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漳州 |
释义 | 漳州市,常住人口为498万。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城市象征-威镇阁,东北与泉州和厦门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潮州毗邻。漳州市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少数民族。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在明朝清朝时的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地方之一。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县还有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几十万,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话。 中文名称:漳州市 外文名称:Zhangzhou City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福建省东南部 下辖地区:芗城区、龙文区等 政府驻地:龙文区步文镇 电话区号:0596 邮政区码:363000 地理位置:中国东南 面积:1.26万平方公里 人口:常住人口为498万 方言:闽南语,少数潮州话或客家话 气候条件: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云洞岩国家AAAA级风景区等 火车站:漳州火车东站 车牌代码:闽E 市花:水仙花(凌波仙子) 简介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常住人口为498万。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城市象征-威镇阁,东北与泉州和厦门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潮州毗邻。漳州市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少数民族。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胞三分之一祖籍漳州,于明清之际东渡台湾,因而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地方之一。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县还有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几十万,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话。 漳州系历史文化名城,早于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列入秦中央版图,属闽中郡。汉代,以梁山(今地名)为界,分属南越、闽越,延至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归于一统。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 漳州东邻厦门,东北与厦门市同安区、泉州市安溪县接壤,北与龙岩地区漳平、龙岩永定等县毗邻,西与广东省大埔、饶平县交界,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博平岭横亘于西北,戴云山余脉深入北部境内。平和县的大芹山主峰海拔1544.5米,为全市第一高峰。九龙江全长1923公里,为福建第二大河。流域面积14741平方公里,在漳州境内流域面积758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鹿溪、漳江、东溪等主要河流。九龙江中下游平原面积720平方公里,是省内最大平原。 漳州是福建南部的“鱼米花果之乡”,青山碧水,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为文明富庶的经济开发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也是闽西南的商贸重镇和富有亚热带风光的滨海城市。漳州人民勤劳勇敢、民风淳朴;历史上人才荟集,俊贤辈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曾先后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光荣称号。 当前,漳州人民正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加快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构筑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实现“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生态优良、群众安居乐业”,把漳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一颗璀灿的明珠。 历史沿革1.漳州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从发现的旧石器看,早在4至8万年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现全市已发现古文化遗址292处、古窑址22处,其中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4处(约5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3处(约3500年至4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1处,岩画30多处。 2.漳州战国属越。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又于公元前214年统一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闽中郡。今漳州地区梁山山脉以北属闽中郡,梁山山脉以南归南海郡。秦汉时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有关口蒲葵关。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在今漳州境域内梁山下建置了绥安县;一说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又置兰水县,待考;梁大同六年(540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不久因人口稀少,撤销。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不久龙溪县撤销并入南安县,不久南安县也撤销,直到100多年的唐朝中期漳州一带才再设县:唐垂拱二年(686年)正式建州置郡。 3.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兵南下闽粤交界一带平乱,出镇龙溪县南境故绥安地,并统领岭南行军征战。因陈政早年曾随唐太宗征临汾、上党,饮马于清漳河畔,当他入闽后,屯兵中营西林(今云霄县境内)江边时,便借旧喻新以激励士气。平定了闽粤交界处后,因将士思念北方故土,改溪名为漳江,漳江本来是今河北、山西南部一河流,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遂改名西林溪为“漳江”。