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詹姆逊文化理论探析 |
释义 |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是一位著名的“文化批评”家,本书稿从语言学、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及全球化等诸多角度切入研究詹姆逊的文化理论,对詹姆逊不同时期出版的文化理论著作做了细致的分析,对其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是一部很有学术水准的著作。加之体例完整,论述谨严,文笔流畅是目前为止研究詹姆逊思想较好的著作之一。 书名:詹姆逊文化理论探析 作者:张艳芬 ISBN:9787208086005 类别:文化理论 页数:276页 定价:32.00元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7-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是一位著名的“文化批评”家,本书主要从语言、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这四个维度,探讨性地研究詹姆逊的文化理论,最后,还对詹姆逊所说的“我们的时代”的文化艺术进行了一个开放性的考察。 作者简介张艳芬,女,1975年7月生于浙江湖州,2003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在《现代哲学》、《东南学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图书目录破解詹姆逊的思想悖论(代序) 序 前言 第一章 文化理论的语言之维 第一节 以语言为模式 一、模式的缘起 二、二元对立(Ⅰ) 三、二元对立(Ⅱ) 第二节 打开语言的“牢笼” 一、陌生化(ostranenie):俄国的形式主义 二、法国的结构主义(Ⅰ) 三、法国的结构主义(Ⅱ) 四、源自马克思的一个隐喻 第二章 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之维 第一节 詹姆逊的“意识形态”概念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无意识:从精神分析到政治阐释 二、作为阐释符码的生产方式 三、“文化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 第三章 文化理论的后现代主义之维 第一节 后现代话语断片中的詹姆逊 一、詹姆逊与利奥塔的“小叙事” 二、詹姆逊与罗蒂的小写哲学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分期论与后现代主义 二、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第三节 后现代文化文本分析 一、作为视频艺术的后现代文化文本 二、作为空间艺术的后现代文化文本 第四章 文化理论的全球化之维 第一节 后现代与全球化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后现代文化经验 二、文化-经济和消费社会 第二节 全球化的目光 一、从看到监视(Ⅰ) 二、从看到监视(Ⅱ)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主体与他者 第三节 文化帝国主义 一、美国化,全球化和文化帝国主义 二、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第五章 结语:“我们的时代”的文化艺术 第一节 詹姆逊的文化理论与“我们的时代” 一、作为批判的文化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 三、理论的特色及不足 四、价值与影响 第二节 “我们的时代”的文化艺术:杜威和马克思 一、艺术与私有制所造成的片面性 二、艺术与劳动 三、艺术与彻底的社会改造 第三节 “我们的时代”的文化艺术:来自商品的凝视 一、欲求与凝视 二、商品与中介 三、共谋与批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在当代国际思想界和文化界,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当代另一位著名的英国左翼思想家佩里·安德森在为詹姆逊的著作《文化转向》所写的“前言”中曾经说过:“詹姆逊的著作,犹如夜晚天空中升起的镁光照明弹,照亮了后现代被遮蔽的风景。后现代的阴暗和朦胧霎时变成一片奇异和灿烂。”[1]尽管安德森的评价主要是就詹姆逊在《文化转向》一书中提出的后现代理论来说的,而詹姆逊本人的理论兴趣又远远地超越了后现代文化这一主题,但这一评价仍然从一个侧面展示出詹姆逊的理论形象。 然而,当安德森赞扬詹姆逊的著作使“后现代的阴暗和朦胧霎时变成一片奇异和灿烂”时,他看到的却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在另一些批评家看来,詹姆逊在欧内斯特·曼德尔的著作《晚期资本主义》提出的资本主义发展三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的启发下提出的相应的文化发展三阶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学说,乃是“詹姆逊自我认可的……神话”。[2]史蒂文·康纳在谈到詹姆逊时还指出:“或许,他的著述的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最具特点的策略——或者说外征——是该书所用时态的不确定性。大量的条件从句和将来完成时态用法使我们一直无法明白我们读到的是过去发生的。 文摘第一,对“文化革命”的几项规定。 詹姆逊所说的“文化革命”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从字面上看,“文化革命”的概念似乎触及了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那就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但事实上,假如我们想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什么联系的话,那恐怕是一种勉为其难的举动,因为詹姆逊明确表示,他的“文化革命”概念不是指当代中国历史上的十年浩劫。詹姆逊反复提醒我们,他所说的“文化革命”的概念与中国的历史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将这两者简单地混淆在一起。 其次,从肯定性的方面来看,詹姆逊指出,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语境中重新寻找“文化革命”的含义。按照詹姆逊本人的看法,从结构性因果关系衍生的生产方式共时系统来看,文化革命的概念代表了一种社会运动和革命,它是与生产方式本身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过渡伴随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共时的系统还意味着不同生产方式历史性地共存,“在那些互相共存的生产方式显然变得互相矛盾时,它们的矛盾发展为政治、社会和历史生活的中心问题”,随之出现的就是所谓的文化革命。因此,詹姆逊认为,生产方式的改变会带来相应的文化革命,“文化革命是一个重新安置人们的过程,使人们适应新的情况、条件和要求;这也是一个必须有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詹姆逊认为:“文化革命的概念……可以被用来为各种人文科学研究(humanities)投射出一个全新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研究的基础是唯物主义的。”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