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国良
释义

1.新疆书法名家

张国良(1927~ )河南南乐人。新疆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新疆西域书画艺术研究院顾问,新疆自治区老干部书画学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草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书画协会创作研究员。书法作品在全国和省市展赛中100多次分获金、银、铜、特等,及优秀、佳作奖,多幅选送国外展出,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美术诗词界人名大辞典》、《中国书画家大辞典》、《海峡两岸书画名人大辞典》、《书画金石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名家书画选集》。作品多次参加各类书画展和自治区老年书画展,作品收入《新疆老干部书画集》。有作品参加新加坡精品展览,在鄱阳湖碑林、神墨碑林等5个碑林留刻,有作品被岳阳市博物馆、黑龙江大兴安岭群艺馆收藏。

2.浙江省金华市西苑小学教师

(1978— )曾任学校教科室负责人近10年,撰写并发表论文、随笔40余篇,出版论著40余万字,有5项科研成果获中国教育学会及浙江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3.评话演员

(1929- )评话演员。江苏苏州人。自幼随父张玉书习说《三国》,十三岁即登台演出。所演传统书目《长江夺斗》、《失空斩》、《草船借箭》、《战长沙》、《擒张任》、《擒孟获》等均有独到之处。经长期艺术实践,刻苦钻研,提高文化素养,亦能自编自演。1958年进入苏州评弹团工作。1965年到沙洲县评弹团工作。曾在其父指导下,与他人合作将《林海雪原》改编为评话《智取威虎山》,并对原著故事有所发展,较成功地编演出《真假胡彪》及《跑马比双枪》等回目。他还编演出《飞夺泸定桥》等新书。晚年从事长篇评话《三国》的整理出版工作。他的表演擅长说表,书路清晰,语言生动,善于组织关子;安排开打,起脚色,评点与衬托等艺术处理也能运用得当。说《长江夺斗》、《失空斩》、《草船借箭》、《战长沙》、《擒张任》、《擒孟获》等段落,有独到之处。自1983年起所整理编写的评话《三国》演出本,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分集陆续出版。

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男,1939年6月20日生,江苏泰州市人。院主任、教授。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医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工北京市市委委员、北京西城区政协委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医疗特长与成就:善于高难度手术,对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创建了食管癌术后重建的食管胃粘膜单层缝合深包埋吻合法,采用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肺叶切除使以往认为不能手术切除的中心型肺癌得到根治;1997年5月12日以来,在国内外率先采用了自体肺移植技术治疗局部晚期中心型肺癌并获得长期存活,相关论文在《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国肿瘤临床》等刊物发表,参加《外科手术技巧》。《胃肠病学》、《胸膜疾病》、《急诊学》、《肺部感染》。《危重急症的诊断和治疗》等10余部书的编写。多篇论文被美国图书馆《只读光盘》摘录收藏。

5.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

简介

1954年生于上海。1973-1976年、1985-1991年分别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其间,1981-1982年、1988-1989年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研修。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跨世纪优秀人才”称号。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兼任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理事,《新闻大学》副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等。

目前主持各类课题近20项。主要有:《中国发展传播学》(教育部重大项目)、《大众传播学》(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上海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受众与传播效果》(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大众传媒与扶贫》(中英合作项目)等。

迄今出版著作20余部(含专著、译著、合著),发表论文60多篇(含译文)。

学术成果

著作:

《新闻媒介与社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图象媒介与社会心理》(合著)日本北树出版社1999

《广告精要Ⅱ》(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怎样进行形象传播》(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怎样应对大众传媒》(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传播学原理》(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合著)日本成蹊大学亚太中心1994

《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大众传播社会学》(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丑陋的日本人》(译著)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

《日本新闻事业史》(译著)新华出版社1986

论文:

〈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分析〉《新闻记者》2001年6期

〈网络时代的受众与媒介〉《新闻大学》2001年春季号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新闻记者》2000年7、8、9期