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最终平乱,并“开屯于漳水之北”。 4.唐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九日(据《旧唐书》),唐朝廷允准陈元光之请,在泉(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间、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析龙溪县南部置漳州,辖漳浦(设于绥安故地)、怀恩2县,陈元光为漳州第一任刺史。州治最初设在今云霄县的西林,西林傍漳江而立,陈元光建州时又为州治,便命州名为漳州。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始初漳州(仅辖现今漳州南部一带)区域并不大,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怀恩并入漳浦县,划泉州的龙溪县给漳州;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又划汀州的龙岩县来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漳浦郡;干元元年(758年)复名漳州。南唐保大四年(946年),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时,因父名章,与“漳”同音,为避讳,改漳州为南州;至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始复名漳州。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清朝前期到中华民国前期设汀漳龙道,管辖汀州府之县、漳州府之县,龙岩州等。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5.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大历十二年(777年)漳州辖龙溪、漳浦、龙岩3县;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加增长泰县;元至治元年(1321年)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七年(1471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析出平和县;明嘉靖九年(1530年)置诏安县;明隆庆元年(1567年)析龙溪、漳浦县地置海澄县,划龙岩、大田、永安部分县地设宁洋县,漳州府范围达到十个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龙岩从漳州分出升为直隶州,并析漳平、宁洋2县属之。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龙溪县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2011年1月,《国务院关于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同意漳州市人民政府驻地由芗城区胜利路迁至龙文区步文镇。(2011年1月14日,福建省政府下发闽政文[2011]22号《关于漳州市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 地理环境山脉漳州西北多山,东南临海,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样,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西北部横亘着博平岭山脉,海拔700至1000米,平和县境内的大芹山为最高点,海拔1544米,其他较著名的山岭,有平和县的小芹山、灵通山、长泰县的天柱山、良岗山、漳浦县的梁山,诏安县的九侯山,云霄、诏安、漳浦三县交界的乌山等。全市山地面积8000平方公里。海拔80-240米的丘陵地约2956平方公里,仅地面积的23.56%。 河流漳州最大的河流是九龙江。九龙江发源于博平岭山脉,分北溪、西溪、南溪三条干流,横贯华安、长泰、平和、南靖、芗城、龙文、龙海市等七个县区。干流长258公里,合支流共长1923公里,为福建第二大河。流域面积14741平方公里,在境流域面积7586平方公里,九龙江中下游平原面积720平方公里。两条干流在龙海市的三叉河汇合后,又分流进东海。除九龙江外,境内较大的河流还有云霄县的漳江,诏安县的东溪,漳浦县的鹿溪,长泰县的龙津江。 平原九龙江沿岸有许多河谷盆地。在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有566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平原。由于土地肥沃,盛产稻谷、甘蔗、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 海湾漳州的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五个县区临海,海岸线全长680多公里。南端的东山岛形如蝴蝶,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岛,也是福建省著名的渔区。龙海的浯屿岛,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靠近厦门,是著名的渔岛。漳浦则有三个半岛:古雷半岛、六鳌半岛和整美半岛。漳州沿海海岸曲折,海湾较著名的有:诏安湾、东山湾、旧镇湾等。 1、诏安湾:诏安湾海域广阔,是闽南良好的渔场之一。湾内盛产马蛟鱼、黄花鱼,还有鲻鱼、鲈鱼、海鳗、黄翼雕、石斑鱼、对虾、红鲟、梭子蟹140我种,靠近南澳岛一带产鱿鱼。湾内宫咒骂有10多个村庄都以渔业为主。外地每年都有两三百条渔船到这里捕捞。仅诏安县境内的滩涂面积就有2933多公顷,已开发养殖的有牡蛎,泥蚶、螠蛏、文蛤、对虾、青蟹等。 东山县的西埔湾与诏安湾紧连在一起。1979年后,东山从湖塘到丁上村建起一条长4350米、高5.5米、顶宽4.5米的海堤。围垦水面积1800公顷。西埔湾底部平坦,为沙质泥或泥质沙,水质优良,饲料丰富。水温11℃到34℃,无污染,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一个良好内湾。 2、东山湾:东山湾是福建著名的港湾之一。它的沿岸分属东山、云霄、漳浦三个县。湾口东山铜陵镇和漳浦古雷半岛,遥相对望,相距仅4000米,口小肚大。湾内水面2.4万多公顷。其中水深4至17米的面积有两万公顷。这里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交汇处。东海鱼类和南海鱼类都可在湾内繁殖。湾口的塔屿岛如中流砥柱,因而湾 内风浪不大,湾底质为泥、泥沙或沙,水无污染,温度、酸度、碱度适宜。有云霄漳江淡水注入。水质优良,为多种鱼、虾、贝、藻类增的极好场所。湾内历来产有长毛对虾、斑节对虾、鹰爪虾、龙虾等海珍品。鱼类有鰶鱼、青鳞、鲻鱼、银鱼、黄鲷等几十种。贝类养殖和野生的,主要有牡蛎、泥蚶、螠蛏、扇贝、鲍鱼、江瑶贝、翡翠贻贝等。藻类有海带、紫菜等。198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研究所以及省科委、省海洋研究所、省水产研究所专家,对东山湾进行了考察,确认东山湾可以开发为牧场化和农场化的渔类生产基地,并已列为中国科学院的研项目之一。 3、旧镇湾:旧镇湾位于漳浦中部东南面海区,是由六鳌半岛和古雷半岛合抱而一的一个内湾 ,它肚大口小,形如“宝葫芦”。湾 内总面积5733多公顷,滩涂平坦,风浪小,长年有鹿溪和浯江溪淡水注入,潮流畅通,各种浮游生物丰富,是发展鱼虾贝藻养殖的良好场所,畅销香港市场的“霞美”,就出产在这里。 气候漳州年平均温度21℃。1985年最高日气温36.3℃,最低-4.7℃。