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樟坑大厝
释义

樟坑大厝位于福建省霞浦县崇儒乡樟坑村。樟坑村地处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是一个畲族村,非常奇特的是全村十几户,只有一座房子 ,这座房子俗称“樟坑大厝”。大厝分为母厝和子厝,母厝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同治年间(1882-1874年)又在母厝前后扩建两座子厝,形成3座整体合一的大厝,整个建筑面积占地4.9亩,平面呈棋盘形。这种规模的畲族建筑,在闽东极为少见。

大厝结构

樟坑大厝座北朝南,厝前面悬崖峭壁,深约20米,无路可上,东西为坑壁,北负厝后岗,大厝纵60米,横52米,前、中、后三座相结合,每座十二扇,共九个厅(六个大厅),九十四间房,有九十九根大柱子,为抬梁穿斗式,悬山顶双层木结构,上下出檐,屋面呈凤凰展翅式(即中梁低左右翘角),每个厅22平方米,八个厢房,每个厢房12平方,右一梯弄前、中、后三座各有一个大天井,该屋有两层楼,楼下高4米,楼上高2.5米,沿大厝外围砌马鞍形风火墙,墙高7.5米左右,在东西墙高6米处,装饰蛤蟆衕作檐口出水。

整座大厝只有东边双重门供出入,门外为“门楼亭”外加“半臼门”内为“正门”。

大厝居民

厝内世代居住的皆是蓝姓畲民,且同根同源,厝内人丁最旺时有150多人, 现在有许多人家已经到其他地方发展,厝里还住着十来户人家 。

大厝逸事

放牛娃建起的十一溜大厝

清嘉庆年间,福安溪塔。一个小伙子在村头徘徊着:与其在此无衣无靠地生活,不如走出去闯一闯。他看准了南边,就只身一人“南漂”了。可是,走出山还是山,摆脱穷还是穷,他只好暂在霞浦崇儒西北边的一个地方替人放牛了。一天,他在小歇时,牛走远了。他找得很急,而牛却在一个宽大的草坪上悠闲地吃着草。他忽然发现,这地方前是崖,后是山,是一个好做吃又安全的地方。于是,他告别了牛主人,在这里建起了茅草房。他开荒,种油茶、种樟树、种竹……养猪养羊……有了收获后,又有了妻儿,邻村也知道了他的姓名,叫蓝祜滋。

当时间流至道光三十年,蓝祜滋富了,便与儿子一起拆去茅草房,建起十二扇十一溜的砖瓦大厝。

呈文树碑御盗贼

蓝族大家族占着险要地形和肥沃山土,渐渐成了大财主,也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几十年。不料,到了光绪年间,社会混乱,一些流氓盗贼混进了深山老林,扰乱了山区人的正常生活。因为蓝家大厝是财主,流氓盗贼就屡屡光顾,这急坏了当时大厝里的长辈们。长辈们便联系邻村村民,一起呈文上奏,光绪二十六年,上头终于批文下示警告,蓝家长辈就与邻村几个为首的村民,在大厝路口拐弯处立碑告示。说也怪,告示真灵。自那以后,流氓盗贼再也不敢来侵扰了。

大厝古迹

160多年的大房子,历经五六代人的生活,虽然古老破旧,却集藏着许多前人生活、生产留下的痕迹和物件。有些东西是我们现代年轻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了解这些有助于了解前人,解读历史,传承文明。

下面介绍几种在樟坑大厝发现的古迹:

1,茶焙:古代人传承下来的烘焙茶叶的竹编工具。

2,竹筒:这种竹筒有背带、筒盖,其作用很广泛,可以作为出门行路、野外劳动、行军打战时使用的装茶水的工具,也可以作为装零钱、装种子用等。

3,祭礼盒:古代人用于祭祀时装祭品(用于祭祀的食物),共有五层,两个能装下八盘祭祀的食品,刚好一担挑。

4,轿簏:古代供幼儿坐的(如现代的童车),用竹子或木材做成。有靠椅、坐板(中间有圆形孔,供排便)、护板等构成。幼儿七八个月大便可以坐轿簏。

5,养鸡柜:家庭养鸡用的木制或竹制的柜子。进出口有可提放的木板,木板上提,鸡可以进出,晚上把木板下放,鸡就可以安全过夜,可防野猫、黄鼠狼等动物伤害。

6,棕衣:也叫蓑衣,是古代人的雨衣,这种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无羊。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 张志和《渔歌子》。

一座巨大的危房

樟坑大厝建成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160多年的大房子,历经五六代人的生活,由于年代久远、高山多雨多雾空气潮湿、木柱木板腐烂,如今已是风雨飘摇的危房。主要问题有:

一,部分房顶坍塌或半坍塌,高悬的瓦片、砖块、木头随时可能掉落;

二,二层楼上木质地板多半有不同程度的腐烂,行人通过,有踩塌掉落的危险。

目前,樟坑大厝还居住有十户左右人家,男女老少几十口人,特别是儿童,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