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章怀太子 |
释义 | 章怀太子,即李贤(654年-684年),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也是武则天第二子。在其兄李弘死后,一度被封为太子,之后被废为庶人。武则天得到政权以后,为避免李贤有什么轻举妄动,派丘神绩去巴州监视他。但丘神绩却做主将他囚于别处,逼他自杀,李贤遂死。武则天得知此事,于显福门为李贤举哀,贬丘神绩为叠州刺史,并回复他的王位。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李贤司徒的官位,并派人迎其柩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赠皇太子地位,谥章怀太子,与其妃房氏合葬。 生平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8日*公历换算,有误差),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次子。(生于永徽五年十二月十七,卒于文明元年二月二十七日*说法不一) 《旧唐书·高宗本纪》:永徽五年十二月“戊午,发京师谒昭陵,在路 生皇子贤”。 《章怀太子墓志铭》:“以文明元年二月廿二日终于巴州之公馆,春秋三十有一”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有出入,生卒年月,年龄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永徽五年十二月十七,文明元年二月二十七日”即654年-684年) 亲王据两唐书记载,李贤生于其父母前往昭陵祭拜唐太宗的途中,出生不久即被封为潞王,后加封岐州刺史、雍州牧、幽州都督。七岁时改封为沛王,后加封扬州大都督及右卫大将军。李贤年幼时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聪慧非常,曾令高宗赞叹不已。长大以后仪容举止端庄稳重,甚得其父宠爱。十八岁时曾改名李德,徙封雍王,后改回本名李贤。李贤自幼身边不乏志士才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做他的侍读,可见其自幼得到帝国良好的教育。 太子上元二年,皇太子李弘(武后长子)猝死,李贤继立为太子。成为太子后,李贤曾三次监国,他处理政事明白公允,得到大臣的拥戴,高宗也对他加以褒扬。此外,李贤的文史造诣深厚,成为太子不久就诏集众多学者如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释,而他的亲笔点评更被史家称为“章怀注”,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此外,李贤还著有《列藩正论》、《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籍,但已佚失。 废杀公元680年,武后宠臣明崇俨为盗所杀,怀疑是太子李贤所为,随后派人搜查太子府第,得皂甲三百余副,太子遂以谋逆罪被捕下狱。高宗下令三司推事太子谋逆案,太子最终未能洗脱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现在巴中市)。公元684年,高宗驾崩,中宗继位不久就被武后废黜而另立幼子睿宗,睿宗柔弱形同傀儡,武后自此完全把持皇唐朝政。 唐睿宗即位初,武后派人前去校检废太子李贤的宅第,不久李贤就在流放地自尽。根据两唐书记载,李贤之死很可能出于武后的懿旨。李贤死后,武后下旨恢复其雍王王爵,并以亲王礼在流放地下葬。公元705年,武后驾崩,中宗继位。唐中宗念及兄弟之情,将李贤的遗体迁回长安,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公元712年,李贤遗孀房氏病故,唐睿宗下旨追赠李贤为“章怀太子”,房氏为“章怀太子妃”,合葬于太子墓(即今天的章怀太子墓)。 