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鲁剌思姓 |
释义 | 巴鲁剌思是蒙古族姓氏之一,来自巴鲁剌思氏部。巴鲁剌思氏是蒙古部落,源出尼伦蒙古,祖先可追溯至哈剌察儿,与成吉思汗同宗(大家也是起源於勃端察儿),这部落在草原时代著名人物是忽必来,他降服了葛逻禄人。在钦察汗国也有他们。 中文名:巴鲁剌思 外文名:bā lǔ lá sī 来源:尼伦蒙古 巴鲁剌思[巴鲁剌思、巴鲁喇思、八鲁剌思、巴鲁喇斯、巴鲁剌、八鲁剌,读音作bā lǔ lá sī(ㄅㄚ ㄌㄨˇ ㄌㄚˊ ㄙ),突厥语为“Baroulés”,蒙语为“???????”,满语为“Balulas”]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乞颜部分支尼鲁温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巴鲁剌思氏是古代蒙古族尼鲁温诸部之一。 据史籍《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八世祖乞颜·蔑年土敦的第三个儿子叫乞颜·合赤兀,乞颜·合赤兀的儿子长得魁伟雄壮,饭量很大,因此又取名叫“巴鲁剌岱”。乞颜·巴鲁剌岱后来组建了著名的巴鲁剌思部落,其后人形成了巴鲁剌思氏,亦称巴鲁剌氏、八鲁剌氏,古突厥语(吐火罗文)为Baroulés,蒙语为???????。在北宋后期,巴鲁剌思部发生了分裂,一部分部众在巴鲁剌思·忽必来的率领下归附了孛儿只斤·铁木真,而其余的部众却在著名的“十三翼之战”中与札答兰部等联合,与孛儿只斤·铁木真为敌。但在“十三翼之战”后不久,这部分族人也纷纷归附于孛儿只斤·铁木真,仍称巴鲁剌思部。后来,巴鲁剌思部参加了由孛儿只斤·铁木真指挥的统一蒙古各部的系列战争,屡建功勋。在大蒙古汗国正式建立之后,巴鲁剌思部的巴鲁剌思·忽必来、巴鲁剌思·忽都思、巴鲁剌思·布鲁罕、巴鲁剌思·合剌察儿均因功受封为千户长,其中的巴鲁剌思·忽必来还被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赐封为“云都赤”(佩刀侍卫),总管大蒙古汗国的军务。后来巴鲁剌思·忽必来统兵西征西突厥的哈剌鲁国,迫使穆萨·阿尔思兰汗归降,从此,一部分突厥族人融入了巴鲁剌思部。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在将四大汗国分封给诸子时,巴鲁剌思部的大部份族人皆随孛儿只斤·察合台西迁,成为了察合台汗国的核心部众。到了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巴鲁剌思氏家族首领巴鲁剌思·帖木尔·穆罕默德颠覆了察合台汗国,缔造了历史上著名一时的大帖木尔汗国。随后,其后裔子孙又向亚洲东南部地区发展,在恒河流域建立了国祚长达三百三十余年的印度莫卧儿王朝,直到公元十九世纪中叶被英国殖民者征服。如今,其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人口达六千七百余万的后裔子孙,绝大多数已经不知自己原来就是出自中国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巴鲁剌思氏族人后裔了。巴鲁剌思氏家族后来又分衍出许多姓氏分支,比较著名的有兀出干氏、额尔点图氏、也额氏、脱朵延氏等等。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lulas Hala。在明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巴鲁剌思氏即已经多冠汉姓为巴氏、鲁氏、包氏、宝氏等;在清朝中叶以后,满族巴鲁剌思氏亦多冠汉姓为鲁氏、包氏、俟氏、司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乞颜·巴鲁剌岱。 巴鲁剌思氏是尼鲁温诸部之一。 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八世祖蔑年土敦的第三个儿子叫合赤兀。合赤兀的儿子长得魁伟雄壮,茶饭量很大,取名叫巴鲁剌岱。巴鲁剌岱组织了巴鲁剌思氏族,其后人形成巴鲁剌思姓氏。 巴鲁剌思部后来发生分裂,部分部众在忽必来等人率领下归附贴木真,其余人在“十三翼之战”中同札答兰等部联合,与贴木真为敌。战后不久,这部分人也归附贴木真,参加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屡建功勋。蒙古汗国建立时,该部忽必来、忽都思、布鲁罕、合剌察儿等,均因功受封为千户长,其中忽必来被封为“云都赤”(佩刀侍卫),总管军务。后来统兵西征哈剌鲁,迫使阿尔思兰汗归降。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分封诸子时,巴鲁剌思部的大部随察合台西迁,成为察合台汗国的民众。 十四世纪中叶,乘元朝灭亡之际,巴鲁剌思氏帖木尔,推翻了衰微得察合台汗国统治,建立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得帖木尔汗国,自立为汗、先灭西亚的伊儿汗国,后攻钦察汗国,1398年攻入印度(当时的印度称这部人为“莫卧儿”)。经过30余年的征战,把原为蒙古四大汗国中的三个由他来统治,国土扩展到南越恒河(印度),北抵莫斯科,成为成吉思汗之后又一幅员辽阔的大汗国,1405年,帖木尔率领20万大军越过锡尔河,企图远征中原,但不久病死于军中。帖木尔死后,诸子相争,汗国分裂。1500年,乌兹别克汗昔班尼征服其全境,帖木尔汗国遂亡。 巴鲁剌思氏还出了一位名气很高的人 ,叫乌鲁克博黑,他是元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 乌鲁克博黑从15岁开始,在撒马尔罕城从事艰难的天文研究,经过30年的刻苦钻研,在纠正前人误差的基础上,创绘出《新天文表》一书,共四部,对日、月及 1018颗星的位置,绘出了详尽的图示,达到了当时天文研究成果的最高峰。从十六世纪初开始,乌鲁克博黑的《新天文表》一书先后有英文、俄文、印度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出版。 巴鲁剌思氏又分出许多分支,诸如:兀出干氏、额尔点图氏、也额氏、脱朵延氏等。 二.