〈面向21世纪的上海市民与媒介文化〉《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香港中华书局1999

〈沪港大众传媒比较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2期

〈再谈日本的新闻教育〉《新闻大学》1997年4期

〈日本的大众传媒与国际化〉《国际新闻界》1996年4期

〈上海工人与新闻媒介〉《新闻大学》1994年3期

〈关注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新动向〉《新闻大学》1994年1期

〈略论电话传播〉《新闻大学》1992年4期

〈新闻事业≠大众传播〉《新闻大学》1985年2期

〈也谈新闻定义〉《新闻传播》1985年3期

发表文章

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三)

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二)

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一)

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现状分析

——我国首次就传媒“议题设置功能”进行抽样调查

网络时代的媒介与受众

国际化潮流中的日本大众传播媒介

中日报纸国际报道之变迁及比较研究

——以1982、1998年《人民日报》、《朝日新闻》等为例

再谈日本的新闻教育

复旦传播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国良教授

也谈新闻定义

面向21世纪的上海市民与媒介文化

无视,还是拒绝?

——析新闻媒介在传播日本政府对波茨坦公告的态度上是否有误

上海工人与新闻媒介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研究现状刍议

学术论文

1〈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合作)《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年第3期

2〈教授没有开的课〉(学术对谈)《传播与社会》2007年第4期

3〈解析中国媒介新闻可信度〉(合作)《新闻大学》2007年第4期

4〈大学生网络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合作)《复旦学报》2006年第4期

5 The Rise, Development and Trends of the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China Media Research, 2(2),2006 USA

6〈“超女”现象的传播学实证研究〉《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7〈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今传媒》2006年第10期

8〈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6年第2期

9〈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合作)《新闻大学》2005春季号

10〈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研究现状刍议〉(合作)《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2期

11〈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理论月刊》2005年第11期

12〈中日报纸国际报道的变迁与比较研究〉(日文)《大众传媒与冷战后的东亚》日本学文社2005

13〈2004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回顾〉(合作)《新闻大学》2005年冬季号

14〈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合作)《新华文摘》2005年第13期

15〈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合作)《现代传播》2005年第1 期

16〈中国传播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传播学在世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7〈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年第3期

18〈春华与秋实〉《复旦光华新闻传播学青年学者书系》(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9〈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合作)《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20〈中国受众的需求与满足〉《新闻记者》2004年第11期

21〈2003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回顾〉(合作)《新闻大学》2004年秋季号

22〈张国良教授点击上海报业关键词〉《中国记者》2004年第12期

23〈世界互联网发展状况的最新报告〉(合作)《新闻界》2004年第5期

24〈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25〈SARS的传播学思考〉《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5期

26〈关于SARS的传播学思考〉《SARS与社会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7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Media Ecology, Impact and Issues in New Media, Copyright 2004 by Hampton Press, Inc. USA

28〈信息时代的战争、媒介与受众〉《新闻记者》2003年第6期

29〈200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回顾〉(合作)《新闻大学》2003年秋季号

30〈上海市民与信息化〉《第二届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咨询报告汇编》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2003

31〈上海市民与信息化〉《传播学研究集刊(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2〈电视剧中电视暴力的传播学分析〉(合作)《电视研究》2003年第8期

33〈我国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合作)《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

34〈中日两国传媒报道的结构与相互形象的形成〉《战后日本主要的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5〈中国动画片研究〉(合作)《新闻大学》2003年冬季号

36〈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合作)《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

37〈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3期

38〈中央与地方党的机关报议程的实证分析〉(合作)《新闻界》2003年第2期

39〈中国大众传媒与“知沟”现象初探〉《新闻记者》2002年第11期

40〈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报告〉《上海哲社研究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1〈2001年传播学研究回顾〉(合作)《新闻大学》2002年秋季号

