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漳平县
释义

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置晋安郡,领新罗等八县。今漳平地为新罗县苦草镇九龙乡。

地理概括

漳平,形似巨人脚印,嵌于福建中南,闽西东部,闽南金三角北端。古为汀、漳、泉、延四郡交接处;今为龙岩、漳州、泉州、三明四地市结合部,闽西南咽喉地带。主要河流九龙江北溪横切漳平中部,长147千米(境内45千米),支流有双洋溪(曾名宁洋溪,长73千米,流域655平方千米,境内573平方千米),新桥溪(即和睦溪,长95千米,流域1028平方千米,境内645平方千米),以及拱桥溪(新安溪)、黄祠溪、瑞都溪、溪南溪(感化溪)、大深溪、下浙溪(永福溪)、赤溪、西江溪等。戴云山、玳瑁山和博平岭三大山脉雄结于此,地势由南北向中部河谷倾斜,呈马鞍形。中部为横切戴云--博平岭山带的九龙江河谷丘陵,其中镶嵌着串珠状河谷盆地。南部为博平岭所盘踞,主峰苦笋林尖海拔1666米,为全市最高峰。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丘陵次之,中山不多,盆地最少。

政区设置

建置沿革

明代中叶,地处汀、漳、延、泉四郡交接处的九龙乡,时有农民武装暴动发生,以反抗官府的压迫与剥削。明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先后有江志贤、李乌嘴、卢赤髻、罗进兴等为首聚众,揭竿而起,攻城略地、斩杀贪官污吏,给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官兵虽屡次镇压,终因山高路险,难以奏效,使统治者穷于应付。龙岩县民林廷琥等人于成化三年(1467)年以九龙乡距州县绵远而峻阻,赋税不供,民用梗化为由,请设新县加以控制。明王朝于成化六年批准从龙岩县九龙乡划出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5里设县。《读史方舆纪要》载:“县居漳上游,千山中地稍平衍,因曰漳平”。次年(1471),首任知县陈栗到任,设署理事,漳平县正式建立。

县治设于九龙江北侧的小菁村。建城后,名曰菁城。

隶属

漳平建县至清雍正十一年(1471~1733),属漳州。

雍正十二年至民国元年(1734~1912),改属龙岩直隶州。

1913(民国2年)废州设道,漳平县属福建西路道,次年改属汀漳道。

1925年(民国14年)废道,县由福建省直辖。

1929~1930年,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工农武装在永福、官田及拱桥的部分村庄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由中共龙岩县委员会领导。

1932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入闽,在龙岩成立闽西善后委员会,漳平设分会(后改称分处)。次年11月福建事变发生后,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设4个省,漳平属龙汀省。

1934年7月,“闽变”失败后,福建省划设10个行政督察区,为省派出机构。漳平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次年第七督察区改为第六督察区,隶属不变。

1936年1月至1937年7月间,中国共产党在永福境内成立岩南漳(龙岩、南靖、漳平)县军政委员会,永福、官田和拱桥部分乡村属其管辖。

1947年,福建省将9个行政督察区调整为7个。漳平属驻龙岩的第七督察区管辖。

1949年6月21日漳平县城解放,旋即成立漳平县人民民主政府,由中共闽粤赣边区安溪中心县委领导。7月16日,国民党军队反攻进占县城,县人民民主政府及所属武装撤往新桥、溪南一带。9月13日再度解放县城。

同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龙岩设立第八行政督察区,辖龙岩、漳平等7县。1950年4月改称龙岩行政督察区,同年10月改称龙岩专区,为省派出机构,隶属不变。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龙岩专区先后成立“临时勤务委员会”、“军事管制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成为一级临时政权机构。1970年7月改龙岩专区革命委员会为龙岩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龙岩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设立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恢复为省的派出机构。漳平仍属龙岩地区管辖,至1990年不变。

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

漳平建县初统辖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5里。明嘉靖二十七年(1584),全县划设4里,28社,192村。

中华民国时期区划

辛亥革命后至1933年(民国22年),因连年战乱,政局不稳,行政区划沿袭清代旧制。

1933年,国民政府通令实行保甲制度。次年,漳平统编保甲,调整区划,改里为区。居仁、永福、感化、和睦依次改为第—、二、三、四区。全县分设49联保、160保、1560甲,1935年,调整保甲建制,全县设27联保、160保、1569甲。1937年局部调整保甲,全县设27联保、167保、1664甲。次年,联保缩为26个。