评说章怀太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为知名而又身世悲惨的皇太子。论出身,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皇帝的儿子,他的同母长兄虽未即位,死后却被追尊为“孝敬皇帝”,两个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可以说,李贤生活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权家庭里,这也注定了他必将卷入政治斗争而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论才华,李贤则绝对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已能统召帝国最杰出的学者们注释晦涩难懂的《后汉书》,而其亲笔点评的“章怀注”更是被后世赞誉,可见李贤的文史造诣之深。而作为太子,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贤曾三次监国(代为行使皇帝权利),并得到唐高宗的褒奖和群臣的拥戴,可见这个年轻的太子堪当大任,是唐帝国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当时正值他的母亲武后政治得意之时,就史书记载,母子二人素有嫌隙,武后曾多次以书信的方式责备太子,而宫中也流传着太子不是武后亲生的流言,最终太子未能幸免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千百年来,关于章怀太子的死因莫衷一是,史籍两唐书均在言语间暗示太子是被武后诬陷杀害,而出土的墓志铭也有影射太子是被冤杀,但都未有明言直接死因。郭沫若先生曾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章怀之死与武后无关而是当时的宰相裴炎为夺权所为。总之,不论太子是否含冤被害,或者被谁所害,他死于帝国最高权利的争夺和由此产生的忌恨、阴谋却大体可以肯定。自古以来为了夺得皇位,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是古时封建统治的残酷之所在。 黄台瓜辞相传李贤在流放巴州时,有感于母子亲情在权力斗争之下已荡然无存,乃作《黄台瓜辞》,希望武后醒悟。此诗与曹植之《七步诗》并列为千古绝唱。诗全文如下: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以藤蔓比喻亲生母亲武后,以四个瓜感伤四兄弟的性命朝不保夕,然而这首千古绝唱并未改变章怀太子的命运。 史籍记载《旧唐书 列传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诸子》章怀太子贤,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永徽六年,封潞王。显庆元年,迁授岐州刺史。其年,加雍州牧、幽州都督。时始出阁,容止端雅,深为高宗所嗟赏。高宗尝谓司空李绩曰:“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诵古诗赋复十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我曾遣读《论语》,至‘贤贤易色’,遂再三覆诵。我问何为如此,乃言性爱此言。方知夙成聪敏,出自天性。”龙朔元年,徙封沛王,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雍州牧如故。二年,加扬州大都督。 麟德二年,加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改名德,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如故,食实封一千户。上元元年,又依旧名贤。 上元二上,孝敬皇帝(李弘)薨。