无霜期达330天以上,年日照2000-2300小时;年积温7701.5℃。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三至六月。年平均风力二级。漳州每年六至九月常有台风袭来,最大风力达12级,台风常来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但在高温季节,台风也有助于降低气温和解除旱象。 漳州气候条件优越,打开世界地图,可看到在南、北23.5纬度(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地方并不多,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亚的大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属于热风季风气候,西半球的智利属高山气候,而漳州则是少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地区之一。它整修地形依山面海,呈倾斜状和台阶状,山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西北有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挡住寒流入侵,东南面临开阔的大海,温湿气流源源而来,构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区域性气候。因此,漳州比地球上同一纬度的其他亚热带地区具有更大的优势。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它也处于北纬25度左右,但那里的山势是南北走向,北方寒流一来,很难遮挡。这种情况在漳州这儿是不可能发生的。漳州确是一块“宝地”。 资源漳州物产富饶,素有"花果之城"、"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盛产“五大名花”:水仙花、茶花、兰花、红梅、腊梅;“十大名果”: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枇杷、杨梅、桃、番石榴;以及对虾、石斑鱼、鲍鱼、龙虾、红蟳、扇贝、牡蛎、泥蚶、鱿鱼等海珍品。天香丽质的水仙花、"国宝神药"片仔癀牌片仔癀和"国货之光"八宝印泥,被誉为"漳州三宝",名扬海外。木偶雕刻、珍贝漆画、九龙璧玉雕等旅游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漳州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水产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温泉资源。 植物资源除盛产大米、青梅、甘蔗、花生、烟叶、黄麻、茶叶,还有水果、蔬菜、花卉、药材和其他特产。 1.水果有47种,330多个品种。春有枇杷、杨梅、越冬柑桔和香蕉;夏有桃、李、荔枝、龙眼、西瓜、芒果、番石榴、凤梨;秋有天宝香蕉、平和蜜柚、华安橄榄、梨、余甘、黄皮弹、柿子;冬有芦柑、红桔、橄榄、果蔗,不一而足。 2.蔬菜有35种,108个品种,冬春有葱、蒜、菲、菠菜、芹菜、芥菜、包菜、花菜、大白菜、萝卜、西红柿、荸荠等;夏秋有冬瓜、丝瓜、南瓜、葫芦、八角瓜、青刀豆、豆角、空心茶、油菜、茄子、洋葱、莲藕等。 3.花卉有1200多个品种,如水仙、红梅、腊梅、山茶、建兰、海棠、玫瑰、月季、菊花、芍药、含笑、玉兰、瑞香、杜鹃、桂花、马蹄香、七里香、大丽菊、树兰、三角梅、扶桑、芙蓉等,不胜枚举。盆景盆栽则有罗汉松、石柳、古榕、文竹等。药材有200多种,如茯苓、生地、淮山、郁金、砂仁、肉桂、巴戟、一见喜、金线莲、金银花、天门冬、勾藤、山栀子、黄莲、沉香、仙鹤等。 4.其他草本、木本、藤本植物有1000多种。南靖县和溪乡六斗山的亚热带雨林,面积20公顷,其中热带亚热带植物达1050多种,诸如桃金娘科、番荔枝科、野牡丹科、豆科、芸香科、无患子科、紫金牛科、夹竹桃科、山毛榉科等。其中最具有特色和富有经济价值的是红栲、黄杞以及橡胶植物花皮胶藤。南靖县南坑乡大岭一带,也保留着大片比较完整的亚热带雨林植被,面积2666多公顷,素有“树海”之称,是福建省仅有的面积最大的一片。十多种稀珍植物如桫椤、建柏、宿轴木兰,包括“人面竹”、“四方竹”、“银练竹”、“金丝竹”等稀有珍贵竹子品种,已列作国家和省保护对象。 水产资源闽南渔场广阔,沿海水产资源有各种鱼、虾、贝、藻等400多种。鱼蟹虾类有长毛对虾、斑节对虾、鹰爪虾、龙虾、梭子蟹、青蟹、锯缘青蟹、鱼 祭 鱼、青鳞、鲻鱼、银鱼、丁香鱼、凤尾鱼、黄鲷、黑鲷、鱼 勒鱼、石斑鱼、蛇鲻、鲂鱼、玫瑰毒鱼 由 、圆鱼 由 、小公鱼、海鲳、海鳗、鳞鱼 是 、鱼 非 鱼 里 、马鲛、真鲷、二长棘鲷、蓝圆鱼 参 、沙丁鱼、乌贼、鱼 章鱼、鱿鱼等;贝类有牡蛎、泥蚶、虫益 蛏、扇贝、鲍鱼、江瑶贝、翡翠贻贝、蛤、螺等;藻类则有海带、紫菜、江离、海萝、羊西茶、铁西菜、浒苔、马尾藻等。 行政区划漳州自古隶属福建省,今辖两个市辖区(芗城区,龙文区)、1个县级市(龙海市)、8个县(漳浦县,平和县,东山县,长泰县,华安县,诏安县,云霄县,南靖县)。现任领导 市委书记:陈冬;市长:吴洪芹 社会漳州对外友好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友人来访日益增多。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曾先后来访。美国夏威夷水仙花皇后旅游团、12国驻沪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团也来寻根、考察。1991年与日本谏早市,2002年与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省巨港市结成友好城市,2009年漳州市与荷兰海尔德兰省瓦格宁根市正式建立友好城市关系。5月12日下午,两市市长在漳州宾馆签署协议书。 大致的友好城市(待资料完善,目前只收集这些,本来国内的也没有,后来也是搜出来的) 国内友好城市:河南信阳市、河南安阳市、吉林四平市、辽宁铁岭市、云南省临沧市 国际友好城市:日本长崎谏早市、日本北海道伊达市、印尼巨港市、荷兰瓦格宁根市 经济2010年,漳州gdp达到1400.7亿元, 2011年达1768.2亿元,增长14.7%,增幅居省内第三名。2009年漳州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38亿元,增长12.0%;地方级收入完成70.9亿元,增长17.3%。 2011年,漳州市全年GDP达到1768.20亿元,增长14.7%,增幅位居全省第3位,在全省的位次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全部工业总产值2835.56亿元,增长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5.71亿元,增长38.4%;外贸进出口总额96.99亿美元,增长30.9%;实现财政总收入174.53亿元,增长25.2%,其中:中央级收入62.43亿元,增长22.8%,地方级财政收入112.09亿元,增长26.6%。 2011年,漳州市有7个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等2个指标的增幅位居第2位。 