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漳州崎岭村
释义

地理概述

崎岭村坐落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境内,现有240多户人家,人口一千余人,全是冯姓,以生猪养殖为主要产业,是龙文区最大的生猪养殖村之一。位于漳州市区“东门外”,距漳州市中心仅4公里,交通便捷,圣王大道至村口,县道浦朝线、鹰夏铁路、漳龙高速公路纷纷穿境而过。沿浦朝线直走1公里多就可到陈元光文化公园,村前九龙江北溪支流的"九十九湾"溪水围绕流淌,村后石鼓山耸立。村内有庞大明清故居群,明中期的双兴宫,及山北新兴宫等众多明清古建筑文物。村里保生大帝哪吒鼓踏火民俗于2010年列入漳州市龙文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崎岭一世祖冯幸“下寨公”从西洋社分衍开基崎岭社,崎岭由此蕃衍开来,分榕树、外楼两角头检社(建国后又加一个山北角)。崎岭开基以来历代繁荣昌盛人丁兴旺,在明朝末年间十世祖冯澄世,冯锡韩,定居晋江磁灶镇下灶,冯澄世之子冯锡硅迁移台湾其子孙后裔分布台中地区,明末分出山北社清嘉庆年间又分出院前,前山两社。清朝冯八仙开基新加坡,至今这些分枝在外的崎岭后裔都有跟崎岭冯氏宗亲联系(2009年宜兰县的冯氏宗亲有回来南靖鸿钵祭祖)据族谱载还有诸多崎岭冯氏后裔分衍在广东、贵州、湖南、及马来西亚等地,形成了今天崎岭冯氏支系。

崎岭建村以来所属区位沿革多变但名称以及崎岭冯氏特有的精神从未改变,明清时期属漳州府龙溪县管辖属二十四都坂头保崎岭社,民国初年沿袭清代保甲制度,龙溪县辖7个区崎岭署第四区(郭坑区)鳌头乡,1960年龙溪、海澄合并龙海县属步文公社,1997年龙文区建立规属朝阳镇。

现今崎岭村分三个角头“外楼仔、社内仔、山北”,山北原本是崎岭明末分出的社,但因诸多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山北又重新并回崎岭社。

人杰地灵

古朴典雅的崎岭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代大多是经商,明清时期在漳州地区更彼负盛名有民间顺口溜“有崎岭富也没崎岭厝,有崎岭厝也没崎岭富”这说明了当时的崎岭经济文化是有一定名气的,清顺治年间工官冯澄世、清康熙年间陕西兆民总镇案察使副都使冯锡范,清嘉庆年间漳州著名商人冯耀三,清光绪年间商人冯应年等历史文化名人均是生长于崎岭村这块沃土上的乡贤俊彦。著名南宋理学家陈淳的长眠之地便也是在这崎岭石鼓寨,据传崎岭清朝时期也出过文武进士,并有皇帝御赐的进士匾,但因文革时期被破坏了也无从查起,不过至今在崎岭古居群以及少宗跟七社冯大宗、祖坟等地考察也发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古迹,比如在七社冯大宗“积善堂”发现其建筑是“直街三天门”的建筑特色(在古代宗祠建筑上是有讲究的,只有出过一品大官的村才可以建直街三天门式的)崎岭少宗也是直街三天门的,在积善堂里的大梁上刻有“陕西总镇世代一品”在崎岭古居群中的后楼大厅里至今还悬挂有皇帝御赐的大匾额一个,上面的四个流金大字苍劲有力,激励着崎岭后代子孙奋发向上报效家国。

陕西总镇世代一品

金庸老人的著名小说《鹿鼎记》里的冯锡范原型人物便是崎岭十一世祖,冯锡范,官号为 陕西兆民总镇案察使副都使,是工官冯澄世之子。郑成功薨,郑经嗣位,辟锡范为侍卫,从往台湾征郑袭(郑成功弟),靖内难。

1664年2月金门、厦门陷,时郑氏宗族部将多降清朝,惟冯锡范与陈永华、洪旭等随侍无猜,同还东宁同。1674年三藩之乱,郑经渡海西征,以锡范为侍卫从征,甚为郑经亲信。冯锡范昧於大体而喜弄权,1676年耿精忠丁州守将刘应鳞以汀州来降,郑经恐爽约,而锡范劝经纳之,致耿精忠转而降清,形势乃迫。及清军压境,复请郑经擢右虎卫许耀为总督,许耀自以非将材,坚辞,终不许,卒致为清军所败,七郡俱失,狼狈而返。返台後,郑经政事悉委长子处郑克臧处理。克臧英敏果毅有乃祖成功之风,群小敛迹,冯锡范深惮之。1681年郑经卒,遗命克臧嗣位,冯锡范阴结经诸弟谮於董妃,指克臧屠人子,赚入内庭,擅使人杀之,拥立其婿克塽,大权尽归於己。1683年6月澎湖兵败,8月从克塽降清,封伯爵,隶汉军正白旗。 在满清意欲攻台前,一六七二年正月颜望忠、杨祥拟向外发展,向郑经建议「愿领兵船征吕宋,以广地方」,但是冯锡范却加以制止说:「吕宋乃黎国埠头,其地并无所产,况年已纳贡桅船,今若征之,有三失; 一。师出无名,有失远人之心,二。残扰地方,得之不足吾臂指。三。欲守之,有鞭长莫及之势。况且在台湾年来安守,幸尔丰收,岂可妄兴无益之兵。