其年六月,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寻令监国。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仪凤元年,手敕褒之曰:“皇太子贤自顷监国,留心政要。抚字之道,既尽于哀矜;刑纲所施,务存于审察。加以听览余暇,专精坟典。往圣遗编,咸窥壶奥;先王策府,备讨菁华。好善载彰,作贞斯在,家国之寄,深副所怀。可赐物五百段。”贤又招集当时学者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格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注范晔《后汉书》,表上之,赐物三万段,仍以其书付秘阁。 时正议大夫明崇俨以符劾之术为则天所任使,密称“英王状类太宗”。又宫人潜议云“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亦自疑惧。则天又尝为贤撰《少阳政范》及《孝子传》以赐之,仍数作书以责让贤,贤逾不自安。调露二年,崇俨为盗所杀,则天疑贤所为。俄使人发其阴谋事,诏令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推鞫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乃废贤为庶人,幽于别所。永淳二年,迁于巴州。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则天举哀于显福门,贬神绩为叠州刺史,追封贤为雍王。神龙初,追赠司徒,仍遣使迎其丧柩,陪葬于乾陵。睿宗践祚,又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有三子:光顺、守礼、守义。 光顺,大授中封安乐郡王,寻被诛。 守义,文明年封犍为郡王。垂拱四年,徙封永安郡王,病卒。 守礼本名光仁,垂拱初改名守礼,授太子洗马,封嗣雍王。时中宗迁于房陵,睿宗虽居帝位,绝人朝谒,诸武赞成革命之计,深嫉宗枝。守礼以父得罪,与睿宗诸子同处于宫中,凡十余年不出庭院。至圣历元年,睿宗自皇嗣封为相王,许出外邸。睿宗诸子五子皆封郡王,与守礼始居于外。神龙元年,中宗纂位,授守礼光禄卿同正员。神龙中,遗诏进封邠王,赐实封五百户。景云二年,带光禄卿,兼幽州刺史,转左金吾卫大将军,遥领单于大都护。先天二年,迁司空。开元初,历虢、陇、襄、晋、滑六州刺史,非奏事及大事,并上佐知州。时宁、申、岐、薛、邠同为刺史,皆择首僚以持纲纪。源乾曜、袁嘉祚、潘好礼皆为邠府长史兼州佐,守礼唯弋猎、伎乐、饮谑而已。九年已后,诸王并征还京师。 守礼以外枝为王,才识猥下,尤不逮岐、薛。多宠嬖,不修风教,男女六十余人,男无中才,女负贞称,守礼居之自若,高歌击鼓。常带数千贯钱债,或有谏之者曰:“王年渐高,家累甚众,须有爱惜。”守礼曰:“岂有天子兄没人葬?”诸王因内宴言之,以为欢笑。时积阴累日,守礼白于诸王曰:“欲晴。”果晴。愆阳涉旬,守礼曰:“即雨。”果连澍。岐王等奏之,云:“邠哥有术。”守礼曰:“臣无术也。则天时以章怀迁谪,臣幽闭宫中十余年,每岁被敕杖数顿,见瘢痕甚厚。欲雨,臣脊上即沉闷,欲晴,即轻健,臣以此知之,非有术也。”涕泗沾襟,玄宗亦悯然。二十九年薨,年七十余,赠太尉。 子承宏(李承宠),开元初封广武郡王,历秘书员外监,又为宗正卿同正员。广德元年,吐蕃凌犯上都,乘舆幸陕。蕃、浑之众入城,吐蕃宰相马重英立承宏为帝,以于可封、霍环等为宰相,补署百余人。旬余日,贼退,郭子仪率众入城,送承宏于行在,上不之责,止于虢州。寻死。承宁(李承宁),天宝初,授率更令同正员,嗣邠王。承寀(李承寀),至德二载,封为敦煌郡王,加开府仪同三司。与仆固怀恩使回纥和亲,因纳其女为妃,册为毗伽公主。回纥著勋,承寀甚遇恩宠。乾元元年六月卒,赠司空。 唐法,嗣郡王但加四品阶,亲王子例著绯。开元中,张九龄为中书令,奏请宁、薛王男并赐紫,邠王三男衣紫,余二十人衣绯,官亦不越六局郎,王府掾属仍员外置。十五载,扈从至巴蜀,依例著紫。 《新唐书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章怀太子贤,字明允。