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人广场
释义

1993年巴中地区建立,地、市领导规划决策,预留了修建广场的土地,播下了修建广场的希望种子,勾画了巴城广场的美好蓝图。2000年撤地建市,市委、市政府决心把原地委、行署规划“江北广场”的蓝图变为现实。从2001年3月3日破土、6月6日主体工程开工,到2002年4月30日竣工。经过42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开挖土石方15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8万立方米,铺装地板3.2万平方米,培植绿地1.2万平方米,建成2.5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完成总投资4847万元。建成了一个包括主广场、附广场、观景台、登高楼、步行街、音乐喷泉、1080平方米浮雕、198米长24米宽下沉式车行道和绿化系统在内的共3.8万平方米的广场。广场的建成,饱含着我市许多领导者、指挥者、设计者、监理者、施工者和参与建设的劳工们的心血和汗水。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巴人广场”是巴中城市的一大标志性工程,也是市委、市政府依法民主科学决策和坚持经营城市的一个示范工程。在这个工程的建设中,首先是坚持规划的民主科学决策,当时提供了若干规划设计方案,经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讨论后修改成两个方案提交广大市民进行公开评审、公开决策。经过半月的公示和公开投票,有数千群众积极参与,征集到了100多份修改意见,最后以87%的高票选定了现在建成的规划方案。这是城市重点工程规划决策权首次交给广大市民。其次是坚决杜绝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建设过程中,没有举行开工仪式,没有组建指挥机构,没有过分舆论渲染。再次是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市场运作的机制,敢于创新的精神,采取向银行借贷、向社会筹资、依靠土地增值和商业门市开发等多种手段筹措资金。不仅形成了8000多平方米的商业门市,而且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巴中市当时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功能最全的7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商场——“巴中人民商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0人,年创税利100多万元,成为巴中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广场建设实现门市及商场销售收入4554万元;财政投入1067万元(主要是按“收支两条线”体制返还土地出让金531.5万元、配套费535.5万元用于广场建设);减去实际总投资4847万元,收支相抵,政府盈利700多万元(不含税收),形成了一个以广场为辐射中心的城市商贸中心区,使周围达30000平方米的商业门市价位大幅攀升,城市资产大大增值。

“巴人广场”是集文化、休闲、观光、商务、立体交通于一体和绿化、美化、亮化相融合的城市中心广场。由南向北可透视步行街、迭水、音乐喷泉,从“三号大桥”出发,经步行街、正面梯步进入主广场。主广场中心为“世纪扬帆”主题雕塑,寓意大巴山下的明珠——四川巴中扬起世纪风帆奔向美好明天。广场正面墙体建有1080平方米大型浮雕艺术墙“巴人颂”,分历史卷、奋斗卷、未来卷,106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全面展示了古巴人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红军文化、“巴中精神”和巴中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主广场地下除1.5万平方米的商场外,建有净跨度24米的主车道,形成巴中城市第一个立交桥体,把江北大道东西路段连为一体。花岗石地板铺装的步行街则把南边的“九洲商业城”、西边的“德记大楼”和东边的“盛华堂商业城”及地下的“人民商场”联成巴城最大规模的商务中心区。坐南朝北的观景台上是登高楼,与规划待建的南龛山“紫光屏”和王望山“王望阁”三点一线形成巴城南北中轴视线景观,展示了巴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登高楼是金黄色琉璃瓦屋顶的仿古建筑,一展古巴州的灿烂风采。两翼为绿色廊道,正面为白玉栏杆,可凭栏鸟瞰广场全景,直视“三号大桥”、“商业大街”和南龛山的“光佛寺”。每当夜幕降临,整个广场华灯绽放,明珠闪耀;流水潺潺,轻音淼淼;人海如潮,歌声如涛;或轻歌曼舞,或悠闲漫步。每当朝霞播洒,整个广场披上了金色艳装,广大市民自发在广场开展健身活动,沐浴在金色的海洋之中。“巴人广场”犹如一个晶莹剔透的玉盘,镶嵌在美丽巴城的中央。每逢节日,不论回家探亲的在外巴中籍人员,还是来巴旅游、考察、投资的外地客商,都被巴城的亲友带到广场观光留影。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使厚重的巴人文化、独特的红军文化和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成为巴城历史文化和生态园林相融合的显著标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