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统组织
释义

巴统组织即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其早先的名称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CommitteeforExportControl),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的,因其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 二战后,为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后来日本也加入了该组织)于1949年11日联合成立了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

简介

巴统组织即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其早先的名称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Control) ,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的,因其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有17个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亚。

它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1948年由美国发起,1949年11月正式成立。巴统的组织机构有:①咨询小组。是巴统的决策机构,由各会员国派高级官员参加。②调整委员会。1950年成立。是对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③中国委员会。1952年成立。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巴统的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

从1949年1月起, 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参加国就多次集会讨论对苏联的贸易管制问题。在建立东西方贸易管制组织问题上,美国最初设想将其与北约组织联系起来,把经济安全作为西方政治和军事战略的组成部分;继而提出将建立国际贸易管制组织与《共同防卫援助协定》直接联系起来,这些方案都遭到西欧国家的抵制。11月23日,美国提议建立一个由有关国家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协商团体”(CG),下设由事务级官员组成的技术专家处和秘书处。

1950年1月9日,正式将该协商团体的执行机构定名为“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COCOM),总部设在美国驻巴黎大使馆,因此,该机构又简称“巴统”。巴统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其成员国的特殊身份,又使它远非一般的非正式国际机构能够相比。

管制范围

巴统组织管制的军用武器装备

管制禁运产品有三大类,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禁运货单有4类。①Ⅰ号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②Ⅱ号货单属于数量管制。③Ⅲ号货单属于监视项目。另外还设有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

巴统的建立,使美国在推行冷战战略方面有了一个新的工具。巴统制定了“国际安全清单”,将“美国安全清单”1A中的144种物品列入禁运范围。美国1B清单内的物品,直到朝鲜战争前夕,50%以上没有能够列入巴统的管制范围。这也说明:在怎样确定东西方贸易管制的广度和深度问题上,美国与其他巴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还没有完全解决。按照“巴统423号文件”的规定,只允许成员国在特定的范围内披露有关其活动的情报。巴统按照“全体一致原则”处理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和调整管制清单方面的事宜。50年代初,巴统成员国先后按照“补偿原则”制定了“巴统第471文件的例外程序”和“巴统第782文件的例外程序”,反映了巴统成员国摆脱贸易管制体系束缚的趋向。

管制目的

巴统建立之初,中国并不在其贸易管制范围以内。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管制政策之形成,不仅与美苏冷战有关,而且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密切相连。太平洋战争结束以后,美国亚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阻止苏联的影响越过传统的范围,美中合作乃是这一战略的基石,日本将被置于美国的严格管制之下,把它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仅就其中的经济政策而言,美国采取了两项相互关联的重要措施。其一,拆迁日本的过剩工业设备作为对被侵略国家的赔偿;其二,对日本的对外贸易实行管制,轻工业作为出口的支柱产业。这些政策提出不久,就遭到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为首的陆海军势力和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的批评和抵制,二者共同推动着美国对日政策的根本性转变。

苏联断然封锁柏林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这种急遽变化的形势,迫使美国政府重新估价整个亚洲的力量对比,调整并制定新的战略方针,更紧密地将其亚洲战略与美苏在欧洲的对峙联系在一起。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通过NSC13/2和NSC13/3文件,决定停止实行战争赔偿,推迟对日媾和,将日本经济复兴作为首要任务。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肯定当前对华政策的目标是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NSC41文件指出:在中国目前确实存在着与苏联摩擦的萌芽,美国必须动员其政治、经济力量,建立中美之间的正常的经济关系,促进中苏分歧的发展。尽管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数额很小,美中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也不大,但是中国市场对亚洲其他非共产党国家的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经济如果不与中国进行相当数量的贸易,就不能恢复自立的基础。对华贸易管制水平应该比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当然,一旦当美国运用经济手段迫使中国远离苏联的政策失败以后,美国应该动员西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公开与中共政权作斗争,使中共在日本和西方世界面前彻底孤立,或使之崩溃。可以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从此开始形成。一方面,美国积极与英国协商对华贸易管制问题;另一方面,从1949年10月起,美国对中国大陆实行新的出口管制制度。美国对日政策、对华政策的调整,带动了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和对东南亚政策的调整。就基本趋势而言,美军在朝鲜半岛的力量收缩,东南亚在美国遏制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上升。

NSC48/2文件标志着美国在亚洲遏制战略的形成。它规定:美国亚洲政策的根本目标是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力量和影响;为此,美国不仅要加强在日本、冲绳、菲律宾的地位,保持亚洲大陆沿海岛屿防卫链的完整,而且要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援助,加强亚洲非共产党国家的经济自立和政治稳定;断绝亚洲非共产党国家与中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在东南亚建立日本经济的替代市场。NSC48/2文件的逻辑,决定了美国政府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和对中国全面的贸易管制。