开发区&工业区: 漳州市 漳州蓝田经济开发区 漳州龙文经济开发区 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 漳州北斗经济开发区 龙海市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福建省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 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申请国家级台商投资区) 漳州龙池开发区 龙海九湖开发区 龙海颜厝开发区 漳浦 古雷港经济开发区 大南坂工业区 赤湖工业区 绥安工业区 旧镇工业区 佛坛工业区 金浦工业区 云霄 云陵开发区 东山 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建省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 平和 平和工业集中园区 诏安 闽粤边界贸易加工区 金都工业集中区 诏安工业园区 南靖 金山开发区 靖城工业区 三卞开发区 丰田开发区 大房开发区 华安 丰山工业集中区 长泰 兴泰工业区 长泰经济开发区 漳州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初步建成了以名、优、特产品为依托,以乡镇企业为基础,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型工业体系。全市主要工业生产行业有纺织、机械、电子、食品、包装、建材、制罐、医药等15个门类,产品1000多种。确立了食品、机械、电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和建材、旅游两个重点产业。 漳州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台农业,高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特色明显,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确立了水产和林果两大支柱产业,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高优创汇农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具备了加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和条件。 2008年,我市紧紧围绕“海西建设,漳州先行”的发展主线,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抗击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文化艺术概况唐垂拱二年开漳第一任刺史陈元光提倡奖掖农耕、通商惠工、兴办荣、移风易俗,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火田畲种无耕犊”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漳州由原始落后状态过渡到“杂卉三科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酝醇”初步繁荣文明的社会景象。兴办书院也从此开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载:“松州书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两宋时期,兴办书院成为社会风气。宋绍熙年间,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领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于是漳州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 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有誉满海内外,多次出国献艺的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锦歌、竹马戏、大车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纸艺术。有被誉为中国女排获取世界冠军的摇篮──漳州体育基地。 服饰文化一、服 装 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导致漳州人的服饰“跨越定制”,“人无贵*,多衣绮绣”,甚至“曳绣蹑珠”,比官员还气派。清代,漳州服饰奢侈依旧,“俗有夸多斗靡者,于舅姑饷妇之日,终席之间换衣数袭”。以致漳州俗话有“只怕跌下屎宕(粪坑),不怕火烧厝(房子)”之讥。这种奢靡之风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逐渐收敛。 清代,士绅穿长袍马褂,平民男子穿长衫或对襟短衣或大襟上衣,体力劳动者常穿短打。女子穿高领右衽大襟衣或窄袖短袄,内裹束胸马甲,下着长裙或长裤。缠足妇女在骹白(裹脚布)之外还套有□(音虾)裤,即由白布缝成圆筒状,半尺来高,底部绣有一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裤管内,其效用一为衬托小脚,二为显示绣花的技艺。 民国时期,男子穿长衫、马褂、布纽对襟上衣,也有穿西装、工人装、中山装或行业制服的。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袄、旗袍、长裙或短裙。男女均穿大裆裤,裤管宽大,加接四五寸宽的粗布裤腰,穿时折叠用裤带扎紧,旧称“粿巾裤”。沿海渔民的衣服染过薯莨汁或荔枝树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与众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学生装、工作服、军装开始在城镇流行;农村群众多穿加翻领、对襟、化学纽扣的改良汉装。“文化大革命”中,城乡时兴草绿色军装。8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服装呈多样化趋势,有中山装、西装、汉装、T恤衫、牛仔服、茄克、风衣、运动服等。男女时装的款式日新月异,新潮人士遂以为不追随沪港时式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派头。 传统的婴儿服称“和尚衫”。这种衣的前襟为斜形,腋下两侧缀布带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摆均不缝边,以防磨破婴儿娇嫩的皮肤,也寓意婴儿长得快。婴儿用的“散幔”(音san man)为无袖的棉披风,面料为红绸或红底印花布,披风上连缀一个兔耳形的风帽。旧时还喜给婴幼儿带兜肚,兜肚以红布做成,并用金苍线绣上一个万字,护住幼儿的肚脐。漳州方言“脐”和“财”同音,护脐也寓意护财。还有用黑白相间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俗以为此帕可以“辟邪”,民间抱婴幼儿出门时多蒙盖花帕。 民国时期,漳州人夏天爱穿香云纱,漳州话叫成“香纹纱”。这种布料透气、透湿,穿在身上特别凉爽,颜色多为黑色,称“油绸”,穿久褪成暗棕色。香云纱价格不菲,不是贫寒人家所买得起的,故解放后香云纱衣服往往成为戏台上反派人物的标志。现在市场上已看不到此种布料。 旧时,农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称“棕蓑”。通体以棕制成,无袖,披在肩上能盖住胸背。一种后背长过臀部;一种后背较短,但下缀棕裙,穿着时既能活动自如,又不致淋湿衣裤。70年代后已逐渐被塑料或尼龙雨衣所替代。 民间忌反向穿衣,因为只在为死人“套衫”(穿寿衣)时才将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洗衣服时男衣必须放在女衣之上。夜间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衣服晾干后须先摺叠后始可穿上,俗谓摺后再穿才有“摺气”,方言中“摺”和“志”谐音。民间忌缝补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为此举会使穿衣者日后受诬陷。 畲族男子服装类似苗族,着粗布衣,尚黑色。畲族妇女着苎麻布衣服,多为蓝、黑二色。上衣宽袖,右边开襟,衣领、袖口和胸襟镶蓝边,衣和围裙绣花卉、禽鸟等图案。不论寒暑下身均穿宽腿、大裆、绣花边的短裤,扎绑腿。