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曾昭顺
释义

曾昭顺,土壤学家,我国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土壤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研究,为东北地区国土资源的勘察和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贡献。开创并主持了黑土和白浆土的定位研究,提出了独到的黑土和白浆土发生和形成理论。

人物简介

曾昭顺,土壤学家。湖北汉阳人。194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农艺系。曾任南京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技佐。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参加了黄泛区及东北地区土壤调查、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黑龙江和辽宁省土壤普查。对我国东北地区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及其改良利用的研究取得成果。对白浆土和黑土形成过程的研究,引进国内外同行的重视。白浆土和黑土被确认为独立的土类,提出的命名亦被土壤界采用。澄清了这两种土壤在发生、分类、命名上的混乱,为合理地改良利用该土壤指出了正确的途径。

人物生平

曾昭顺,1916年9月7日生于湖北省汉阳县(今武汉市)的一个工人家庭。1933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无力继续求学而当过几个月工人,后在亲友支持下上了初中。1936年初中毕业,考入公费的师范学校。翌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西迁鄂西建始县。学业结束后,先在建始中心小学代课,后去重庆白云山儿童教养所教书,并一度在邮局谋生。出于强烈的求知欲望,1942年他弃职求学,考入重庆复旦大学农学院,专攻土壤学。由于深感求学之艰难,在校期间,他争分夺秒地努力学习,为以后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1946年大学毕业后,曾昭顺考入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任土壤研究室调查员,后晋升任技佐。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土壤研究工作。

1947年,在马溶之、宋达泉带领下赴黄泛区考察花园口堵口、黄泛区复耕土壤情况,研究改良利用措施。1948-1949 年,参加福建闽江流域和闽南各县土壤调查制图工作。

在大学学习期间,曾昭顺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参加过一些学生运动。南京解放前夕,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护所运动。南京解放后,他协助了接管工作,并于1949年11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改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53年,以地质所土壤室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当时,曾昭顺任助理研究员,参加了东北地区土壤调查工作。1953年,他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东北分所的工作。次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1988年后改称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曾昭顺以此在该所工作至今,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

40多年来,曾昭顺始终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土壤科学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研究工作的方向和任务。他长期从事土壤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研究,为东北地区国土资源的勘察和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贡献。他开创并主持了黑土和白浆土的定位研究,为其改良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黑土和白浆土的发生和形成理论的独到见解。

70年代后期,他运用农业生态学观点,提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建议。1987年,年逾古稀的曾昭顺,以专家组副组长的身份,不顾余火未熄,生活、交通条件相当艰苦,深入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灾区调查灾情,考察火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国家制定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1988年又主持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生态网络预研究,并编制了总体方案,作为中国科学院重要研究项目,付之实施。他的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奖励。

在科研活动中,曾昭顺十分注意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他曾多次为有关院校带实习学生,到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作专题报告,为土壤普查培训班讲课。在实际工作中,他对青年科技工作者严格要求,热心培养。通过言传身教,许多在五六十年代同他一起工作过的青年,如今已经成为当地土壤界的顶梁柱。

曾昭顺还善于同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合作共事。他在发表了有关的浆土形成的理论,并得到国内外土壤学家认可以后,仍能认真听取有的同行提出的不同观点,通过共同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和讨论,进一步深入探讨白浆土的形成机理。

曾昭顺十分热心社会工作,只要对发展我国土壤学和农业生态学有利,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事,他都热心去做。为此,他身兼许多社会工作: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副理事长;辽宁省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顾问;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委员会委员,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副主任,科技进步奖评选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农牧渔业组副组长等职。

