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战役学 |
释义 | 战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指导战役实践的学科,是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战略学和战术学的中间地位,从属于战略学,对战略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战术学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战术学也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战役学,直接影响其发展。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分别在战争、战役和战斗的范围内反映武装斗争的规律。战役学一般分为合同战役学和军种战役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战役的性质、类型、特点、战役原则和战役的计划组织与实施等。 发展过程战役理论是随着战役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古代战争中出现具有战役性质的作战行动后,就逐渐产生和形成了指导这些行动的理论原则。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是含有战役理论原则的军事著作。在外国,1913年法国已有关于大兵团统帅的论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军有了集团军、方面军准备与实施战役的基本原则。到20世纪20年代末,战役学正式成为军事学术中一门独立的学科 。 现代战役学包括合同战役学(合成军团战役学)、战略火箭军战役学、防空军战役学、空军战役学、海军战役学、后勤战役学和民防战役学。美、英等国军队则把指导集团军、集团军群作战的理论,称为“大战术”、“小战略”或“高级战术”等。随着军事学术的发展,美军于1982年也把战役学作为军事学术的一个独立学科,并明确规定它是研究大兵团计划和实施战役的理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学既研究一般战争的战役规律,又研究特殊战争的战役规律,特别是研究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战役规律。它是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与战略学、战术学同时形成和发展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各个独立战略方向上作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根据不同情况,各自提出反“围剿”的战役方针和原则,为战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总结十年内战的经验时,正式把军事学术区分为战略学、战役学和战术学,赋予它们各自的研究任务,并把这一时期红军的作战原则作了系统的理论概括。其中在战役方面主要是:准备充足,不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选择良好阵地,打运动中或驻止而阵地尚不巩固之敌,包围迂回,突然袭击,速战速决,力求全歼等。 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粉碎日伪军的围攻和扫荡,在人力物力有限和武器装备低劣的条件下进行规模不等的反“扫荡”战役,以及向敌占城市和交通线进攻的战役,取得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配合作战,以及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等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战役学的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术的大发展时期,也是战役实践和战役理论的大发展时期。在战略防御阶段,毛泽东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再次系统地阐述了内线作战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发展了战役部署、作战方法和主力军、地方军配合作战,以及大兵团协同作战等战役理论问题。在全面转入战略反攻以后,毛泽东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作战原则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作战经验十大军事原则既是指导战争的原则,也是指导战役的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战役学的内容。抗美援朝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以劣势装备同当时最现代化的敌军作战,在陆军务兵种协同进行大规模作战和与友军共同作战,以及反空袭、反空降、反坦克和后方保障等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战役作战经验,特别是组织实施以坑道为骨干的宽正面 、大纵深的阵地防御战役,和大规模突破防线的阵地进攻战役经验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并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东西,形成一套特有的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战役指导原则。 主要原则知己知彼,力求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坚决消灭敌人,积极保存自己;根据客观情势,选定作战方法;灵活机动,夺取和保持战役主动权;精心筹划作战,迅速周密地做好战役准备;适时隐蔽地集中兵力,建立有利的战役布势;保持准确的不间断的战役协同;力争出敌不意,注重近战夜战,实施集中的不间断的高效率的战役指挥;加强战役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扬优良战斗作风;善于使用后方人力、物力,保障战役胜利;善于利用时间和作战间隙休整战役军团。 战役学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原则,亦将根据战争和军事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地修改补充,增加新的内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