腰束花绸带子,带子上缀各色珠子。喜庆的日子姑娘穿五色花裙。60年代以后,其衣着与汉族无甚差别。 旧时,漳州人用皂角、茶籽饼和草木灰浸出液来泡洗衣服。瓦窑里还专门烧制用以过滤草木灰液的瓦漏斗,称“漏母锅”。浣洗白色织物则用白土去污。20年代,漳州居民开始使用肥皂。70年代以后,则多用合成洗衣粉。 旧时,农村群众多用捶衣棍在池塘或溪圳边的石头上捶打洗涤衣服。城镇居民则用搓板搓洗衣服。80年代起,城镇居民多用洗衣机洗涤纺织品。 二、巾 帽 清代,官吏、皂隶戴全国统一的帽子,士绅戴“碗帽”(瓜皮帽),老年妇女冬季戴绒帽(用黑色绒布制成的无檐夹帽,额上镶以小玉块),婴儿戴莲花帽、虎头帽。妇女外出时,不坐轿的贫者“以布覆头,壅蔽其面”,称俗“文公帕”。 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闺女少妇出门,头盖花帕遮住面颊。客家妇女则头戴尖顶小笠,笠缘镶半圆形花帕掩项至肩。 新中国成立后,碗帽和招票很快绝迹,时髦八角帽及军帽、“干部帽”。改革开放以来,市面上的帽子式样繁多,顾客随意挑选;而且性别、年龄、行业、季节有别,摩登男女随时髦而变换帽子。 漳州城乡民众用以遮阳挡雨的斗笠主要有三种。大笠:为两重竹篾中夹竹叶制成,圆形,直径六七十厘米,是城乡居民一种便当而结实的雨具。80年代后已为雨衣、雨伞所替代。甲?笠:竹篾编成笠架,上扎一层竹箨,箨与头部笠架有两三寸空隙,透风性能好。沿海地区笠顶较高,直径约30厘米;内地笠顶较低,直径约40多厘米。因其方便、轻巧、遮阳面大,至今农村较多使用。戽斗笠:形如圆锥形大漏斗。是沿海姑娘喜爱的遮阳用具。大号戽斗笠,笠沿擦肩,戴上戽斗笠可遮掉大半个脸。制作材料与一般斗笠无异,只是表面上过一层桐油,有的还用彩丝带在笠沿和尖顶扎出花纹图案,是适宜于海风大、阳光烈海岛遮阳挡雨的用具。 三、鞋屐 清代官员脚登皂靴,士绅穿呢鞋、缎鞋、布鞋;缠足妇女穿绣花弓鞋(又称“板仔底鞋”),婴幼儿穿虎头鞋;一般人常年赤脚,走远路时穿麻鞋或草鞋。 民国时期,上层人士多穿皮鞋,城里人穿球鞋、万里鞋(胶底布鞋)、高跟鞋、雨鞋(胶鞋),也常赤脚或穿木屐与草鞋(实际上是麻鞋)。但农村居民的鞋履没有多少改变,即使能买上一双万里鞋,也当成奢侈品,进城时赤脚走到城里才穿上,一出城就脱下包好,打赤脚走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自制的布鞋逐渐被淘汰,商品鞋的款式日益增多。但是直至60年代末,城乡居民中春、夏、秋三季大多数仍然打赤脚。70年代以后,群众逐渐改赤脚为穿拖鞋。80年代以后,连农村群众也穿上多式多样的鞋子。 旧时,漳州居民晚上洗过脚就穿木屐。木屐多用质地较松软的乌桕、苦楝、枫木制底,上用皮革、棕辫或废轮胎作带,女用木屐还上漆描花。木屐价格低廉,穿着干净、凉快。直至60年代初,一到傍晚,漳州城大街一片木屐声,70年代后木屐已为塑料拖鞋所替代。 四、发式 民国初年陈炯明在漳州城强制剪辫子之后,男子多理分头、平头、飞机头或光头。男孩剃光头,脑门留一小方块头发。民国时期,女孩挽双角辫,少女多梳独辫、扎头绳,青年妇女梳长髻或剪发,中老年妇女梳纂(俗名“螺仔鬓”),老年妇女扎黑额遮。逢节庆妇女的头上要插鲜花,中老年妇女则常年插含笑花蕾,有的老年妇女插以铁丝穿珍珠后弯成花、蝶等形状的珠花。新中国成立后,少女多梳双辫或剪发。中、青年妇女梳剪发,老年妇女梳纂。60年代,中、青年妇女开始剪成运动员发型。 80年代后,漳州男女居民的发式都已和全国各地同步变化。随着经济的繁荣,理发店日益衰落,大小发廊则生意兴隆。政府已对发廊加强管理,打击色情服务的歪风。 旧时,漳州居民用茶籽饼烧水来洗头发,妇女用茶籽油抹头发。八九十年代,茶籽饼和茶籽油已被各式各样的洗发香波和发膏所替代。 五、佩饰 旧时,妇女用的饰物有簪子、发插、耳环、手镯、纂架、纂围、戒指、项链等。手镯有金、银、翡翠、玛瑙等,其中翡翠、玛瑙手镯男性老年人也佩戴,俗说能避免跌跤时骨折。旧时,一些地方的妇女以镶金牙为装饰,一般是镶在上犬齿上。 50年代以后,金银首饰基本上废止。80年代以来,妇女又戴起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链等,部分男子也戴金戒指和金项链,而且以其尺寸的粗大显示财力和富贵。 传统的幼儿佩饰多为银器:缀在帽子上的小铃铛、小八卦、小弥勒佛,戴在颈脖上的天官锁、葫芦锁,戴在手、足腕上的小银圈或小银铃等。现在此类饰物多为式样繁多的塑料、绒毛饰品所替代。 旧时,女孩八九岁时就要穿耳戴耳环,穿耳多在霜降日进行。是日,女孩坐在井边,其母用红柿祭拜井神;然后在女孩耳垂上抹上茶籽油不断搓捏,待其麻木即以针刺透耳垂,将红线留在耳垂内,再把针扔入井中。数日后伤口愈好,即可戴耳环。因家中婴幼儿连续夭亡,或孩子的“八字”不好,个别生辰不利的男童也穿耳,俗谓男性女饰“好邀饲”(易养育成人)少灾祸。50年代至70年代,此俗废止;80年代后,此俗再兴。 方言漳州方言分漳州话、客家话和少量的潮汕话。 漳州闽南话 唐朝陈元光所率开漳将士大部分来自中原,他们通用中原的河洛话,亦称河佬话;故早期戍守闽粤的中原府兵后裔也自称为“河佬”。他们入闽后大都屯居福建沿江、沿海平原地带,河洛话便逐渐成为闽南本土通行的话语,这就是后代流行于漳州大部分、厦门、泉州和包括今天龙岩新罗,漳平一带, 广东海陆丰(今汕尾)的的闽南话,在台湾民间迄今还将闽南人称之为“河洛人”。唐代设立漳州前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还有少数蛮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区。陈元光所率领的唐朝军队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而蛮僚最终被平定。唐代的漳州还不是很繁华,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而漳州具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明代独对漳州开放海禁,“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竟相发”是其明朝漳州生动的历史写照。 有学者还举出大量古诗文为例证:闽南话“假使”叫“设使”,曹操《自明本志令》有“设使天下无孤”;闽南话“好势”是好的意思,江淹《云山赞序》云:“壁上有杂画,皆作山水好势”;闽南话把费用、盘缠叫“所费”,《世说》云:“所费诚复小小”;闽南话步行叫“步辇”,这是唐代中州话,《唐语林》道:“上令左右以步辇召之”;闽南话“古意”,为殷勤待客的意思,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闽南话“大汉”,意指高个子、长大,杜荀鹤诗云:“不觉裹头成大汉,昨夜竹马作儿童”。闽南话“知影”,即知道,韩愈《与崔群书》有:“仆愚陋无所知晓”;闽南话把读书叫“读册”,《唐书》云:“中书令读册”……等等。这些现今常用的闽南话我们都可在汉唐的诗文中找到字眼或词汇。 随着众多开漳将士后裔陆续自闽南播迁开去,河洛话(即闽南话)成了中原南下的群体标志--早期播迁入粤者称为“河佬话”或“福佬话”;后期播迁入台湾者称为“闽南话”或“台湾话”,传入东南亚及海外者称为“唐人话”。追本溯源,不管是闽南话、河佬话、福佬话,还是台湾话或唐人话,都与唐初开漳将士传播的中原话、河洛话一脉相承。 闽台文化研究专家刘登翰亦指出:“闽南方言是初唐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入闽平定‘獠蛮啸乱’驻军闽南而定型的”。随着闽南漳州移民的迁徙向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继续传播,闽南话就成了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最主要语言。他们多讲闽南话,并且大多讲的是近于漳州腔的闽南话。他们仍保持唐初开漳以来世代相传的河洛话,并多以“河洛人”或“唐人”自豪。 广东海陆丰地区大多数是闽南移民.,.东南亚的闽南人的部分后代,在福建人的社会圈子和家庭也使用闽南语。据估计,至今海内外讲闽南话的人数约4000多万。闽南话现为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闽方言的主要次方言,也是世界60种主要语言(排名第22)。 