容止端重,少为帝爱。甫数岁,读书一览辄不忘,至《论语》“贤贤易色”,一再诵之。帝问故,对曰:“性实爱此。”帝语李世绩,称其夙敏。始王潞,历幽州都督、雍州牧。徙王沛,累进扬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更名德。徙王雍,仍领雍州牧、凉州大都督,实封千户。上元年,复名贤。是时,皇太子薨,其六月,立贤为皇太子。俄诏监国,贤于处决尤明审,朝廷称焉,帝手敕褒赐。贤又招集诸儒: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参军格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共注范晔《后汉书》。书奏,帝优赐段物数万。时正谏大夫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崇俨言英王类太宗,而相王贵,贤闻,恶之。宫人或传贤乃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益疑,而后撰《少阳政范》、《孝子传》赐贤,数以书让勒,愈不安。调露中,天子在东都,崇俨为盗所杀,后疑出贤谋,遣人发太子阴事,诏薛元超、裴炎、高智周杂治之,获甲数百首于东宫。帝素爱贤,薄其罪,后曰:“贤怀逆,大义灭亲,不可赦。”乃废为庶人,焚甲天津桥,贬大安普州刺史,流讷言于振州,坐徙者十余人。开耀元年,徙贤巴州。武后得政,诏左金吾将军丘神绩检卫贤第,迫令自杀,年三十四。后举哀显福门,贬神绩叠州刺史,追复旧王。神龙初,赠司徒,遣使迎丧,陪葬乾陵。睿宗立,追赠皇太子及谥。 三子:光顺、守礼、守义。光顺为乐安王,徙义丰,被诛。守义为犍为王,徙封桂阳,薨。先天中,追封光顺莒王,守义毕王。 守礼嗣王,始名光仁,授太子洗马。武后革命,畏疾宗室,而守礼以父得罪,与睿宗诸子闭处宫中十余年。睿宗封相王,许出外邸,于是守礼等始居外,改司议郎。中宗即位,复故封, 拜光禄卿,实封户五百。唐隆元年,进封邠王。睿宗立,兼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出为幽州刺史,遥兼单于大都护,迁司空。开元初,累为州刺史。时宁、申、岐、薛王同为刺史,皆择僚首持纲纪。守礼惟弋猎酣乐,不领事,故源乾曜、袁嘉祚、潘好礼皆为邠府长史、州佐,督检之。后还诸王京师,守礼以外支为王,不甚才而多宠嬖,子六十余人,无可称者。常负息钱数百万。或劝少治居产,守礼曰:“岂天子兄无葬者邪?”诸王每白上以为欢。岐王尝奏守礼知雨,帝问故,答曰:“臣无它,当天后时,太子被罪,臣幽宫中,岁被敕杖凡四三,累创痕肤,前雨则沈懑,霁则佳,以此知之。”因泣下,帝为恻然。薨,年七十,赠太尉。子承宏、承宁、承寀可记者。承宏,爵广武王,坐交非其人,贬房州别驾,还为宗正卿。广德元年,吐蕃入京师,天子如陕,虏宰相马重英立承宏为帝,以翰林学士于可封、霍瑰为宰相。贼退,诏放承宏于华州,死。承宁封嗣邠王。承寀,煌王,拜宗正卿,与仆固怀恩使回纥和亲,即纳其女为妃,封毗伽公主。薨,赠司空。唐制:嗣郡王加四品阶,亲王子服绯。开元中,张九龄奏:“宁、薛及邠王三子为王者赐紫,余皆服绯,官不越六局郎,王府掾属仍员外置。”后从帝至蜀者皆服紫。 《资治通鉴》关于章怀太子记载龙朔元年九月,徙潞王贤为沛王。贤闻王勃善属文,召为修撰。勃,通之孙也。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檄周王鸡文》。上见之,怒曰:“此乃交构之渐。”斥勃出沛府。 咸亨三年九月,癸卯,徙沛王贤为雍王。 上元二年六月,戊寅,立雍王贤为皇太子,赦天下。 调露元年,偃师人明崇俨,以符呪幻术为上及天后重,官至正谏大夫。五月,壬午,崇俨为盗所杀,求贼,竟不得。赠崇俨侍中。丙戌,命太子监国。太子处事明审,时人称之。 太子贤尝闻宫中窃议,以贤为天后姊韩国夫人所生,内自疑惧。明崇俨以厌胜之术为天后所信,尝密称“太子不堪承继,英王貌类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贵”。