曾昭顺于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技术成就

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壤科学研究基础薄弱,资料匮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昭顺长期在东北地区从事土壤资源调查工作。1950-1952年,在宋达泉、朱显谟领导下,他参加了东北地区土壤考察,为东北地区荒地开发和恢复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提出了建议。后来又参加了直接为国营农场建设服务的黑龙江省荒地调查。1956年,他参加了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担任乌苏里江分队中方队长,考察了黑龙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土壤分布。1959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开始。曾昭顺主持了黑龙江省的土壤普查工作,编写了土壤普查报告,出版了《黑龙江土壤》,并主持编写了辽宁省土壤普查报告,出版了《辽宁省土壤志》。并在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宋达泉领导下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撰写《中国东北土壤》一书。曾昭顺为该书主编组成员,并负责编写黑土、白浆土和沼泽土部分。从1963年开始,至1966年编成初稿。1973年,在曾昭顺主持下,编写组对初稿进行补充、修改,于1980年正式出版。此书是系统阐述东北地区土壤问题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共18章,81万字,附1:300万土壤图一幅。本书应用土壤发生学观点,总结了多年科研成果,系统阐述了东北土壤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土壤形成过程、分类、剖面形态及理化特征,对一些低产,即障碍因子较多或明显的土壤,如盐碱土、沙土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壤的改良,做了专题论述。在综合有关资料基础上,作了土壤区划,对整个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在生产发展上具有方向性的意见。此书出版后,已成为东北地区土壤研究的权威性著作,对指导东北地区农、林、牧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977年,本书获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4-1976年,曾昭顺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主编的《中国土壤》的编写工作,并主持了其中有关黑土、白浆土、沼泽土和黑钙土有关章节共10多万字的编写工作。本书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9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六五”期间,曾昭顺担任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地区农业自然资源遥感复查的专家组组长,主持土壤资源遥感复查工作。他深入三江平原腹地进行野外考察,借助遥感技术提高了调查和土壤制图质量,整个工作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为进一步开发三江平原提供了可靠资料。这项工作于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我国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东部及其毗邻的苏联远东地区,广泛分布着一种具有白色亚表层的白浆土。这种土壤的形成,中苏两国大多数土壤学家一直认为是灰化过程,称之为灰化土或生草灰化土;也有人认为是脱碱过程,称之为灰色森林土或脱碱土。1956年,在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中,两国土壤学家对上述两种观点展开热烈讨论,但未取得一致意见。当时,曾昭顺在宋达泉领导下,在乌苏里江两岸的土壤和地植物调查中,特别注意了白浆土的地理分布和形成问题。经过认真研究,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种土壤受粘重的成土母质和季风气候影响较深,它的白色亚表层是表层潴育淋溶的结果。1958年,他发表了《关于白浆土的形成问题》一文,建议以当地农民习用的白浆土来命名。这一观点很快为国内外大多数土壤学家所接受,并给予高度评价。从此,白浆土作为一个独立土类列入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之中。

1958年,曾昭顺领导建立在饶河的白浆土定位研究站,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比较系统的土壤形成机理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1963年,发表了《论白浆土的形成和分类问题》一文,系统论述了白浆土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和物理性状,及其中硅铁的移动和淀积、粘粒的移动和组成及其化学性质。认为在温带季风红松阔叶林区地势平坦和母质粘重的地方,土壤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水分类型属表层潴水侧渗型,是导致草甸化过程,潴育过程和以机械淋溶为主的淋溶过程的主要条件。他将这些土壤形成过程总称为表层草甸潴育淋溶过程,即白浆化过程。文章还论述了白浆土与灰化土、脱碱土的区别。这一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多次为重要的土壤学文献、专著和教材所引用。之后,他又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对白浆土的成因特性及改良利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全国的白土和白浆土分布区。

黑土是我国东北北部主要农业土壤,50年代初曾是黑龙江省的主要垦殖对象。当时,在我国土壤分类系统中,黑土未被单独划成土类,对其形成、分类和改良利用研究较少。1953年,曾昭顺主持了东北北部黑土基本性质及提高黑土土肥力的研究,并于次年在“九三农场”建立了黑土定位研究站,研究了黑土的基本性质、水分状况、肥料效应,进行了耕作试验。经多年研究,认为黑土与黑钙土有明显差别,应将黑土从黑钙土中独立出来。这一观点被土壤学界所接受,在1963年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中,即把黑土列为单独土类。