42〈中国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合作)《现代传播》2002年第5期

43〈传媒报道与中日相互形象的形成〉《新闻记者》2002第12期

44〈中国大众传媒“议题设置功能”分析〉《新闻记者》2001年6期

45〈网络时代的受众与媒介〉《新闻大学》2001年春季号

46〈市民与媒介的互动〉《社会科学报》2002年4月

47〈第一时间看到了浓烟烈火——上海市民如何获悉美国遇袭消息的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1年第10期

48〈网络传播中的“知识沟”现象研究〉《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

49〈大众传媒与扶贫报道〉(合作)《新闻大学》2001年夏季号

50〈新闻传播学前沿〉《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1〈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闻记者》2000年第9期

52〈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与趋势(一)〉《新闻记者》2000年第8期

53〈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与趋势(二)〉《新闻记者》2000年第7期

54〈日本的大众传播与国际化〉《传播学论文选萃1》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5〈复旦传播学的过去、现在、未来〉《传播学论文选萃3》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6〈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传媒状况的变化〉《新闻传播论坛》2000年第5期

57〈面向21世纪的上海市民与媒介文化〉《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香港中华书局1999

58〈沪港大众传媒比较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

6.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副主席

男,1950年2月出生,汉族,大专文化程度。协助主席工作,分管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含港澳台侨委员会)工作,联系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

7.香港文汇报现任董事长

政协委员,香港文汇报有限公司设有董事会,董事会为报 社最高领导机构,香港文汇报现任董事长兼社长。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人。

1965年进入新华社通讯社从事新闻工作至2000年,为新华社高级编辑,高级记者。1966年至1969年,奉派在新华社驻老挝解放区分社任翻译、记者,采访报道印度支那抗美战争。1973年至1977年,出任新华社老挝万象分社首席记者,采访报道越南、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1978年至1985年,先后任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发稿中心负责人,参考新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和《参考消息》总编辑。1986年至1993年5月,任新华社秘书长。1993年6月至2000年11月,任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兼新华社香港特别行政区分社社长,组织指挥了香港回归祖国前後的一系列重要报道。在此期间,创办了新华社驻香港的窗口公司--金鼎(集团)有限公司,并与外资合作成功创建了中华网公司,担任金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网公司副主席。2000年12月,任香港文汇报社长。200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张国良社长曾担任过中国地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红十字会高级顾问和世界杰出华人基金会副主席等。先後学过俄文、法文、泰文、老挝文。出版过《机器人》、《X线战争》等著作。

8.海南椰林书画院副院长

男,1957年7月生,黑龙江省青冈人。?任职于黑龙江省铁力市石材矿。海南椰林书画院副院长,市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会员。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 中国书画艺术、美院毕业后,曾受高冠华、李可染、全祖章老师指点,多次到黄山、桂林、三峡等名山大川实地写生攻习山水。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荣获各类奖赏。传略已被先后编 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十余部大型辞书,近年来,作品曾被美国、日本、瑞典、 加拿大、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收藏。?

9.紫砂艺术家

艺名吟龙,男,生于1971年9月,汉族,江苏省宜兴人,紫砂艺术家。张国良很欣赏 “味从回处有余甘”的诗句,这句诗他伴着慢慢成长起来的。14年的求索道路充满荆棘、充满乐趣。1992年秋冬,张国良进琪志陶瓷厂,拜“雕塑奇才”韦琪为师。那时厂址还在较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太多的喧哗,正符合张国良“静”的心情。白天跟着师傅、师兄们学艺、探究,晚上则静思一天的得失,再回翻以前的记忆,体味以前得失的心情,时笑时默。有兴趣时还会悄悄打开工作室,重新揣摩、推敲。因为张国良知道,先要尊古、习古,才能在这基础上超越它。2000年,那一年我彻底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也成了一名专业的紫砂艺术的创作者。鸟长大了,总要自己飞翔。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张国良以吟龙为艺名,就是为了学习龙的精神,描画龙的精神。他象是条静静的雏龙,内敛的性格促成了“吟龙艺陶”坊。本着精益求精的从艺原则,老老实实的立人之本,苦心经营,已见成效。

