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寨头苗寨 |
释义 | 寨头苗寨是全国第二大的苗寨素有千家寨之称。这里民族风景优美、节日众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风味浓郁,独具特色。苗寨英勇顽强,被称为“千里苗疆的门户”。 基本情况寨头,位于贵州省三穗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分上下两个村,即寨头、上坪村,隶属三穗县台烈镇管辖,是全国第二大的苗寨。寨内住有12个房族, 1122户,4689人,素有千家寨之称。这里民族节日众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风味浓郁,独具特色。两个村连为一寨,它座落在一个边坡地带上,幢幢的吊脚木楼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寨脚平坦,320国道从北向南穿寨而过,西面半山腰间,一条从北向南的玉凯即65号高速公路从寨前穿山而过,南来北往的车子川流不息。一条清清的小河从西面山脚往南顺流而去,缓缓地流淌着,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大自然赐给的美,真可谓山清水秀!寨头人也因此感到无比自豪。千百年来,这里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息繁衍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建国前,这里曾是三穗县最贫穷的民族地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跃下,苗族同胞自力更生,利用待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丰富的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幢幢的砖木结构楼房拔地而起,一个斩新的新农村苗寨屹立在千里苗疆门户。 苗疆门户寨头苗寨被称为“千里苗疆的门户”。这里地势险要,是历代军事要地之一。从清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至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苗族英雄张秀眉的重将官宝牛率领10000余名义军在此抗清(湘)军,官宝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镇守了13年的“千里苗疆”东大门才被清军攻陷。《咸同军事史》中曾记叙“寨头者,苗疆之门户也”,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二月二三穗寨头苗族同胞一个重要的传统民族节日“二月二”“禳桥节”(接龙节), 每年都要隆重举行,寨头十二房众族后人以及省、州、县新闻记者、摄影爱好者以及从各地赶来参加民族活动的领导群众近万余人相聚纳佬沟“接龙桥”,欢度一年一度苗族同胞传统民族节日“祭桥节”。 当地苗族同胞杀猪宰羊,烧香祭桥,在“接龙桥”上举行祭祀后,同时开展的斗牛活动,跳起喜庆的芦笙舞,用极具地方特色的苗族宴席款待远方客人。全寨人欢聚一堂,邀请远方来的客人围坐在篝火边上吃团圆饭,缅怀苗族祖先,祈愿五谷丰登。 三穗寨头“二月二”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有---“禳桥”、苗家婚俗、盘古歌、对情歌、吹木叶、苗家传统工艺品展示等。这一天,当地苗家群众要祭祀祖先, 向外界公开展示了他们神秘的民风民俗和富有神韵的传统民族文化。 歌舞之乡苗歌分为:古歌、渊源歌、叙事歌、礼俗歌。其中古歌36首、渊源歌11首、叙事歌11首、礼俗歌14首。在重大节日跳芦笙舞、吹木叶是必不可少的。 苗族风情的展示地和博物馆挑花、蜡染、刺绣、纺纱、织布均已全部展示在她们那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苗族服饰之中。 节日之乡几乎逢月就有,但节日的大小是根据活动内容及季节气候等条件来决定的。因此,这里的节日不仅丰富多彩,且形式多样。 春节:正月初一拜年,初三至初七吹芦笙跳舞、十四过小年、十五禳桥。 二月二:接龙桥祭桥,杀猪宰羊,跳芦笙舞、对歌谈情说爱。 姊妹节: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苗族姑娘们互相邀约,聚集在一主人家对歌谈唱、欢声笑语,姑娘和小伙借此机会用歌声向对方倾吐爱慕之情。 清明节:基本和汉族相似,但其“挂清”必须是“三月清明在前,二月清明在后”。 吃新节:这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全寨插完秧苗之后逢“卯日”就过,又称卯节。 月半节: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和汉族祭祀基本相同。其内容有油茶接英灵进神龛,敬奉英灵,禳桥等活动。 中秋节:节日当天娃娃们到别人家的地里“偷南瓜、偷花生”煮来吃,而主人家故意留下部分瓜和花生让娃娃们来“偷”,预示着来年越来越发。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丰收后的人们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打糯米粑。据说是为了“堵蛇洞”,实际上过了重阳节蛇就进洞休眠了。 除夕节:除夕前一天,全寨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公共地段打扫得干干净净,贴春联、挂彩灯,除夕日上午将备好的鸡鸭鱼肉带到“蚩尤庙”开展祭祀活动。 牯藏节:这里是13年才能举行一次的规模盛大的苗族节日。节日里的活动繁多,斗牛、祭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