南宋理学陈淳墓

陈淳 (1159~1223)是中国南宋理学家。字安卿,亦称北溪先生。漳州府龙溪县(今福建漳州龙文区人)。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著作有《北溪全集》。

宋嘉定十(1217年),陈淳赴杭州考试,归途中遇严陵郡守郑之悌。郑率僚属请他到郡庠讲学,听众达数百人。十一年,卒,年六十五。

宋淳祐六年(1246年),于龙江书院之东建道原堂,祀朱熹,以陈淳配祀。陈淳葬于瑞泉里石鼓之原(今龙文区朝阳镇崎岭村)。后陈宓在其墓道上大书十个字:“呜呼!有宋北溪先生之墓”,且为之写墓志铭。墓前有坊,外刻“朱门高弟”内刻“漳上真儒”,这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龙溪知县蔡亨嘉建立的。明成化年间,兵部郎中林雍,请有司建专祠于歧山之麓。今祠、墓及碑坊均无存。

双兴宫

双兴宫简介

崎岭双兴宫建于明朝年间,历来香火旺盛曾多次重修(2008年再次重建并举行落成庆典,宴请18社亲友社),据老一辈传说此地是块风水宝地号称“倒踏金鸡穴”建宫于此可保全社 平安富贵人丁兴旺,双兴宫里面供奉的主神是北宋神医“保生大帝”分三尊分别是大帝、二帝以及三帝爷(三帝爷是管三坛的只有开坛期间在宫里其余都是在幸运村民家中)以及有大小配神二十多尊,有关帝爷、中坛元帅、黑虎将军、伽蓝大王、田府元帅以及常山大将赵子龙等等,双兴宫建筑虽然不是很奇特辉煌,但依然保留明清时期闽南建筑风格,至今庙里文物众多,有一对明朝的“乞丐椅”上面的花纹雕刻虽历经沧桑但依然栩栩如生线条分明,还有全国少有完整的清朝光绪年间“三十六官将旗”以及清朝的签筒四个以及两百多首的签诗药单印刷板,这些印刷板全部是松桐木雕刻不易腐蚀,双兴宫的保生大帝灵签分有内科、外科、小儿科以及问事,据说这些药签全是根据吴夲生前所配的药方进行分类整合而来的,古人生活在闽南这个湿热多病而且医学不发达的地区来讲药签是民间求医问药的主要途径,根据专家调查这些药方对于村民们的疑难杂症也是有一定功效的,所以附近村民无不对其满怀虔诚,稍有灾祸马上前来求医问药,总之双兴宫保生大帝信仰是见证明清漳州繁荣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

哪吒鼓踏火民俗

哪吒鼓乐明代从道教圣地山西闾山传入漳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古闽越族原生态巫术仪式与山西闾山道教音乐相互融合的民间信仰音乐文化产物之一,民间文化底蕴深厚。鼓乐因唱词中有“觐请哪吒三太子”而俗称“哪吒鼓乐”。明清时期漳籍民众大量迁台,就在岛内很多地方都建庙祭拜或他庙寄祀“太子爷”,特别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哪吒鼓乐”也随“太子爷”一起传入台湾,台湾民众则俗称它为“法仔鼓”。作为闽台地区特有的曲艺形式,“哪吒鼓乐”见证了两岸民间流行文化变迁的历史,

龙文区崎岭社双兴宫哪吒鼓乐踏火是明朝时期传入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三举行踏火进香仪式。于2010年列入漳州市龙文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兴宫保生大帝哪吒鼓乐踏火形式古朴典雅, 民间信仰氛围浓厚,参与人数众多,举办时间固定,祭拜方式雅致,是印证了明朝闽南地区的繁荣

崎岭三坛建于明朝至今500多年仍在延续当中,但中间也有断续的一个时期,也就是1966年闹文革被迫停坛但勤奋善良的崎岭村民并为此而弃,因为怀着对保生大帝的敬仰之情文革过后1988年崎岭村民又开始组建三坛并于当年三月十三举行踏火仪式。现在每年的正月开坛,正月十五镇符,三月十三踏火进香,到了四月初四再举行收兵谢将仪式,等等很多仪式都得以恢复。

民俗相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