针对黑土开垦后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增多的情况,1963年,曾昭顺又开展了黑土肥力演变、农业水文状况及其调节利用的研究。通过长期研究黑土水分与季节变化、不同作物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冻层在黑土水分运行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不同耕作轮作措施对调节土壤水分条件的效果,以及土壤水分循环规律与旱涝发生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揭示了黑土水分循环变化和小麦发生春旱的基本规律,从而拟定了一套预测预报黑土发生春旱的方法和抗旱保墒的农业技术,提出了改善农田水分状况的途径和方法。这套技术在当地推广应用后,成功地预报了1965、1968两年的严重春旱和1969 年的中等春旱,而各种抗旱保墒技术在几个春旱年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1970年以后,由当地气象部门采用这一方法做的每年春季土壤墒情预报和春旱预报,也取得满意结果。这项成果获1977年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0年,曾昭顺在《我国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的现状与调控途径》一文中,总结了多年在黑土地区的研究成果,用生态学观点论述黑土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农田生态系统的现状以及在黑土地区建立一个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设想。文章从生物群落的演变、物质循环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3个方面阐述了黑土垦殖后农田生态系统恶化的问题。认为黑土开垦后,生物群落从多年生杂类草群落变为一年生的农田作物,形成了一个人工植物群落,种类单纯,结构简单,加速了有机物质的迅速分解。因而在开垦初期,黑土的潜在肥力迅速转化为有效肥力,对作物生长有利。但随着开垦时间的延续,土壤有机质进一步分解,含量下降。黑土开垦后,由原来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物质循环结构变成一个开放或半开放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土壤的主要营养元素和土壤水分,以及大部分产品和茎秆等物质流出了系统,导致土壤供肥供水不足,肥力下降,影响作物再生产能力,因而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调控。针对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小,表现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粮食产量不高、波动较大,曾昭顺提出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作物布局,修订轮作、施肥,耕作制度,在黑土区组成一个复合农田生态系统的构想。这篇论文是我国发表较早的研究土壤生态的文章,也是有关黑土肥力演变诸多文章中较深入透彻的一篇。

简历

1916年9月7日 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今武汉市)永安堡。

1946年 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土壤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46-1949年 先后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调查员、技佐。

1949-1952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53-1954年 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4年以后 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1988年后改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土壤研究室主任,农业生态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任到1984年)。

1979-1983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

1979-1987年 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第四届(1979-1983)、第五届(1983-1987)理事会理事、副理事长。

1980年以后 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论著

1 席承藩,程伯容,曾昭顺.黄泛区的土壤与复耕.土壤季刊,1947.6(2).

2 黄孝夔,曾昭顺.安徽凤台县寿县区的土壤.土壤季刊,1947,6(2).

3 朱显谟,曾昭顺.黑龙江省东部的土壤与农业.土壤专报,1951 (25).

4 曾昭顺.东北的土壤.地理知识,1953(11).

5 宋达泉,曾昭顺,熊叶奇等.黑龙江流域的土壤和农业利用.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学术报告集,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 宋达泉,程伯容,曾昭顺.东北及内蒙东部土壤区划.土壤通报.1958(4).

7 曾昭顺.关于白浆土的形成问题.土壤集刊,1958(1).

8 曾昭顺.在荒地土壤中试用大平板仪测制中比例尺土壤图的初步结果.土壤通报,1958(1).

9 宋达泉,曾昭顺.黑龙江流域的土壤与农业资源.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自然条件组学术报告汇编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0 宋达泉,曾昭顺,严长生等.黑龙江流域的土壤特性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远景.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学术报告汇编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1 宋达泉,程伯容,曾昭顺.东北农业土壤的分类·土壤普查鉴定与土壤分类制图问题.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

12 曾昭顺.我们是怎样进行耕地土壤分类的·土壤普查鉴定与土壤分类制图问题.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

13 曾昭顺,巴逢辰.东北北部黑土牧草引种试验.土壤集刊,1959 (2).

14 曾昭顺.黑龙江省耕地土壤的形成与分类问题.土壤,1959(8).

15 宋达泉,曾昭顺.黑龙江流域及其毗邻地区自然条件研究(第四章土壤).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学术报告第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16 方成达,曾昭顺,蒋毓衡等主编.辽宁省土壤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

17 曾昭顺主编.黑龙江土壤.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62.

18 曾昭顺,王汝槦.东北苏打盐土微域分布的特点及其与造林的关系.土壤通报,1962(5).

19 曾昭顺,庄季屏,李美平.论白浆土的形成和分类问题.土壤学报,1963,11(2).

20 王方维,曾昭顺.肥料的来源与应用.沈阳:辽宁省新华书店出版,1970.

21 曾昭顺等合著.中国土壤(主持其中有关黑土、黑钙土、白浆土及沼泽土章节编写工作).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22 曾昭顺,沈善敏,乔樵.黑土农田生态的演替与改善措施.中国土壤学会197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1979.

23 曾昭顺等合著.中国东北土壤.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4 曾昭顺,沈善敏、乔樵.我国黑土农业生态的现状与调控途径.土壤通报,1980(3).

25 曾昭顺.海伦县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建设的几点设想.土壤通报,1981(1).

28 曾昭顺,肖笃宁.三江平原的土壤条件与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中国土壤学会198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983.29 曾昭顺等合著(主编组成员).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区恢复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考察报告汇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30 曾昭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的特点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学杂志,1989,8(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