天后尝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范》及《孝子传》以赐太子,又数作书诮让之,太子愈不自安。 及崇俨死,贼不得,天后疑太子所为。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多赐之金帛。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谏,不听。天后使人告其事。诏薛元超、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杂鞫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皁甲数百领,以为反具;道生又款称太子使道生杀崇俨。上素爱太子,迟回欲宥之,天后曰:“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 永隆元年甲子,废太子贤为庶人,遣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送贤诣京师,幽于别所,党与皆伏诛,乃焚其甲于天津桥南以示士民。 开耀元年十一月,癸卯,徙故太子贤于巴州。 光宅元年正月,辛酉,太后命左金吾将军丘神勣诣巴州,检校故太子贤宅,以备外虞,其实风使杀之。丘神勣至巴州,幽故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太后乃归罪于神勣,戊戌,举哀于显福门,贬神勣为叠州刺史。己亥,追封贤为雍王。 章怀太子墓志铭章怀太子墓志两块,其一盖书“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铭”。边长90厘米,厚20厘米,四周刻蔓草和十二生肖。神龙二年(706)刻志文,楷书40行,行41字,共1600余字,无书撰人姓名。 又一盖书“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边长87厘米,厚17厘米,周边斜杀及志文四边刻蔓草。景云二年(771)刻,文为卢璨撰,其侄岐王李范书。楷书34行,行33字,约1100多字。 《 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铭》大唐故雍王墓志铭并序 王讳贤,字仁,陇西狄道人也。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孙,高宗天皇大帝之第二子,今上之兄。述夫神源长发,圣构遐远。白云垂祉,虞臣所以迈德;紫气凝祯,周史由其敷道。至哉卫尉,播雄烈于陇西;赫矣武昭,定霸功于河右。自兹以降,厥绪尤繁。克茂本枝,逾征后大。故得神祗叶赞,天地会昌;弹压八荒,牢笼万古。梯山航海,局疆寓于义轩;芳社桐珪,陋车服于梁楚。王禀灵宸极,有纵自天。直()而旸,自然斯远。早标歧嶷,夙挺珪璋。孝友基身,非得之于外();温恭植性,固不待于傍()。重以冲情峻举,雅量宏通。落落千寻,汪汪万顷。枝格上竦,波澜长迈,()与琼昆等列,欎将瑶碣齐高。 梁栋乾坤,舟舆宇宙。公卿籍甚,遐迩讴歌。既而傍该流略,博综坟典,涛析齐韩,洞严扃于楚囿;易分殷夏,戾秘健于沛场。曹国有托论之声,丁导致假词之润。分镳并鹜,重在兹辰。故以冠冕庶邦,羽仪列辟,为王宗之领袖,当百代之规模。高宗御玉床,握金镜,分司列职,右戚左贤,式固邦家,用隆藩屏。颁昭叙穆,峻以宏章。砺岳绅河,延其代载。发天涣叶,良辰乃命秩宗,搜古今之令典;爱征掌固,草封拜之嘉仪。于是勾龙率职,分色土于宗社;司空画界,裂奥壤于方兴。当宁昌言,徐申利建之义;扬庭在位,敬承永锡之休。乃宅附庸,奄荒晋甸。粤以永徽六年封潞王,食邑一万户。红兰被坂,朱荷昌池。东阁西园,枚()列客。一吟一咏,金石叶韵。声高宗国,誉表侯甸。若乃八水朝市,五方交合。实称天府,是曰国枢。都鄙混并,衣冠杂袭。辛家黑白之里,甲第王之居,轻轩动而川流,长袂举而帷合。实资良懿,雅望镇之。明庆元年,拜岐州刺史,其年加授雍州牧。振纲理目,宽猛相权。曾不浃旬,政平颂举。龙朔元年,改封沛王,加授使持节都督扬、和、滁、润、常、宣、歙七州诸军事,扬州刺史兼左武侯大将军,雍州牧如故。