编委,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 (1)功能膜材料、催化材料、生物医学与组织工程材料;(2)海水淡化、水与废水处理、中水回用新组器、新工艺及工程技术;(3)特种分离过程及其它环境友好的节能减排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在国家海洋局工作期间,负责组织、设计并成功建立了新型舰船用海水淡化器(2001,国内首套,承蒙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现场视察表扬,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军用移动车载海水淡化装置(2000,国内首套,在南京战区实战演习中获国防部通令嘉奖)、内蒙大豆蛋白生产尾液膜回用工程(1998,国内首套双膜工程系统)、山东长岛高硬度纳滤膜软化工程(1997,国内首套工程化纳滤系统,国际首次直接膜软化超高硬度水系统。2000年长岛列为国家级海水与苦咸水淡化示范园区)、浙大海纳单晶硅用18MΩ·CM高纯水制备工程(1995,单晶硅生产首套长期使用的国产化膜工程系统)、广州来福太空水系统(1994,国内首套两级RO系统)、深圳奥林-新隆泰直饮水系统(1993,国内最早大型纯净水工程之一)等国家级产业化工程示范项目。先后主持、负责、主要参与完成国家液体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科研院所专项、美国化学会ACS基金/能源部DE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及面上项目、国家重大攻关计划及省部重点科技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合作出版专著四部,获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等四项奖励。入选国家海洋局工程技术带头人(1999)、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2004)、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2002)。 近五年来亲自指导二十余位博硕研究生,毕业生进入全球500强机构如Dow Chem(Omex)、Hyflux(Singapore)及政府高校院所等关键技术岗位工作,荣获08/09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毕业生荣获省/校优秀论文、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运河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已开设讲授高等环境化学(双语)、膜分离与水科学技术、高分子膜材料、污染控制技术前沿、环境传质反应过程等博硕研究生课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