张国良的作品精选得天独厚的紫砂泥,精心制作,经1170度高温烧成。大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人物,佛教造像。着重人物神态的刻画,嬉笑怒骂,绘形绘体。装饰精巧,选中华吉祥图谱随手阳刻。群众喜欢,购者踊跃,得者自愉。

10.国内著名.Net专家

国内优秀的.Net开发专家,国内最早涉及.Net开发的开发人员之一。历经包括.Net测试版以来的所有.Net框架的应用程序开发。在.Net平台之上实现过如中国联通短信平台管理系统、VIM虚拟理疗系统、中航质量管理系统等大型.Net系统。对微软.Net平台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对此平台之上的B/S和C/S架构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张国良是全球华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的知名技术播客专家。

张国良的.Net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每天都有大量学生下载、学习。

11.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人。1965年进入新华通讯社,为新华社高级编辑,高级记者。1966年至1969年,奉派到越南、老挝解放区,采访报道印度支那抗美战争。1970年至1972年,在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先后任编辑、主编和发稿中心负责人。 1973年至1977年,出任新华社老挝万象分社首席记者,采访报道越南、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1978年至1985年,先后任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发稿中心负责人,参考新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和《参考消息》总编辑。1986年至1993年5月,任新华社秘书长。1993年6月至2000年11月,任新华社香港分社总编辑、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新华社香港分社改为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后,兼任新华社香港特别行政区分社社长。同时,创办了新华社驻香港的窗口公司——金鼎(集团)有限公司,1994年与外资合作创建了中华网公司并於199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担任金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网公司副主席。

2000年12月至2008年12月,任香港文汇报社长,其中2003年5月起兼任香港文汇报董事长。2003年至今,任全国政协委员。2006年,当选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副主席。2008年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香港文汇报荣誉顾问。

12.六安一中教师

张国良,六安一中工会常务副主席。男,江苏武进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数学会会员,安徽省中学理事会理事,六安市中学理事会理事长。是1999年受到中共六安地委表彰的20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于2000年和2001年先后当选为六安市首届和安徽省第七届党代会代表。现任安徽省六安一中工会常务副主席。 在各类CN刊物上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有一篇被评为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编著的《解析几何疑难与辨析》一书,计九万多字,由安徽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先后多次参加安徽省教学科学研究所组织的高中数学教学资料的编写工作.

13.全国劳动模范

张国良,男,汉族,195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北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车队工人,技师。张国良1990年市环卫处建立垃圾填埋场,被调到环卫处,在垃圾场当一名推土机手,从事垃圾填埋工作。至今他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一台推土机,一片垃圾场成为他的工作空间,从维修保养、到开车作业都是他一个人的活,他勤勤恳恳一干就是21个年头,21年里他无假日不休息,累计填埋垃圾293万吨,共填沟造地40万平方米,1台旧式推土机被他调里的得心应手,为国家节省资金30万元,他的事迹至今仍在建设系统推广,也一直在感染着环卫处每一名职工。

他曾先后被选为北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同时荣获建设系统、北安市、黑河市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4.原荆州区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编研科科长

人物简介

张国良,1956年生,鄂州市人,在荆州区档案馆工作多年,案发前任荆州区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编研科科长,负责保管该档案馆156幅名人字画。

珍藏多年的名画《苍山洱海》,竟然在北京被拍卖出100多万元,而馆中的画作却变成了赝品! 发生在荆州市荆州区档案馆的这件蹊跷事,让各方震动。原来,早在2007年前,包括该画在内的4幅馆藏画作,就被荆州区档案局地方志编研科原科长张国良掉包。他请人炮制赝品,换出真品,然后以低价出售。

2010年12月16日,张国良涉嫌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财产、涉嫌贪污一案,在荆州区法院开庭审理。法庭上,他和另外2名嫌疑人均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事件经过