外连甸服,内兼周卫。远近悦豫,朝野肃宁。麟德二年,加右卫大将军。其年从驾东封,摄兖州都督。递参心膂,兼总股肱。翊栏锜以星陈,建旌麾而岳列。暨乎登封降禅,刊玉泥金;大礼隶修,能事斯毕。巡警克著,统摄攸宜。咸亨三年八月改封雍王,食邑万户。出入云霄,负揭日月。君王()矣,度越前修。遐哉琼乎,固无得而称也。夫前星万象,式标元子之尊。重震凝规,载列长男之位。储副斯在,冢嫡攸归。上元二年册拜皇太子。光膺守器,克嗣丕基。而二疏不追,四友孤绝。葳规有阙,调护匪宜。监抚亏良,宗祉弥盛。摇山落构,望薨摧基。一坠卯精,永托宸尾。文明元年二月廿日薨于巴州之别馆。春秋卅有一。至垂拱元年三月廿九日,恩制追赠雍王。谥悼。葬于巴州化城县境。主上端旒黄屋,正位紫宸。负戾长怀,陟岗永叹。痛飞鹄之遽绝,切断雁之逾孤。乃命司存,缅追休烈。神龙二年,又加制命册,赠雍王。礼盛汉苍,恩逾晋献。乃敕金紫光禄大夫、行卫尉卿上柱国、西河郡开国公杨元琰,正议大夫、行太子率更令、骑都尉、韩国公贺兰琬监护丧事,册赠司徒,仍令陪葬乾陵,以神龙二年七月一日迁窆,礼也。惟王调函律吕,质蕴珪璋。荆山之下,瑜瑾挺其温润;轩丘之上,鸾凤炤其辉光。包柱石于胄襟,动凤翔于怀袖。孤挺天爵,高擅人龙。排阊阖而上征,凌扶摇而独运。光前绝后,莫之与京。倚伏乱纷,屈申殊乐。藏山易负,去日难维。九原不追,百身奚赎。虽天长而地久,谅海变而舟移。敬绢遗尘,纪盛烈于黄绢;庶垂来代,勒不朽于玄房。其词曰:两仪交合,五运递迁。缘图江渚,赤字浮川。握符括地,受命承天。本枝繁衍,茂绪蝉联。天地降祥,山川纳祉。乃资人杰,实纵英峙。琼萼睿跗,皇孙帝子。曾峤迥立,崇峰崛起。赫炱飙举,悠哉海运。兰桂异芬,琳琅奇韵。晖映万古,磊落千刃。凤穴骊川,含辉吐润。康叔君卫,公旦封鲁。於穆我王,重规沓矩。茂实绵宙,英声溢寓。服义佩仁,乃文乃武。秦邦楚甸,继称藩国。惟王戾止,人伦之则。宽猛扉乖,弛张不忒。帝室桢干,天朝羽翼。储副攸系,冢嫡斯俟。师表列辟,津梁多士。鸣玉锵金,旌旃猗旎。令问令望,优哉美矣。国弼玄猷,翼宣王度。庶吊纷乱,吉风舛乎。遽迫夜舟,奄零朝露。撤乐兴感,罢市缠慕。乃筮图史,言占茔圹。丹旐逶迤,素帷飘扬。悲笳夜咽,□歌晓唱。去我桂岩,来兹松帐。长天运节,短日摧年。冥冥万古,杳杳三泉。墓攒衰木,茔聚寒烟。生灵共此,无圣无贤。 《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大唐故雍王、赠章怀太子墓志铭并序 太常卿、兼左卫率、岐王范书 太子讳贤,字仁,陇西狄道人也。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孙,高宗天皇大帝之第二子,皇上之兄也。立极被天之世,济代光宅之功。焕图史而昭然,仰化成而可见。謏闻短识,不足以谈天。太子降宸极之精灵,含淳和之粹气。克岐克嶷,始于匍匐之年;惟聪惟明,表自覃讦之岁。孝友之性,因心以载扬;仁爱之德,自诚而克著。以永徽六年,制封潞王。明庆元年,加雍州牧。龙朔元年,徒封沛王、雍州牧如故。麟德二年,加左卫大将军。咸亨二年,徙封雍王,余如故。别食实封一千户。若华分秀起,延十景之晖,桐叶疏桂,孤王潢之润。加以韶者胜气,逸裁英规。万顷汪汪,包叔度之宏量;千寻落落,凛和峤之高风。属笙歌,上宾宸,富虚位,于是当明两□寄,膺主鬯之尊。上元二年,高宗临轩,册命为皇太子。驰道肃恭,万国之贞斯在;□□视膳,三朝之礼不亏。岂谓祸构江充,衅生伊戾,愍怀贻谤,竟不自明,申生遇谗,宁期取雪。以永淳二年,奉敕徙于巴州安置,土舩余俗,遥然巴宕之乡;竹节黉黎,逷矣蛮宾之戍。贾生赋鵩,虽坦裹于化物,孝章愁疾,竟延悲于促龄。以文明元年二月廿二日,终于巴州之公馆。春秋卅有一。垂拱元年四月廿二日,皇太后使司膳卿李知十持节,册命追封为雍王。神龙元年,宝历中兴,宸君反正,恩制追赠司徒公。令胤子守礼往巴州迎柩还京,仍许陪葬乾陵柏城之内。自京给鼓吹仪仗,送至墓所。景云二年四月十九日,又奉敕追赠,册命为章怀太子。重海之润,更流于夜室;继明之晕,复朗于泉户。妃清河房氏,皇朝左领军大将军、卫尉卿、赠兵部尚书仁裕之孙,银青光禄大夫、宋州刺史、赠左金吾大将军先忠之女也。公侯将相之门,钟鼎旗裳之盛。或象河疏秩,望隆于枢斗;或衔珠表贵,寄重于兵□。