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语用学十二讲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4月1日) 作者:李捷 何自然 霍永寿 平装: 28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61782613 内容简介《语用学十二讲》共12讲,内容新颖、深入浅出,汇聚了语用学新的、较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成果。每讲围绕一个课题展开论述.由导读、主要内容、练习题(配参考答案)、文献选读等部分构成。涵盖了指示语、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礼貌与语用、关联理论、顺应论、模因论、语用与翻译、跨文化语用学、会话分析、实验语用学等课题,涉及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和认知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尤其是书中突出介绍了一些前沿课题,如实验语用学,将有助于推进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等语用学理论的研究。《语用学十二讲》可作为语言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语用学研究者参考。 目录前 言... vii 第一讲 语用学概述... 1 1.1 引言... 1 1.2 什么是语用学... 2 1.2.1 分相论与综观论... 2 1.2.2 语用学的定义... 4 1.2.3 语用学的研究面... 6 1.2.4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 7 1.3 语用学的学科渊源... 8 1.3.1 语用学与哲学、逻辑学... 8 1.3.2 语用学与符号学... 9 1.3.3 语用学与社会学... 9 1.3.4 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 10 1.3.5 语用学和语义学... 10 1.4 语用学的研究分支... 12 1.4.1语用语言学... 12 1.4.2社会语用学... 12 1.4.3认知语用学... 13 1.4.4语际语用学... 13 1.4.5跨文化语用学... 14 1.4.6计算语用学... 14 1.4.7实验语用学... 14 1.5 语用学的热点议题... 15 1.5.1词汇语用学... 15 1.5.2法律语言的语用分析... 15 1.5.3语用意义的自动识别... 16 1.5.4 语言模因现象的语用研究... 16 1.5.5 语法-语用界面研究... 17 1.5.6 语用与语境研究... 19 练习题 21 文献选读 21 第二讲 指示语... 23 2.1引言... 23 2.2 人称指示... 25 2.2.1 第一人称指示... 26 2.2.2 第二人称指示... 27 2.2.3 第三人称指示... 28 2.3 时间指示... 29 2.3.1 时间指示语的语境性... 31 2.3.2 时间指示语的语法机制... 31 2.4 地点指示... 33 2.5 指示语的语用功能... 36 2.5.1礼貌 36 2.5.2语用移情与离情... 37 练习题 38 文献选读 40 第三讲 言语行为理论... 43 3.1 引言... 43 3.2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44 3.2.1 表述句与施为句... 44 3.2.2 言语行为三分说... 45 3.2.3 言语行为的类别... 46 3.3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 47 3.3.1 言语行为的重新分类... 47 3.3.2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49 3.4 言语行为的语境考察... 52 3.4.1 言语行为的施为性... 52 3.4.2 言语行为与礼貌... 54 3.4.3显性施为句与隐性施为句的语境对比... 55 练习题 56 文献选读 57 第四讲 会话含意理论... 59 4.1 引言... 59 4.2 合作原则... 60 4.2.1 合作原则的四准则... 60 4.2.2 会话准则的违反... 62 4.3 会话含意... 66 4.3.1 会话含意的种类... 67 4.3.2 会话含意的特点... 69 4.3.3 基于合作原则的会话含意推导... 72 4.3.4 会话准则的违反与幽默... 73 4.4 合作原则的不足... 74 4.4.1 Horn的会话含意两原则简介... 74 4.4.2 Levinson的会话含意三原则简介... 76 练习题... 78 文献选读... 79 第五讲 礼貌与语用... 81 5.1 引言... 81 5.2 Lakoff的礼貌规则... 83 5.3 Leech的礼貌原则... 84 5.3.1 礼貌原则概要... 84 5.3.2 礼貌原则新修... 87 5.4 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 88 5.4.1面子论简述... 88 5.4.2 面子威胁行为... 90 5.4.3礼貌调控策略... 92 5.5礼貌研究批评... 94 5.5.1 礼貌原则本体属性剖析... 94 5.5.2 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之间的关系... 98 练习题... 100 文献选读... 101 六讲 关联理论... 104 6.1 引言... 104 6.2 关联理论概要... 105 6.2.1 关联理论核心内容... 106 6.2.2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理论... 107 6.3关联与交际模式... 109 6.3.1代码模式... 109 6.3.2推理模式... 111 6.4关联理论研究现状... 114 6.4.1关联—顺应论... 114 6.4.2关联—优选论... 115 6.4.3关联——心理空间论... 