河洛人的住地位于中国的海洋出口,与外界的交往远较其他地区先行。更由于河洛人的对外移民的传统,河洛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河洛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在宋朝、元朝,泉州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和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明代漳州成为福建重要大港。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福建,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份。例如sat-bûn(soap,雪文,闽南语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出租车,台湾地区现多以闽南语发音称“出租车”)、pa-sū(bus,巴士车,台湾地区对于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车”的趋势)、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潮汕话:在漳州的南靖、平和、诏安等县的边地少量使用。 客家话: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县还有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几十万,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话。 教育重视教育向来是漳州区域文化的重要特征。早在1300多年前建州伊始,这里便创立了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松州书院。宋元明清,漳州的芝山、龙江、南溪、观澜、东皋、五儒、丹诏、石屏等书院闻名遐迩。厚实的教育文化土壤孕育出许许多多的鸿儒硕士:陈淳、是漳州户籍的黄道周、蓝鼎元、蔡新,林者仁(1881~1949) 字袖湖,海澄东屿(今属漳州龙文区东屿村)人。留日时加入同盟会,参加漳州光复活动。中华民国建立后,曾任护法国会议员,内政部参事。1927年参加北伐,曾任战地政务委员会司法委员。历任福建省高等法院院长、龙溪县县长等职。1949年在台湾逝世。 许地山、林语堂、赵以成……。新中国成立后,漳州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确立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教育事业被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漳州教育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多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教育工作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先后做出了科教兴市、加快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民办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等一系列重要决定,狠抓“两基”,扎实推进“双高普九”,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教育事业发展 基础教育方面: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不断巩固提高。1998年全市通过“两基”达标验收。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工作,2006年长泰县、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获得省“双高普九”县(市、区)称号。全市小学受教育率99.5 %,初中97%。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施“培育和扩大优质高中工程”,加强达标校的创建工作,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发展瓶颈,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7%,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提高到72.2%。 目前,全市共有小学1621所,在校生34.05万人;普通中学245所(其中独立初中174所,完中71所),初中在校生23.5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达7.57万人;幼儿园1496所,在园幼儿12.32万人;特教学校7所,在校生3737人(含随班就)。 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6所,在校生5.67万人。现有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2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3所。高职高专教育方面。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加大高校的投入力度,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我市地方高等教育得到发展壮大。全市现有市属高校4所,新增1所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突破2万人规模,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在校生1.7万人。地方高校资源优化整合初显成效,基本建成漳州高校园区。现有国家级高职试点专业1个,省级精品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高等全日制职业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实训中心列为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004年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5年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3、师资队伍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师教育工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批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管理机制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全面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4、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始终抓住教育质量这条生命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全市中职(含中专)培养毕业生13.4万人,就业率平均可达95%,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可达96%。