妃禀柔明之姿,包和淑之性。十年不出,四德允修,而黄鸟于飞,振喈喈之响,翠葛爰茂盛萋萋之容。秾桃当纳吉之期,标梅属系缨之岁。以上元年中制命为雍王妃。三星在户,芳春仲月之辰;百两遵途,双凤和鸣之兆。媞媞左辟,敬行于舅姑;肃肃霄征,惠流于闺阃。而天未悔祸,朝哭缠哀。训棘心而择邻,采苹藻而恭事。以景云二年,龙集荒落,六月十六日构疾,薨于京兴化里之私第。春秋五十有四。即以其年十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窆于太子之□茔,礼也。嗣子光禄卿彬王守礼,履霜露而攀宰树,擗厚地而诉高天,继遗烈于贞琬,希□质于幽埏。呜呼哀哉!式为铭曰:昭哉灵命,赫矣皇唐。玄珪锡瑞,绿错开祥。荷兹百禄,君临万方。本枝繁茂,家室君王。川渎效灵,挺生英睿。白茅昨土,黄离以继。忽构谗言,奄移遐()。座鵩来飞,隙驹行逝。宸君反正,在物咸亨。恩降棣萼,泽被维城。储贰贻赠,泉路增荣。魂归旧宇,榇上新茔。南望神京,西瞻毕陌,瑞云浮紫,祥烟凝白,雾惨松埏,灯沦幽穸。俾英声与茂范,长不朽与金石。 银青光禄大夫、彬王师、上柱国固安县开国男卢粲撰。 (有些字显示不出) 章怀太子年谱1岁 永徽5年12月(公元654年)出生于其父母前往昭陵祭拜唐太宗的途中。(《旧唐书*高宗本纪》)小公主被杀一案发生于李贤出生前。 相关研究整理原文作者——暴走金鱼 章怀太子姓名:李贤 谥号:章怀太子丶雍王丶赠司徒 家族:陇西李氏,父治,高宗大帝;母并州武曌,则天大帝;同母兄弘,太子,追封孝敬皇帝;同母弟哲,中宗皇帝;同母弟旦,睿宗皇帝;同母妹镇国太平公主 家庭:妃清河房氏,良娣南阳张氏。子乐安郡王光顺丶桂阳郡王守义丶邠王守礼。女长信县主 生卒年:唐高宗永徽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卒於唐睿宗文明元年二月二十七日,得年三十一。 经历: 先後徙封潞王丶沛王丶雍王。 咸亨至上元年间辅佐太子弘监国,授使持节都督扬和滁润常宣歙七州军事丶扬州刺史丶雍州牧兼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再领凉州大都督。 上元二年春,纳妃清河房氏。六月戊寅,继立为太子。岁末,诏学士注《後汉书》。 仪凤元年,监国。岁末,上所注《後汉书》。 仪凤四年五月壬午,谏议大夫明崇俨死洛阳道中。丙戌,监国。 调露二年八月甲子,於洛阳因东宫皂甲谋反案被废,幽於别所。乙丑,英王哲继立为太子。 开耀元年十一月癸卯,徙庶人贤於巴州,太子哲上《请给庶人衣服表》: 臣 哲 言 。 臣 闻 心 有 所 至 。 谅 在 於 闻 天 。 事 或 可 矜 。 必 先 於 叫 帝 。 庶 人 不 道 。 徙 窜 巴 州 。 臣 以 兄 弟 之 情 。 有 怀 伤 悯 。 昨 者 临 发 之 日 。 辄 遣 使 看 。 见 其 缘 身 衣 服 。 微 多 故 弊 。 男 女 下 从 。 亦 稍 单 薄 。 有 至 於 是 。 虽 自 取 之 。 在 於 臣 心 。 能 无 愤 怆 。 天 皇 衣 被 天 下 。 子 育 苍 生 。 特 乞 流 此 圣 恩 。 霈 然 垂 许 。 其 庶 人 男 女 下 从 等 。 每 年 所 司 。 春 冬 两 季 。 听 给 时 服 。 则 浸 润 之 泽 。 曲 沾 於 蝼 蚁 。 生 长 之 仁 。 不 遗 於 萧 艾 。 无 任 私 恳 之 至 。 谨 遣 某 官 奉 表 陈 请 以 闻 。 文明元年二月二十七日,太后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责力)迫庶人贤自杀,追赠雍王,就地下葬。 神龙元年,上命嗣雍王守礼往巴州迎回雍王骸骨,陪葬乾陵,仍封雍王,加司徒衔。 景云二年四月十九衵,追封章怀太子。六月,妃房氏薨。十月,重启墓室,与妃房氏合葬。 从制度上看来,太子监国的时候,国家政务从三省转到东宫左右春坊跟詹事府。右春坊等同中书省,掌决策草拟,然後转到等同门下省的左春坊审核封驳,然後上太子画诺,然後左春坊把画诺原本留下来,抄一份令诺给太子盖印章,把令诺交给詹事府。 因为詹事府没有六部,所以要把令诺交代的相关事宜送到尚书省给有关单位签字,填生效意见,再送到詹事府,给詹事府丞签名,最後送到相关部门去执行。