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赠婢 |
释义 | 原文: 赠婢 作者: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原文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译文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 一进入深幽如海的侯门,从此便将萧郎视为陌路之人。 注释后尘:后面扬起来的尘土。指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情景。 绿珠: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非常漂亮,这里喻指被人夺走的婢女。 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 萧郎: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这里是作者自谓。 写作背景唐末范摅所撰笔记《云溪友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崔郊念念不忘,思慕无已。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婢》。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写的是自己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但由于诗人的高度概括,便使它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诗的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却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上句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出女子的美貌;下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公子王孙的行为正是造成女子不幸的根源,然而这一点诗人却没有明白说出,只是通过“绿珠”一典的运用曲折表达的。绿珠原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赵王伦专权时,他手下的孙秀倚仗权势指名向石崇索取,遭到石崇拒绝。石崇因此被收下狱,绿珠也坠楼身死。用此典故一方面形容女子具有绿珠那样美丽的容貌,另一方面以绿珠的悲惨遭遇暗示出女子被劫夺的不幸命运。于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出诗人对公子王孙的不满,对弱女子的爱怜同情,写得含蓄委婉,不露痕迹。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萧郎”是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此处是崔郊自谓。这两句没有将矛头明显指向造成他们分离隔绝的“侯门”,倒好象是说女子一进侯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之人了。但有了上联的铺垫,作者真正的讽意当然不难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写,一则切合“赠婢”的口吻,便于表达诗人哀怨痛苦的心情,更可以使全诗风格保持和谐一致,突出它含蓄蕴藉的特点。诗人从侯门“深如海”的形象比喻,从“一入”、“从此”两个关联词语所表达的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深沉的绝望,比那种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动人,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 这首诗用词极为准确,在封建社会里,造成这类人间悲剧的,上自皇帝,下至权豪势要,用“侯门”概括他们,实在恰当不过。正因为如此,“侯门”一词便成为权势之家的代词;“侯门似海”也因其比喻的生动形象,形成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 本文与其说是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怨怼与愤恨,不如说是对时下妇女境况的真实写照。开题《赠婢》即点明可悲之处,对于相爱的女人何以用奴婢称呼?反倒称呼自己为“萧郎”,其自我心目中的位别尊卑一目了然。该诗充斥了对心爱之“物”被权势夺走的忌愤与怨怒,却不见一痴情人的真心流露,以“所爱者”冠之实有不妥,而所引述的“唐末范摅所撰笔记《云溪友议》”一文却又有附会之嫌。如以现实来说,从王孙为婢,从崔郊秀才也是婢,同样没有作为女人的尊严,那么于侯门之内又有何不妥呢?我们不说这里有哪些情节可能是作者自己的自吹自擂,或者一厢情愿。仅看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么直白抒情之意的元稹在对待女人的问题上同样恶行累累;而之后宋代的苏轼即使对亡妻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长情怀念,但在对待妾和婢的问题上同样是你的我的大家的,令现代人不耻。所以见此诗题目中的“婢”,以及考虑其年代,我们过于泛滥的感动情怀还是且慢发作为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