1939年,实行县乡两级自治的“新县制”,撤销联保改设乡(镇)。区改为县政府的辅助机构,督导乡(镇)工作。次年,省定漳平为三等乙级县。确定各级机构编制。全县缩编保甲,调整区划,计设4区,18个乡镇,133保,1234甲。

第一区辖菁城镇和桂林、瑞华、登泰、平春、党洋5个乡;第二区辖福里镇和官水、福东、新安、朗车4个乡;第三区辖溪坂、荣涂、象南3个乡;第四区辖新珍镇和武陵、石安、芦溪3个乡。1942年9月,改福里镇为永福镇,官水乡为官田乡,新珍镇为新桥镇。同时缩编乡镇保甲。撤销朗车乡并入永福镇,撤销荣涂乡分别并入石安、溪坂、象南3乡。全县设4区、3镇、13乡、120保、1128甲。

1943年8月,撤区并乡;撤销平春乡,并入菁城镇。登泰、党洋乡并为党泰乡。桂林、瑞华乡并为桂华乡。撤销福东乡,并入永福镇。溪坂、象南乡并为溪南镇。撤销石安乡,分别并入芦溪、武陵乡。次年又将桂华乡并入菁城镇,新安乡并入永福镇。芦溪、武陵两乡并入新桥镇。全县设4镇、2乡、87保。

新中国建立后区划

1949年6月21日,漳平县除未解放的永福镇和官田乡外,划设6个乡(镇),即菁城镇和桂华(桂林和华寮合称)、党泰、新安、溪南、新桥5个乡。同年10月,漳平全境解放,设立永福、官田2区。废除保甲制度,调整区划,将原来87个保改为76个行政村。

1950年,将乡(镇)改为区。菁城镇与桂华乡合并设菁华区;党泰、新安两乡合并设党泰区:溪南乡改为溪南区;新桥乡改为新桥区。区设区人民政府,为一级政权机构。1950年冬将菁华、党泰、永福、官田、溪南、新桥6个区,依次分别改称第一、二、三、四、五、六区。区设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951~1952年,结合土地改革运动,进行基层民主建政,行政村改称乡(镇)。全县设6个区,64个乡(镇)

1953年春将全县64个乡(镇)扩编为71个乡(镇):第一区和第四区各增设1个乡;第三区增设1个镇和1个乡;第五区和第六区各增设3个乡。

1954年,调整区划,全县设6区,下辖2镇,101乡;第一区1镇19乡;第二区18乡;第三区1镇14乡;第四区12乡;第五区17乡;第六区21乡。

1956年,全县设5区:第一区改称菁华区;第二区改称党泰区;第三、四两区合并改称永福区;第五区改称溪南区;第六区改称新桥区。将103个乡(镇)合并为54个乡(镇)。

同年7月,宁洋县撤销建制,划入漳平12个乡(镇),116个自然村。于次月设立双洋区。全县共6区、3镇、63乡。

1957撤区并乡,全县划为6个督导片,设28个乡(镇)。

1958年10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撤销乡(镇)建制,实行政社合一,建立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将全县28个乡(镇)合并成立红专(菁城)、红旗(芦芝)、红色(党泰)、永福、东方红(官田)、溪南、火箭、建峰(吾祠)、东风(双洋)9个人民公社。

1959年撤销建峰公社并入新桥公社,将原属东风公社的城口、南丰,产坑3个生产大队划归新桥公社管辖。

1961年5月,调整公社体制,将8个公社划分为17个公社,同年10月再调整为23个公社,即:城关、桂林、芦芝、和平、西园、南洋、拱桥、永福、适元、赤丰、文星、官田、溪南、上坂、朗车、象湖、新桥、安仁、钱坂、吾词、灵地、双洋、赤水。

1964年撤销上坂、朗车两个公社并入溪南公社;撤销赤丰公社并入永福公社。全县设17个公社,176个生产大队,1491个生产队。

1970年将城关、桂林两个公社合并改称城郊公社。1980年又分为城关镇和桂林公社。全县设1个镇,15个公社,4个居民委员会,176个生产大队。1981年6月将原属桂林公社的顶郊、福满两个生产大队划归城关镇管辖。

1984年秋,实行政社分开,撤销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恢复乡(镇)村建制。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管辖范围不变。设菁城、新桥两个镇,桂林、芦芝、和平、拱桥、西园、南洋、永福、官田、溪南、象湖、吾祠、灵地、双洋、赤水14个乡,下辖4个居民委员会,176个行政村。