在太子监国期间,詹事府其实就是尚书省,只是没有六部,所以要跟尚书省一起分担政务。 章怀太子妃清河房氏(658年-711年),贝州清河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卒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享年五十四岁。 曾祖母:陇西李氏(可能是英国公李绩的家人)。 祖父:仁裕扬州长史丶司卫正卿左领军大将军丶卫尉卿赠兵部尚书,陪葬昭陵;祖母:太原王氏;祖姑母:虢王李元凤妃。 伯父:先贞丶先礼丶先孝(官爵不详);父:先忠,银青光禄大夫丶宋州刺史赠左金吾卫大将军,陪葬昭陵;叔 父:先恭丶先慎。 兄弟:綝,开元年间任刺史。 高宗上元元年三月,聘妃为雍王正妃。 上元二年,封太子妃。 调露二年,与夫丶庶子同废为庶人,迁往巴州。 房妃出身清河房氏,其家族事迹不详,目前仅能由《唐陇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赠兵部尚书房忠公神道碑并序》与其他碑铭史料中整理如下: 房妃祖父房仁裕弱冠而孤,由母陇西李氏抚养,隋末唐初,房仁裕先投入王世充军,后与裴仁基等背叛王世充,改入唐军。累迁潾州刺史、陕州刺史、扬州长史、司卫正卿、左领军大将军、卫尉卿赠兵部尚书;房仁裕于贞观末年在陕州刺史任上曾以黄河清奏闻,并由长孙无忌上《贺河清表》。从房仁裕的仕宦背景看来,他应当是与长孙无忌等一同隶属于李世民的秦府集团,其妹原聘为虢王李元凤妃,未嫁而薨。高宗永徽三年,房仁裕母清河太夫人李氏亡,房仁裕以左领军大将军夺情起复;永徽四年,平定睦州女子陈硕真之乱,史传在此处仅载房仁裕为扬州长史,然扬州长史仅是仁裕兼官之一,其原官应是左领军大将军;永徽末年,高宗与武则天为立后一事与长孙无忌等宰相发生冲突,房仁裕可能是在此时倒戈向武则天一派,此后在武则天的礼仪改革中,房仁裕担任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并获得武则天与高宗的信任,甚至被认为是"佐命功臣";房仁裕娶妻太原王氏,生子六人:先贞、先礼、先孝、先忠、先恭、先慎。显庆年间,房仁裕亡故,享寿七十六岁,陪葬昭陵。仁裕中子房先忠,累官奉议郎、银青光禄大夫、宋州刺史,赠左金吾卫将军,陪葬昭陵,房氏父子是除了外戚宗室以外,唯一父子陪葬昭陵的案例,疑是因房妃而给予的殊恩。 房先忠之女房氏,于高宗上元元年三月,聘为雍王李贤妃。上元二年夏,太子李弘暴毙,李贤继立为太子,房妃也随夫升为太子妃。房妃在太子妃任上并没有显着的表现。房妃与李贤并未生有子嗣,李贤唯一的女儿长信郡主也不知是否为房妃所出。 调露二年,李贤因东宫私藏皁甲,被以逆谋问罪,废为庶人,房妃与庶出儿女也同降为庶人。开耀元年,房妃随李贤贬往巴州,至文明元年李贤被逼自杀的三年间,房妃一直陪在他身边。文明元年二月二十七日,李贤被武则天所派的酷吏丘神勣逼命,自杀身亡,四月追赠雍王,就地下葬;房妃虽然也恢复了雍王妃的身份,但仍被留置在巴州,数年后才得以回京。 房妃与儿女们回京后,随即被幽入禁中,儿女们并赐武姓,年长二子光顺、守义虽封为郡王,后出居于外,旋即为酷吏所陷,双双身亡;长信郡主降为县主,不知所终;孺人张氏所出之幼子守礼袭父爵为嗣雍王,与房妃同在禁中十数年。 武周圣历年间,武则天迎回庐陵王李哲为太子,房妃与相王旦分别领儿女出禁中,相王一家六王散居于长安城东北,房妃则与嗣子守礼居于城西兴化坊内,守礼生母张氏则住在兴化坊西延康坊内,不知何故(疑是张氏由巴州回京后出于自愿或非自愿离宫,解除与李贤的婚姻关系)。 少帝唐隆元年,遵中宗遗诏,视守礼为皇子,加封邠王,房妃则为邠王太妃。睿宗景云二年,房妃病重,疑是因房妃奏请,而追赠李贤为章怀太子,章者:敬慎高明、法度明大,怀者:执义扬善、慈仁短折。五月,妃薨,追复太子妃位,谥曰靖,靖者:恭己寡言、柔德安众,与李贤一同陪葬于乾陵。 时人沈佺期作有《章怀太子靖妃挽辞》,诗曰: 彤史佳声载,青宫懿范留。形将鸾镜隐,魂伴凤笙游。 送马嘶残日,新萤落晚秋。不知蒿里曙,空见陇云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