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图鲁 |
释义 | 巴图鲁(满语:Baturu.png,转写:baturu),即蒙古语的巴特尔,但汉语翻译蒙古语一般翻译为拔都。满语中“勇将”之意,明朝时女真人即开始使用此称号。后来成为清朝政府的一种荣誉封号。清朝的巴图鲁封号分为两种,一种仅有“巴图鲁”三字;另一种则在“巴图鲁”三字之前加有汉文或满文。 解释“巴图鲁”乃满语baturu的译音。《五体清文鉴》译为“勇”,《清文汇书》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勇为之勇。勇将即baturu haha。但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乃为勇将,能干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元史》中有很多“八都儿”、“拔都儿”、“把都儿”、“八都鲁”之记载,此乃巴图鲁之同名异译。在蒙语中大部分作为人名。偶尔也有作为赐号出现的。但巴图鲁作为一种赏赐手段,大量赐封将士,则在清朝。 “国朝崇尚武功,锡封世袭至为优渥,其临阵冲锋尚有赐巴图鲁号者。巴图鲁乃清语,犹汉文称能干,谚云好汉也。” 清代作为对作战官员的称号,称为勇员。有两种:一种只称巴图鲁;另一种在巴图鲁上尚加有字样,分为清字勇号如达桑巴图鲁;汉字勇号如劲勇巴图鲁两种。 清初,赐巴图鲁名号并不多,而且赐号者多同时赐谥。从天命迄咸丰二百余年赐号仅三十三人,而且获赠勇号者均为满人,且均为武将,嘉道间始及汉人。咸丰时间有文臣,后来文员增至十二人。 而同治朝以后,赐巴图鲁名号已经太过于冒滥,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清廷先后赏赐巴图鲁名号不下几十人。 并且绝大多数赏赐给汉人,满人仅英翰、者贵二人。后来,获得进行赐谥的只有程学启等数人。此外,洋人毕乃尔也曾获得清朝赐予的勇号。因此,刘锦藻指出:“虽值多事之秋,宜广酬庸之典。然声名卓著者实屈指可数。” 而且还有换给勇号之说。 有名的巴图鲁鳌拜(满语:Oboi),中国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在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黄锡衮的率领下,王弘祚配合黄锡衮密助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有功。王弘祚晋兵部尚书、潘湖叟黄锡衮升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结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为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