与中国

与中国 自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巴统开始正式将中国列入禁运国家之列。

1952年,巴统组织在亚洲的分支机构“中国委员会”成立,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为其成员国,专门实施针对中国和朝鲜的禁运政策。在这段时间里,这些禁运要比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禁运还要严厉得多。禁运清单内的三类物品,甚至连根本不属于巴统贸易管制范围内的207种物品不分级别一律对中国实行禁运,“中国差别问题”便由此而来。 一段时间内,中国甚至无法从西欧国家进口必要的药品,而西方国家对于药品的出口限制直接导致了大批中国病人的死亡。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朝鲜战争结束以及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减少,欧洲扩大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变得开始重要起来。

1957年,英国、日本宣布废除“中国差别”,其他的巴统成员国也纷纷效仿,“中国委员会”基本陷于瘫痪状态,但武器贸易的情况还是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1972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与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美国正式宣布废除“中国差别”,将对华贸易管制与对苏联同等处理。与此同时,中美逐渐展开了秘密谈判,双方的“蜜月期”随之开始。

在1975年底的谈判中,为了缓和因台湾问题而造成双方在建交上的困难,基辛格提议购买中国的原油和向中国出售武器来表示美国方面的诚意。但由于受美国国内1969年批准的新《出口管制法》的限制,美国安排英国Rolls-Royce公司向中国出售价值2亿美元的可以用于战斗机的引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从西方世界拿到的第一笔军用物质。

1978年5月,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中国一下子开出了46项的武器采购单。之后,这份采购单被交到了西欧国家的手里。

1979年,随着中美正式建交与苏军入侵阿富汗,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禁运开始大幅松动。1980年,美国决定将中国作为美国贸易管制分类中的“P”类(即非敌对国家)处理。1984年,美国政府又决定将中国列入 “V”类(即友好非盟国)。

1985年,巴统在例行会议上确认了中国的特殊地位,并于9月对中国放宽了民用和军民两用的27种技术产品的出口审批程序,但同时要求中国承担不向第三国转让的义务。美国走得最为靠前,在“例外程序”出口中,90%是对华出口,其中半军用和军用物质占了相当比例,就连黑鹰直升机也开始落户中国。

1989年3月,巴统甚至决定对中国实行为期两年、以后可以顺延的总出口许可证制度,即巴统各成员国在巴统已下放审批权限的项目范围内,对中国实行自由出口,而不必逐项报批。“在已经做了的事情上,谁也不想开倒车,但是要把这一进程继续下去,现在还不是时候。这种努力暂停了,而不是最终放弃,我们要看中国的事态如何发展,然后再来作出新决定。”——1989年7月,美国国务院的一位官员在解释巴统对华规定的自由化进程不再继续时说。

198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宣布中止与中国的政府间军售和商业性军售,暂停美中军事技术合作项目的进行,这其中就包括了80年代中期中美达成的 5.5亿美元“和平珍珠”合作项目,即由美国帮助中国更新55架歼八飞机的电子设备。巴统也不例外,各成员国以中国形势发展难以预测为由,宣布终止对华放宽尖端技术产品出口特别计划的实施,刚刚起步的中欧军事贸易往来即告终止。同时,欧共体首脑会议也做出决定,禁止对华军售。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巴统和“中国委员会”于1994年走到了终点,但是西方国家的出口管制政策并没有随之结束。

1995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出口优先级,将全世界的国家划分成八类,中国被划在第六类,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同志类”之下,在伊拉克、伊朗、北朝鲜、利比亚“不放心类”之上,和印度、新加坡在一起,同为“不受欢迎的人”。

解散

巴统是冷战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纠集起来的一个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被巴统列为禁运对象的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还包括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总数共约30个。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西方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断突破巴统的禁运限制,巴统不得不缩小其管制范围。1990年,巴统大幅度放宽对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禁运项目由成立初期的400个减少到120个,1991年中又减少三分之二。受其禁运的国家也越来越少。

巴统的禁运政策和货单常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有时还把禁运限制同被禁运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或人权联系一起。巴统带有强烈的冷战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目的。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认为,世界安全的主要威胁不再来自军事集团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该委员会的宗旨和目的也与现实国际形势不相适应。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加上巴统的禁运措施与世界经济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形势也不相适应,一些西方国家又把巴统作为相互进行贸易战的工具。巴统会员国的高级官员1993年11月在荷兰举行会议,一致认为巴统“已经失去继续存在的理由”。1994年4月1日,巴统正式宣告解散。

成员国

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是巴统组织的创始国。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前,卢森堡、挪威、丹麦、加拿大、西德、葡萄牙、日本、希腊、土耳其先后加入。

1985—1989年,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加入巴统。至此,巴统一共有17个正式成员国。北约成员国当中,只有冰岛这一个国家不是巴统成员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