116 6.5 关联理论评析... 117 6.5.1 关联理论与哲学... 117 6.5.2 关联理论与社交文化... 118 6.5.3 关联理论与实验研究... 118 练习题... 119 文献选读... 120 第七讲 语言的顺应... 122 7.1 顺应论简述... 122 7.1.1 顺应论的缘由... 122 7.1.2 顺应论的理论来源... 123 7.2 顺应论的核心概念... 125 7.2.1做出选择... 125 7.2.2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126 7.2.3 四个研究视角... 127 7.3 语言与顺应... 128 7.3.1 语境因素的顺应... 128 7.3.2 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130 7.3.3 顺应的动态过程... 132 7.3.4 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程度... 133 7.4 顺应论的应用研究... 133 7.4.1 顺应论与语法研究... 134 7.4.2 顺应论与语言教学... 135 7.5 顺应论简评... 135 练习题... 136 文献选读... 137 第八讲 语言中的模因... 139 8.1模因与语言... 139 8.1.1 语言模因... 140 8.1.2成功语言模因的类型... 141 8.2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143 8.2.1 模因基因型传播... 143 8.2.2模因表现型传播... 143 8.3模因的语用效应... 145 8.3.1语言模因变形传播的语用效应... 145 8.3.2语言模因合并传播的语用效应... 148 8.4 研究语言模因的意义... 149 8.4.1 模因与翻译... 149 8.4.2 模因与交际... 150 8.4.3 模因与语言教学... 152 练习题... 153 文献选读... 154 第九讲 语用翻译... 156 9.1引言... 156 9.2基于语用分相的翻译研究... 156 9.2.1国外基于语用分相的翻译研究... 156 9.2.2国内基于语用分相的翻译研究... 157 9.3 关联论与翻译研究... 158 9.3.1国外基于关联论的翻译研究... 159 9.3.2国内基于关联论的翻译研究... 159 9.4 顺应论与翻译... 163 9.4.1语境关系顺应... 163 9.4.2语言结构顺应... 164 9.4.3顺应的动态性... 164 9.4.4顺应意识凸显... 165 9.5关联-顺应论与翻译研究... 166 9.5.1作者与译者间的关联... 166 9.5.2信息/交际意图的翻译... 167 9.6 语用翻译研究前景与展望... 169 练习题... 169 文献选读... 170 第十讲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 171 10.1 引言... 171 10.2 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视角... 172 10.2.1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综述... 172 10.2.2 跨文化语用研究的语用原则普遍性与相对性... 173 10.2.3 语用原则与文化因素互动分析... 174 10.3 语际语用学... 177 10.3.1语际语用学概述... 177 10.3.2 语际语言的理解与表达... 178 10.3.3语用失误和语用迁移... 180 练习题... 183 文献选读... 183 第十一讲 会话分析... 185 11.1导言... 185 11.2会话分析的基本单位... 186 11.2.1话轮 186 11.2.2语对 187 11.2.3语列 188 11.3话轮的转换、维持与提供... 190 11.3.1转换关联位置... 190 11.3.2话轮的转换... 191 11.3.3话轮的提供... 192 11.3.4话轮的维持... 193 11.4会话的开始、结束与话题转换... 194 11.4.1会话的开始... 194 11.4.2会话的结束... 195 11.4.3话题的转换... 195 11.5会话调整... 198 11.5.1会话修正... 198 11.5.2会话重述... 199 11.4.3会话增量... 200 11.6听者反应... 200 11.6.1最小反馈... 201 11.6.2重叠 202 11.6.3沉默 202 11.7话语标记语... 203 11.7语码转换... 205 练习题 206 文献选读 208 第十二讲 实验语用学... 210 12.1 引言... 210 12.2实验语用学的学科基础... 211 12.2.1 实验语用学与实证哲学... 211 12.2.2 实验语用学与心理学... 213 12.2.3 实验语用学与统计学... 214 12.3 实验语用学的研究方法... 214 12.3.1定量研究与语用学研究... 215 12.3.2调查研究法... 216 12.3.3 实验研究法... 218 12.4实验语用学的研究课题... 221 12.4.1等级会话含意的实验研究... 221 12.4.2言语行为的实验研究... 223 12.4.3转喻认知的实验研究... 224 12.5实验语用学技术简介... 226 12.5.1 心理实验软件... 227 12.5.2 相关心理实验技术... 229 练习题 232 文献选读 232 参考文献... 234 附录1 参考答案... 242附录2 人名对照表... 250 附录3 语用学常用术语对照表... 253 I.汉—英术语对照表... 253 II.英—汉术语对照表 260 前言我国自第一本语用学专著[1]于1988年出版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语用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独立研究分支,受到我国学界的欢迎,而且与国际同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学术上取得飞跃的发展。