1987年永福乡改为永福镇。

1989年双洋乡改为双洋镇,溪南乡改为溪南镇。

1990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漳平撤县建市(县级市),以原漳平县的行政区域为漳平市的行政区域。同年12月1日,漳平市正式成立。全市共设5个镇,11个乡,10个居民委员会,182个行政村,1703个村民小组。

自然资源

山地

占全县总面积的83.5%,其中有林地23.08万顷,林木蓄积量1312.3万立方米,毛竹4454.5万根,森林覆盖率76.8%。20公顷以上连片草场1.15万,可利用1万公顷。耕地占4%,共1.21万公顷。水面占0.8%,水资源总量28.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4.9倍,全省的2.7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7.38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13.31万千瓦。其余11.7%为房舍、道路等。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气候

县境地处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雨水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9℃-20.7℃,降水1450-2100毫米,无霜期251-317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53小时,有利于作物多熟和林木速生,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

植物

境内有维管束植物1301种,主要树种626种。有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又名树蕨)和水杉,还有二、三级保护植物水松、银杏、观光木、鹅掌楸、建柏、沉水樟、青钩栲、天竺桂、红豆杉、巴戟等20余种。还有建兰、瑞香、茶花等花卉百余类1100多个品种。

动物

动物

约有千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动物有云豹、金钱豹、蟒、白颈长尾雉等,二级的有黑熊、水獭、棘胸蛙、穿山甲、草鸮、猫头鹰等13种。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有30多种,近百处。其中烟煤、石墨、铁矿石、石灰岩、大理石等以量多质优富甲一方。旅游资源丰富,有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鹏溪景区等。漳平现境,千山竞秀,万壑争流;林木繁茂,花果飘香;陆路纵横,河道密布;矿产丰富,工业勃兴。

地质

地层

境内地层发育、出露面积占全境80%左右。福建共有30几个地层单位,漳平县多有出露。尤以上古生界和中生界沉积岩最为发育。下石炭统林地组,中三叠统安仁组,上三叠统大坑组、文宾山组,中侏罗统漳平组5个地层单位创建于漳平境内,作为全省的标准。除沉积岩外,上侏罗统火山岩也出露较大面积,前泥盆系变质岩仅零星出露。

侵入岩

县内侵入岩具有多期次侵入的特点,以燕山早期侵入岩最为发育。岩性为酸、中酸性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呈岩基或岩株产出,分布于永福、官田、溪南、象湖、吾祠、双洋、赤水等地,尤以永福分布最广。此外有少量基性和碱性岩类,呈北东向岩瘤或岩墙产出。许多内生矿产如铁、钨、锡、铅锌、多金属等无不与侵入岩有内在成因联系。

火山岩

县内最主要的火山岩是上侏罗统长林组和南园组的陆相酸性火山岩,以中心式喷发的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为主,大面积分布于县境东南芦芝的梅水坑——桂林的山羊隔——永福的清源一带;新桥的城口——双洋的大会亦有较大面积出露。除上侏罗统火山岩外,前寒武系夹有变质凝灰岩,下三叠统溪口组、中侏罗纪漳平组、上白垩统沙县组夹有少量凝灰熔岩、凝灰质砂岩或火山碎屑物。

上侏罗统火山岩与铁、铅锌、铜、硫铁矿多金属、叶蜡石、高岭土、萤石等矿产关系密切。尤其是县境东南部南园组大面积出露地区,一系列较完整的火山机体呈北东向排列,如水尾尖、阔隔顶、大坑尖、龙山崎等火山机体,岩相发育较完整,其周围环状和放射状断裂发育,为金属矿化提供良好条件。常见的有黄铁矿化、铅锌矿化、萤石矿化和叶蜡石化,局部地段还有黄金矿化。

构造

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境内处于地槽发展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砂页岩,早期偶有火山活动,夹少量火山碎屑岩和沉凝灰岩,为一套复理石建造(前寒武系——奥陶系魏坊群)。志留纪末,强烈的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岩层强烈地褶皱并普遍遭受变质,从而构成全境的褶皱基底。加里东运动使地面全面隆起,较长时间遭受剥蚀,直到晚泥盆世才重新下沉,接受沉积,使上泥盆统天瓦岽组不整合覆盖在前泥盆系之上。

