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章台柳·寄柳氏
释义

韩翃以诗名,为中唐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所传曲子词仅一首,就是这首《章台柳·寄柳氏》。 柳氏,失名,因家住长安章台街,人称“章台柳”。据孟棨《本事诗》和许尧佐《柳氏传》所称,柳氏乃韩翃之姬妾,后因长安沦陷,韩翃他去,韩、柳遂天各一方,然两情未断,朝暮相忆,发而为词,则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作品名称:《章台柳·寄柳氏》

创作年代:中唐

文学体裁:词

作者:韩翃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章台柳·寄柳氏》

【创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韩翃

【文学体裁】词

作品原文

章台柳

寄柳氏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作品鉴赏

韩翃以诗名,为中唐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所传曲子词仅一首,就是这首《章台柳·寄柳氏》。 柳氏,失名,因家住长安章台街,人称“章台柳”。据孟棨《本事诗》和许尧佐《柳氏传》所称,柳氏乃韩翃之姬妾,后因长安沦陷,韩翃他去,韩、柳遂天各一方,然两情未断,朝暮相忆,发而为词,则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章台柳,章台柳”,作者一开头用两个叠句,叮咛呼告,一下子就以心灵的贴近打破了地理上的遥远阻隔,从而袒露了自己对柳氏的热烈挚爱与思念。第二句“往日依依今在否”,一“往”一“今”,思绪纷飞,由远而近,缩短了别后的漫长时间。依依,语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原为形容杨柳的茂盛摇曳,但作者信手拈来,用以表达他们之间的尤其是柳氏对于自己的款款深情,并连接往昔与今时,更显得情意绵绵,不绝如缕,词意已是深沉之至。然更深沉之处还在此句最后的“在否”两字。说“在否”,可能“在”,也可能“否”,在作者,自然是只盼其“在”而不愿其“否”的,但残酷的现实却又有可能“否”而“不在”,因此,作者其时是亦喜亦忧,酸甜皆俱的。“纵使”一句是对上句的作答。“纵使”者,纵然即使也,含假设之意。全句是上文“盼在”的进一步叙写。“长条”与“垂”,照应“依依”;“旧”则呼应“往日”,但同时又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加深、加浓,也加强了。最后一句,是作者关注的中心焦点之所在,也把作者的感情推向了高峰。他以为,即便当年的柳氏于今还是风韵依然,但必定已被他人所攀所折,情挚如初看来是不可能的了,由中蕴含着说不尽的惆怅与悲戚。当然,在这里更多地还是同情与关切,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被认为“天经地义”的时代,像柳氏这样原本为歌妓的妇女的命运,只能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哪人攀,恩爱一时间。”(敦煌词《望江南》)对此,韩翃是深深牵挂的。同时,他在这里也暗暗写进了当时那种“折柳赠别”的习俗,从而大大渲染了一层离情别绪的浓重气氛。古代不少士人往往视姬妾为玩物,兴来则亲之,兴尽则斥去,相此之下,韩翃对于柳氏这样一往情深,就显得很难能可贵了。

委曲婉转,常被人们称为词的本色。作者在此词中娴熟地运用了“双关”这一艺术手法,词面上句句说垂柳,词旨中处处寓柳氏,加上恰到好处地用了“纵……也……”的关联词语,全词因而更具含蓄委婉,也更耐人寻味了。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柳氏在收到韩翃这首词后,也以相同的词牌(调为《杨柳枝》,其实是一样的)写了一首答词:“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相忆之情,贞一之志,言外自见。”(清陈廷焯语)两词对读,对读者深入理解韩词是会有帮助的。

作者简介

韩翃

(?—785?)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登进士第。公元762年(肃宗宝应元年)为淄青节度使幕府从事。后闲居长安十年。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建中(唐德宗年号,公元780—783年)初,德宗赏识其“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明人有《韩君平集》。《全唐诗》仅存诗三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