迁徙分布:巴鲁剌思氏复姓是蒙古族、突厥族、满族、鄂温克族共有的古老姓氏,历史悠久而又辉煌,今仍在称呼使用,亦多汉化为巴氏、鲁氏、包氏、宝氏、俟氏、司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漠北、辽西、河南、太原、京兆为郡望。 今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江苏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台湾省、蒙古国、土耳其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西班牙王国、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缅甸联邦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巴鲁剌思氏以及分衍的汉化巴氏、鲁氏、包氏、宝氏、俟氏、司氏等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漠 北: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从秦朝末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起至清朝统称“漠北“。汉朝时期所称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带,因其大部分位于长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称漠北,比照现在的政区,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为界,东大致到克鲁伦河,西以杭爱山,阿尔泰山一线。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8年),出于主动打击匈奴的需要,汉人才第一次深入到阴山以北的大沙漠中。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多建庭于漠北,这样与南面的农居民族政权隔了一个大漠,有利于扬长避短。但像匈奴和突厥自身分裂後,南匈奴和东突厥都曾在一段时间内建庭于漠南,对汉族政权保持忠诚,然而其内心还是念念不忘重返漠北。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时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今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时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更是证明早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此中华文明史即称“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得再称“上下五千年”。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2.堂号: 漠北堂:以望立堂,亦称大漠堂。辽西堂:以望立堂。河南堂:以望立堂。太原堂:以望立堂。京兆堂:以望立堂。 四.历史名人: 巴鲁剌思·忽必来:(公元?~1211年待考),蒙古族,亦称八鲁剌·忽必来。著名大蒙古汗国开国将领、重臣。 巴鲁剌思·忽必来在蒙古民族中以雄勇著称。 巴鲁剌思·忽必来早年携带弟弟巴鲁剌思·忽都思、巴鲁剌思·布鲁罕、巴鲁剌思·合剌察儿投靠孛儿只斤·铁木真,随从参加了统一蒙古各部的系列战争。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巴鲁剌思·忽必来拥戴孛儿只斤·铁木真为蒙古部汗,充任“云都赤”(佩刀侍卫)。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巴鲁剌思·忽必来受命整顿军纪,他对在战争中违令私掠财物地方阿勒坛、忽察儿等人予以惩治,籍设其所掠财物。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巴鲁剌思·忽必来充先锋,率部征乃蛮部,以神勇威震群敌,战功居多。南宋开禧二年(成吉思汗元年,公元1206年),大蒙古汗国建立时,巴鲁剌思·忽必来以及弟弟巴鲁剌思·忽都思、巴鲁剌思·布鲁罕、巴鲁剌思·合剌察儿皆被封为千户长,并总管汗国军务,成为十大功臣之一,与兀良哈·者勒蔑、别速惕·哲别、兀良哈·速不台并称“四獒”。据阿拉伯学者拉施特在《史集》中的记载,巴鲁剌思·忽必来所辖的千户,隶属于成吉思汗的第五子孛儿只斤·阔列坚。巴鲁剌思·忽必来后来统兵西征西突厥的哈刺鲁国,在南宋嘉定四年(成吉思汗六年,公元1211年),他迫使哈刺鲁国君主穆萨·阿儿思兰汗归降,并携其至怯绿连河行宫(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朝觐成吉思汗,不久因病逝世。 巴鲁剌思·乌鲁克博黑:(生卒年待考),蒙古族;撒马尔罕人(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著名元朝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 巴鲁剌思·乌鲁克博黑从十五岁开始,就在撒马尔罕城进行了艰苦而仔细的天文研究。经过长达三十年的刻苦钻研,巴鲁剌思·乌鲁克博黑在纠正前人误差的基础上,创绘出著名的《新天文表》一书,共四部,绘出了详尽的日、月及一千零十八颗恒星的位置的星图,在当时为天文学研究的最精确结果。从公元十六世纪初开始,巴鲁剌思·乌鲁克博黑的《新天文表》一书先后有英、俄、印度、拉丁文、阿拉伯、法、德、日、高丽、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巴鲁剌思·乌鲁克博黑对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天文科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