我市高考质量一直保持良好势头,尤其是近年来,我市高考上线率均位居全省前列。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加强。几年来,漳州市教育局先后被教育部、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等上级部门评为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市直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市安全生产单位、市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5、本科教育 漳州师范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是省属本科院校,福建省9所重点高校之一。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福建开放城市——漳州市。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63年的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0年被撤销。1977年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选校址,重建校园,先后经历了龙溪地区中学师资培训班、龙溪师范大专班、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历程。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形成福建省 “一南一北”的本科教师教育格局。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条件评估,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建立12个硕士点,研究生教育覆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五大门类。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位于福建省龙海市,与校本部隔海相望。漳州校区主要为厦门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以及嘉庚学院一至四年级学生的教学和生活园区。校区占地2000多亩,建筑面积63.2万平方米,各类学生2.4万名。其中,厦门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1.1万名,嘉庚学院学生1.3万名。 6、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漳州职业大学,是由漳州市人民政府举办、国内首批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2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始建于1905年,百年薪火传承,“闽南教师的摇篮”。2003年,龙溪师范学校、云霄师范学校并入漳州教育学院,2007年更名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这是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开启了学院再次腾飞的新纪元。2010年我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学院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拥有336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203人,副教授以上75人。学院教学设备完善,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运动场及70多个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室,先后与62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且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 现有初等教育系、外国语言文学系、艺术系、经济管理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等八个系四十二个专业。2011年在校生达14000多人。 旅游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乡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竹涛滚滚,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多姿,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去处,每年接待外国朋友、外籍华人、华侨、港台同胞和祖国内地的游客五六十万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善男信女,连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过除夕。香火颇盛,热闹非凡,别有一番景致。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 天下第一奇石坐落在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的素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自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一。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风动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47米, 长4.46米,重约200吨,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 斜的磐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人若仰卧盘石上,跷起双足蹬推,巨石也摇晃起来,但又不会倒下。人们站在风动石下面,有一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石”,诗曰:“风吹一石万钧动”。该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文化遗产漳州土楼遍布在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 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漳州土楼民居近2000座,仅南靖县就有1300多座,堪称土楼王国。也是全国土楼最多的地方。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宫陂乡“在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成。南靖土楼和华安土楼今年7月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AAAA级风景区云洞岩风景区是福建省省级名胜风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云洞岩位于龙文区蓝田镇,324国道线上,距漳州市中心10公里左右,距厦门特区约60公里。