镇馆之宝在京拍卖 2010年7月,荆州市荆州区文联一位负责人在网上查阅资料时,无意看到一则消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名画《苍山洱海》,在北京拍卖出100多万元!“怎么可能!这幅画不是一直收藏在荆州区档案馆吗?难道档案馆把这幅画卖了?”他十分惊讶,继续搜索,发现早在2008年,这幅画就在陕西被拍卖过一次。

吴冠中是20世纪我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在中国画坛享有很高声誉。特别是今年6月他去世后,其作品价格更是一路飙升。

荆州区档案馆能够收藏《苍山洱海》,还有一段故事:1983年,原江陵县(现荆州区)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一周年之际,该县邀请了一批国内著名的书画家前来采风,其中就包括吴冠中。其间他创作了《苍山洱海》相赠,由该县文联收藏,2002年转交荆州区档案馆。

2010年12月16日,荆州区档案馆负责人称,这幅画作是该馆价值最高的收藏品之一,可谓“镇馆之宝”。

管理科长掉包名画

接到情况反映后,荆州区档案馆十分重视,立即展开调查,发现这幅画仍在馆中。

难道另有一幅《苍山洱海》,或者在京拍卖的是赝品?馆方请来专家鉴定馆中画作,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馆藏的《苍山洱海》是赝品!

荆州区档案馆向当地警方报案。经调查,该馆的藏品馆共有三道门,而藏品柜有两道锁,钥匙分别由两名工作人员保管。

民警传唤了保管钥匙的张国良和另一名工作人员,真相很快水落石出。原来,张国良趁另一名保管钥匙的工作人员不备,偷偷配好钥匙,先后将《苍山洱海》等4幅馆藏真品画作盗出,交给同伙售出,所得赃款由3人瓜分。

百万画作低价抛售

张国良交待,他也是爱画之人,知道自己保管的藏品价值。看到那些字画长年无人问津,甚至连内部人员也分辨不出真假,便打起了歪算盘。

2007年初,他与个体户朋友张登炳、刘勇商议,决定将名人字画掉包后卖钱瓜分。经过策划,他趁另一名保管藏品柜钥匙的同事不备,悄悄配得另一把钥匙。

同年9月,张国良将《苍山洱海》和著名画家关山月的画作《冷艳图》盗出。随后,他请当地一名美术老师分别临摹了两幅赝品,偷偷放回原处。张登炳、刘勇将真品带到广州,两幅画共卖得35万元,由3人瓜分。

作案之初,张国良还有些害怕,但随着时间推移,一直无人发觉,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又想故伎重演。

2007年12月,他与张登炳以同样的手段,盗出画家刘文西的作品《日本新娘》、画家陈大羽的作品《雄鸡》,一共卖得10万元。

当地检察机关查明:以2007年的市场价格,《苍山洱海》约118万元、《冷艳图》约10万元、《日本新娘》约8万元、《雄鸡》约7万元。

三嫌疑人供认不讳

昨日的庭审现场,张国良等3名嫌疑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仅在分赃等细节上有些分歧。审判长审理后宣布,该案将经过合议庭合议后择日宣判。

15.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男,1959年6月出生,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恒星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高级经济师、企业高级管理咨询顾问、中国注册策划师、浙江省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谈判与沟通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4篇;在浙江大学出版等社出版《战略管理》专著1部;《商务谈判》等教材3部。主持或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多项。2010年主持浙江省新世纪重点教改项目1项。2006年获得内蒙古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首届政府二等奖。

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方面成绩优异:2006年指导内蒙古财经学院学生代表队在全区第二届“挑战杯”获金奖;2007年指导浙江林学院学生代表队参加第十届浙江省高校案例分析大赛中荣获“个人最佳风采”奖、团队荣获三等奖; 2010年指导浙江农林大学3支学生代表队荣获浙江省第七届“挑战杯”赛博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08年指导浙江林学院学生代表队参加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