晚泥盆世至中三叠世,由地槽转为地台发展阶段。地壳运动以频繁的区域性升降为主,淮南运动和东吴运动造成短暂的沉积间断,使石炭系和二叠系内部造成黄龙组与林地组之间,以及翠屏山组与童子岩组之间的假整合接触,沉积物比较单一,为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及含煤建造(上泥盆统天瓦岽组——中三叠统安仁组)。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又使全境地面全面隆起,从而结束了海侵的历史,并使地层褶皱、断裂,造成地堑、地垒组合。在地貌上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山前或山间盆地,接受晚三叠世晚期沉积,使大坑组、文宾山组与下伏地层形成区域性不整合接触。

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在大坑、高明、溪南等山间盆地,沉积了陆相含煤建造和湖泊相红色砂页岩建造(上三叠统大坑组——中侏罗统漳平组)。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以间歇性多次差异性升降为主,早期强烈的断裂活动促使大规模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形成大面积出露的永福岩体。在山羊隔一带,强烈的酸性火山喷发,形成了巨厚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长林组和南园组),是境内最主要的内生金属矿和高岭土、叶蜡石等非金属矿的成矿期。晚期以差异性抬升占主导地位,形成小范围的断陷盆地,伴随有岩浆侵入活动。晚白垩世,在南洋、基泰及下洋等断陷盆地,迅速堆积了具磨拉石特征的陆相红色碎屑建造(沙县组和赤石群)。局部(如下洋)还有微弱的火山喷发活动。

喜马拉雅运动使全境地壳抬升,仅河流沿岸和局部山间盆地保留第四系堆积。由于抬升的不均一性,使一些早期断裂复活,沿断裂有酸性或基性岩浆贯入(如月山)。喜马拉雅运动后,基本奠定了现今地形、地貌格局。

漳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加里东至喜马拉雅多次构造运动。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地质构造运动及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即5个构造层——加里东构造层,印支构造层,燕山构造层,喜马拉雅构造层和最新构造层。各构造层之间均有区域性构造不整合相隔。根据沉积间断或超覆形成的假整合或不整合,印支构造层和燕山构造层可进一步划分两个构造亚层。

矿 藏

漳平县是福建矿藏较丰富的县份之一,已发现有煤、石墨、铁、铅、锌、多金属、钨、锡、钼、铋、稀土及石灰岩、大理岩、萤石、叶蜡石、高岭土、石英、硅石、辉长——辉绿岩等矿产地近百处。以煤、石墨、铁、石灰岩、大理岩较丰富。经普查、勘探,新桥的大坑煤矿,赤水的挂山铁矿,岭兜的石灰岩矿,芦芝的大深铁矿,储量达千万吨至亿吨。

煤和石墨

境内煤层贮存于二叠系童子岩组和三叠系大坑——文宾山组。

童子岩组产无烟煤,部分蚀变成石墨。已发现员当、旗头山、大深煤矿系;高山、黄固煤(石墨)矿床;后垄、上界、中界、青竹坪、坑内、肖坑、乌坑、清源煤(石墨)矿点。高山——上界一带,煤层普遍石墨化。

大坑——文宾山组产烟煤,已发现大坑、文宾山(今云边山)产盂,安靖煤矿床;尖祠、磜头煤矿点。一般为瘦——贫煤,可作配焦用煤,是福建唯一的烟煤产地。

境内铁矿类型较多,有沉积改造型、矽卡岩型、热液型及风化型。

沉积改造型,已发现大深铁矿,储量千万吨以上,多为富矿,平均含铁品位48.8%。

矽卡岩型,已发现挂山铁矿,储量千万吨以上,以磁铁贫矿为主,含铁30—50%,埋藏深。下大坑村附近有褐铁矿,储量只几十万吨,含铁品位45—50%,藏于地表及浅部,易于开采。

热液型,已发现李庄、下豪山等铁矿化点,矿体小,工业价值不大。

风化型,发现苟古雷、青竹坪、箭竹坪、产坑仑、同春、乌坑、清源等矿点、矿化点,一般规模小,品位变化大。大坂有褐铁矿体四个,含铁38.6%,储量31万吨。

稀有金属

有矽卡岩型和热液型两种。

矽卡岩型,已发现厚德、后坪、潭路、岩高、龙车矿点、矿化点,矿体大小不一。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次为黄铜矿、次为黄铜矿、黄铁矿等,有的还有伴生锡、铋、银等有益组分。

热液型,发现隔顶、上元山、菁城、易坑头、石坂坡、黄祠、下山兴等矿化点。

交通概况

漳平境内多山,明清及至民国,陆路交通闭塞。民国时期虽多次筹建公路,仅成几段路基,因经费缺乏或被贪污而告停。竹木、纸、茶等土产品外运和食盐、布匹、海产品的输进,主要靠九龙江及其支流运送,不通舟楫的山区,以人力挑运为主。