语用学一般看作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新兴学科。它研究面广,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因而也被看作是一门综观性学科,但凡涉及人们对自然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涉及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和认知,都是语用学的研究范围。正因为这门学科的领域广阔而实用,能有效地指导我们日常语言运作,因而引起我国语言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同行投身到这个领域从事研究与教学.发表大量的论文,出版了多种有关语用学的专著和教材。种种迹象表明,语用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这是我们当初所没有预料到的。 语用学作为一个热门学科,相关教材及论著层出不穷。既然有如此丰富的教材,我们为什么还要出版《语用学十二讲》呢?我们以这本教材的几个显著特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1. 语用学的论著虽多,但涉及语言使用与理解的综观性教材尚不多见,要求深入浅出、适合语言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科书更付阙如,而《语用学12 讲》正是以此为主要目的而编写的一本内容新颖、反映当代语用学重要课题最新成果的教科书。 2. 随着语用学学科的普及和进步,从事这个学科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也须不断得到充实,而像《语用学十二讲》这样一本紧跟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能为他们节省更多的时间和提供更多的新信息,让他们更有信心跟上时代,取得更大发展。 3. 本教材特别凸显了多个语用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例如,本书介绍了实验语用学,它将有助于推进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等语用学理论的研究。在严格的实验模式下,这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定义将被转换成一个个具有操作性的实验量,容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实验语用学在国内外都算得上是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我们希望这本教材能提供一个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的机会,共同推进中国语用学的发展。 4. 本教材的参编人员均来自教学一线,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保证了本教材的实用性。在何自然教授带领下,参与编写工作的人员多为语用学界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教授、博士,他们正在第一线从事语用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大多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博士,承传了我国老一代学者优良严谨的治学传统,也是语用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他们自身的学术研究正处于学科前沿。 鉴于这些原因,在众多的语用学论著里再增添这样的一本具有上述鲜明特点的、由青年学者掌舵的《语用学十二讲》就显得不是多余的了。 本书作为一本汇聚最新研究成果的普通语用学教材, 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专门从事语用学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参考书,还可作为公选课教学用书,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含研究生)了解语用学,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言语修养,提高他们使用语言与人沟通的能力。 本书编排新颖、实用。全书分十二讲,每一讲围绕一个课题展开论述,由导读、主要内容、练习题(配参考答案)、文献选读、人名对照表、术语索引等部分构成,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术基础合理使用本书的不同部分:“导读”将本讲的核心、重点内容以纲要的形式展现出来, 方便预习和复习;“主要内容”是相关专题的理论介绍及分析应用,是课堂教学、自学的主要内容;“练习题”是对基本理论的巩固和拓展,培养读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演绎归纳的能力,提升理论应用的水平;“参考答案”提供简单明了的习题答案,方便读者及时监控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文献选读”围绕本讲课题选取名家的论著,目的在于培养阅读相关文献的能力,为进一步研习有关课题作准备。本书涵盖了指示语、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礼貌与语用、关联理论、顺应论、模因论、语用与翻译、跨文化语用学、会话分析、实验语用学等课题,涉及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和认知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全面。 本书如出现错误、纰漏,恳请方家指正。 [1]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编著,1988,湖南教育出版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