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漳缎
释义

简介

我国传统的丝织品之一。产于福建漳州,故名。有花素两类。素漳绒表面全部为绒圈,而花漳绒则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割断成绒毛,使之与未割的绒圈相间构成花纹。使用桑蚕丝作原料也可用桑蚕丝作经,棉纱作纬交织的地组织上,以桑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后织入一根起绒杆(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约20厘米左右),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铁丝脱离织物,则成毛绒。此毛绒根据纹样的设计,就能使纹样清晰地显示在缎面上,并有光泽。构成织物的纹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绒花缎地,即漳缎;一种是绒地缎花,即漳绒。有单色和双色之分,富丽华贵,可做秋冬衣料或高级沙发套、窗帘等。

历史记载

据史料记载,漳缎是在元代著名的“怯绵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明代已大量生产,在济朝尤为盛行,宫廷贵族多用漳缎作为服装、鞋帽及装饰的面料。由于漳缎高雅端庄,极富立体感,所以得到很大发展,在杭州、南京、苏州等地都有一定规模的生产。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苏州的机户大都生产樟缎,可说是漳缎生产的全盛时期。

生产过程及特点

漳缎的全部生产过程均以手工操作来完成.在织造时必须由挽花工和织工两人上下配合。这种古老的织造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极低,价格也就很高,使喜爱这种面料的顾客们望而却步。后来,改革漳缎织机的装置便应运而生,而且丝绸织机的演变也给漳缎织机革新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工程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们首先用机械化的提花龙头控制提花部分经丝的运动,替代了人工牵花,用轧孔纹板替代了传统的线制花本。这样只需一名操作工,一边用脚控制提花龙头的运动,一边用手完成投纬、割绒的工作,即使织物保持了原来的技术要求,又大大减少了劳动负荷和劳动力,还使生产效率提高了2-3倍。目前,除一些博物馆为展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仍保持了传统织造工艺和方法外,生产漳缎的工厂均采用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