1955年兴修漳平至龙岩公路,次年通车。1957年修通漳平至永福公路。1958年全县各乡(镇)掀起修路热潮,县乡简易公路初具规模。1963年省道福三线横穿中部。此后县乡公路不断延伸,专用公路也开始修建。1973年省道围禾线横穿南部,境内通车里程达534公里,实现所有乡镇和半数行政村通公路。1978年后按工程技术标准修建新路,改造旧路,线路迅速扩展,质量普遍提高。至199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144.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66公里,沥青油路126.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8.5公里,96%的行政村已通公路,居全地区之首。省道岭和线纵贯南北,福三线和围禾线横穿东西,并向各乡(镇)辐射,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随着公路网络的形成和路况的改善,运输能力迅速提高。1990年全县拥有民用机动车辆3674辆,比1978年增长10.9倍。汽车货运周转量达6926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达4522万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21.48倍和3.67倍。

1957年鹰厦铁路贯通漳平南北。1961年漳龙铁路开通至龙岩,次年漳泉铁路通车至大深,后延伸到安溪剑斗。1990年境内铁路通车里程120.9公里,约为全省的十分之一。其中正线109公里,专用线11.9公里。线路穿越5个乡镇,沿线共设11个车站。其中漳平站由原9股道扩建为22股道,升为二等编组站,成为闽西南铁路交通枢纽站,担负着闽西南及粤东、赣南部分县市的旅客集散和货物中转任务。自1988年鹰厦线电气化工程永安至漳平段开通后,客货综合运力较前提高一倍以上。1990年境内各站货物发运量91.94万吨,到达量69.61万吨,分别比1976年增长25%和30%。客运量72.39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74%。漳平站日运货物列车24对,旅客列车8.5对。全年装卸货物18404车皮,比1978年净增11096车皮,增长1.5倍。

内河航运自60年代后逐渐为陆路运输所取代,1990年剩有民船257只,多为农用运输。

新中国建立41年来,漳平已成为闽西南交通重镇,为发展漳平和闽西南经济起着重要作用。但仍有7个行政村未通公路,县乡公路等级标准不高,盘山险道多,抗灾能力差,运输能力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漳平经济的发展。

传统名牌

漳平青丝竹篮

青丝手提竹篮以草竹或毛竹的第一、二层青皮作材料,把竹皮劈成约1毫米宽厚的竹篾精编而成。竹篮为圆柱形,大的口径有五、六十厘米,小的只有10多厘米。并分有1、2、3、5层,上有篮盖,整篮通高由10多厘米至1米不等。经上油后,色泽光亮,不变色,不蛀虫,轻便美观,具有实用和观赏价值,很受人们的喜爱。1936年(民国25年),唐永魁制作的手提竹篮曾得过日本工艺界的奖状。1962年,因用细如头发丝的青竹篾编制,故人们把它称为青丝竹篮。1965年以后。为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进行工艺、造型、编织、染色、品种式样的改革,创造了多种多样规格的产品。有圆形、腰形、桃形等各种样式,有上油和不上油以及银朱上漆等3种。1965年,县工艺竹编社共生产青丝竹篮1373个。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

1978年,青丝竹篮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79年,又参加福建在日本举办的工艺美术展览。均获得奖状和奖金。受到国内外的好评。

1983年以后,因产品不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销路不佳。现制作青丝竹篮仅存唐永魁后代一家。

漳平竹门帘

竹门帘,是一种竹编工艺品,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它采用毛竹篾青用棉纱编制而成。材料选用生长5年以上的毛竹,将第一层篾青劈成二三毫米扁方形竹篾,然后用多股棉纱串编而成。一等门帘每米长用45条竹篾及32股编织38道。每段竹筒所劈竹篾必须按顺序排列编织,以使色泽和谐、间隔协调。这种竹门帘竹篾粗细均匀,编织紧密、平整、纱道直,具有美观、通风透光、整边牢固,不霉蛀、不变形、经久耐用等特点。房间门窗上挂上竹门帘和窗帘,有阻隔蚊蝇和遮挡视线的作用。

漳平竹门帘式样有粗有细,花色品种有双扇、单扇、白花门帘、九只帘等大小20余种。宽一般为84厘米,大的5米,长2米,有绘画上油和不绘画不上油两类。曾多次选送参加全国、省、地评比与展览,被评为优质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地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