因山上有一石洞,每当天将降雨,云雾从洞中飞出,待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中,故名“云洞岩”。云洞岩海拔不足290米,此岩一峰突出,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奇树参天,洞壑深幽,远观如袖珍山石盆景,又如太上老君端坐讲经。所以,迎面大石刻着“搔首”两个大字,表示对太上老君的崇敬。 漳州火山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漳州市漳浦-龙海的滨海地带,面积318.64km2,火山-海蚀地貌发育,为西环太平洋火山岩带的组成部分,属欧亚板块东缘裂隙带,2600万年至700万年前喷出的玄武岩出露于海岸和海岛,喷发序次清楚,特征典型,如火山口、喷气口、气孔柱群、气势磅礴的柱状节理群、海蚀蘑菇石、海蚀台柱、海蚀崖、海蚀洞等,数十个宽阔平坦的海滨沙滩,优质洁白,并有因海岩沉降埋藏地下8000年的古森林遗址,另有古民居和古代军事要塞等也都是人们浏览的美景。2001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白礁慈济祖宫,位于福建省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供奉保生大帝,是闽台保生大帝庙宇的祖庙。 漳浦宋城赵家堡漳浦宋城赵家堡,俗称赵家城,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湖西乡硕高山北。是南宋末,一支流落漳浦的皇族后裔的隐居处。漳浦县依山傍海,古时为防海盗山贼,乡间多倚险筑城,同族聚居城内,一旦有急,凭城共同抵御外侮。据统计,全县二百多公里海岸线上,就有52座古城堡寨。其中,最负盛名的首推初建于宋祥兴二年(1279年),扩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素有“五里三城”之称的赵家城。 赵家堡分内外城,内城巍然矗立着一幢叫“完璧楼”的三层生土方楼,为赵家堡的主体建筑。楼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为墙,周长88米,高13.6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层分10间,第二层分9间,第三层不分间,为四合大通廊。楼下有 1米多深的天井,右角边有地道可通城外。整幢楼雄奇、坚固,给人一种庄严、凝重并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觉。是中国南方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一幢纪年土楼。楼门额青石匾镌刻着清丽隽秀的“完璧楼”三字。缘何会管它叫“完璧楼”呢?原来它还有一则苍凉曲折的历史故事呢。 著名人物陈政、陈元光、丁儒、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潘振承……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漳浦下布(今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人,建府第在县城准提室巷内。 地方特产概况农产品:青梅,桂圆、荔枝、天宝香蕉、芦柑、柚子、菠萝、华安铁观音茶、蘑菇、竹笋、橄榄、杨梅。 花卉:水仙花、玉兰花、木棉花、茶花、兰花、三角梅 海产品:牡蛎、江东鲈鱼、对虾、石斑鱼、鲍鱼、龙虾、扇贝、海参 特色小吃:沙茶面、干拌面、鸭面、田草(仙草)、石花、豆花、五香、锅边糊、 猫仔粥、鲁面、 漳州“臭头粿”(林语堂书中所说的“萝卜糕”)、鸡仔胎、润饼、蚝仔煎、蚵仔面线、四果汤、手抓面、马蹄酥、三角饼、扁食、双糕润、土笋冻还有: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等“七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八宝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等。 水仙省花水仙花又称中国水仙,系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或球根花卉,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江、浙、闽、粤、湘、鄂较多见,以漳州水仙最为有名。此花在中国已有13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水仙,别名凌波仙子、玉玲珑、金盏银台、水仙花、姚女花、女史花、天葱、雅蒜,为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的鳞茎肥大似洋葱,卵形至广卵状球形,外被棕褐色皮膜。叶狭长带状,二列状着生。花葶中空,扁筒状,通常每球有花葶着数支,多者可达10支,每葶着花数朵至10余朵,组成伞房花序;花被高脚碟状,外花被片6枚,白色;内花被片(称副冠)黄色,浅杯状,清香。花期1月-2月。栽培品种有3个,金盏银台、金三角和玉玲珑。 漳州水仙花及其雕艺历来为香港各界人士喜爱。1992年和1995年,漳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曾在香港举办两届展览,均获圆满成功。1998年,漳州水仙花雕艺第三次在香港中银大厦举行。时近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第一个春节,香江春暖,喜气融融,漳州秀色为香港新春锦上添花,民族文化精华为两地经贸合作铺路搭桥,展事因之生辉。花团锦簇,更富春意盎然,风光无限。 八宝印泥被誉为“金石增辉”的漳州八宝印泥,是中国的文房珍宝。在海内外金石书画艺术家和名界名流方家的案头上,漳州八宝印泥是习见珍品。在齐白石、徐悲鸿等艺苑大师的遗作上,可闻到漳州八宝印泥的芳香。 漳州八宝印泥创始于清康熙十二年。相传,创始人魏长安是药材商。他用珍珠、玛瑙、麝香、琥珀、珊瑚、猴枣、梅片、艾绒等八样珍贵物品,调篦麻油、漂银珠,研制了一种医治刀伤、汤伤、疯狗咬伤的药品,称之“八宝药膏”。由于成本高,售价昂贵,问津者寥寥,魏长安在卖药制药之余,爱好书画。有一次,他用“八宝药膏”在画作上盖印,想不到颜色出奇的鲜艳,赠送画友亲朋,众人都觉不同凡。魏长安继续调制,将“八宝药膏”转产为“八宝印泥”,作为文房一宝供市,果然生意兴隆,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纷纷解囊购买。 片仔癀片仔癀牌片仔癀为漳州神药,是用麝香、牛黄、田七、蛇胆等名贵中药制成的,由中华老字号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秘制,具有清凉解热、消炎杀菌、消肿、拔毒生肌等功效,对治疗刀伤骨折、蜂螫蛇咬、无名肿毒、烧烫伤以及各种炎症都具神效,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2010年成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支持单位。 城市荣誉海滨邹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水仙花之乡 中国台胞祖籍地之一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青梅之乡 中国灯谜之乡 中国白背木耳生产基地 中国罐头之乡 中国侨乡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双拥模范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食品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