16.丽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纪检组长

姓名:张国良

职务:丽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兼纪检组长

工作分工:分管财务处、基建办,协助负责思政党建、纪检监察工作。

17.高级咨询师、资深培训师

名仕领袖学院高级咨询师、资深培训师、CAC全国职业培训与就业促进专家师资委员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山东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专业特聘教授、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全国企业法律顾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商学网特邀讲师、商略(中国)教育机构特邀讲师。曾任京卫医药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营销副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10余年的实战经验,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实际相结合。在管理咨询方面,尤其擅长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销管理体系构建,为多家企业提供企业管理升级咨询服务,受到客户普遍赞誉。在国企改制和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为多家改制企业进行咨询和管理升级。专业特长:经营战略、组织机构设计、薪酬考核体系设计、职业化管理、企业文化、工作分析和生产持续改进系统设计。

18.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导师介绍

导师姓名 张国良

导师性别 男

职务职称 特聘教授.

所在院系 媒体与设计学院

所属学科 工商管理(媒介管理)

研究方向 媒介产业管理 组织传播理论

个人简介

1953年出生于上海。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复旦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的历史学博士(1991)。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导,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传播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传播学会首任会长。

1981年被选派到日本东京大学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新闻与传播学者。后多次访问美、英、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曾被聘为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的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理事,上海市政府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十几所院校的兼职教授,国际知名刊物《亚洲传播季刊》(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编委(中国大陆唯一),台湾最权威的新闻传播学刊物《新闻学研究》评审委员,香港知名刊物《传播与社会》、《中国传播学刊》学术顾问。

迄今主持国内外项目30多个。其中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大众传播学》、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发展传播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上海市民与媒介文化》、国家“211”项目《中国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以及中美合作项目《十国新闻价值观比较》、中英合作项目《大众媒介与扶贫》等,累计总经费超过300万元。

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新闻媒介与社会》、《现代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等等。同时,培养了20多名硕士生、40多名博士生、10多名博士后。2002年,团结全国同行,发起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传播学学术团体“中国传播学会”,被选举为首任会长。

先后获得各种奖励20多项,其中包括: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称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新闻奖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图书“金钥匙”优胜奖、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等等。

代表性论著

《中日韩三国媒介相互报道研究》(合著/韩文)韩国KPF出版2006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新闻媒介与社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传播学原理》(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大学生网络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合作)《复旦学报》2006年第4期

The Rise, Development and Trends of the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China Media Research, 2(2),2006 USA

〈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6年第2期

〈中日报纸国际报道的变迁与比较研究〉(日文)《大众传媒与冷战后的东亚》日本学文社2005

〈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合作)《新华文摘》2005年第13期

〈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年第3期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Media Ecology, Impact and Issues in New Media, Copyright 2004 by Hampton Press, Inc. USA

〈上海市民与信息化〉《传播学研究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3期

〈中国大众传媒“议题设置功能”分析〉《新闻记者》2001年6期

19.甘肃省永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简介

男,东乡族,1967年3月生,甘肃永靖人,中共党员。

工作分工

分管司法民政工作委员会和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联系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法制办、信访局、民政局、民委、社保局、医保局、残联、地震局、宗教局、工商联、邮政、移动、电信、联通和中央、省、州驻永企业。

工作简历

1986.07—1989.12永靖县段岭乡工作;

1989.12—1992.10 永靖县新寺乡经委主任;

1992.10—1994.09 永靖县段岭乡副乡长(期间:1992.09-1994.10在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政管理专业大专班学习);

1994.09—1999.01永靖县段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1999.01—2003.02永靖县川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期间:1999.09-2001.12在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班学习);

2003.02—2005.12永靖县王台镇党委书记;

2005.12—2008.02临夏州地震局副局长;

2008.02—2011.09永靖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11年9月24日当选为永靖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