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则天去私 |
释义 | 综述“则天去私”是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晚年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则天去私"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被 西方的炮火打开了大门。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 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 》。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 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的口号下 ,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 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则天去私"思想的发展过程“自我本位”“自我本位”是他们从西方借鉴来的观念,日本这样一个长期处于东方专制主义的国家,并没有多少自我意识。而对于一个向现代转型的国家,这种自我意识又是极为关键的,“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或走向自觉,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 1 ]主体的确立是现代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旧的意识之中,几乎是没有自我可言的。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才会如此看重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而这个自我,是个体乃至群体走向独立自强的前提,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要有独立自强的自我。 《三四郎》反映的“自我本位”三四郎是由熊本这个偏僻的地方考入东京的大学。当时日本和西方的差别,也正像熊本和东京的差别,东京人就视熊本为野蛮之地。对于他,东京是个与家乡截然不同的地方,所接触到的人也与家乡完全不同。摆在他面前的是三个世界:一个是远方的家乡,“有着明治十五年以前的风味”;一个是书斋,在里面“因不知当前的世界而颇不幸,也因能逃离烦恼的世界而幸运”;再就是东京的现代生活,在那里,“有电灯,有银质匙,有欢声,有笑语,有杯里直冒泡沫的香槟酒,有出类拔萃的美丽的女子。”在这些面前,他是茫然的,他天真地想把三个世界混合在一起:“把母亲从乡下接出来;娶一位美貌的妻子;然后投入到学习中去。”可惜这只能是他的幻想,他和美祢子这个“无意识的伪善者”的朦胧的感情是失败的。小说的最后,三四郎嘴里反复地说:“迷途的羊,迷途的羊……”三四郎所表现的正是夏目漱石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时的困惑和迷惘。 “自我本位”到“他人本位”“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根本对立,它强调尊重自我,尊重自我个性; 特别强调要有鲜明的自主性,从自己的立场去判断、去行动,避免与他人雷同。这其实就是把人内在的自然本性,而非外在的秩序性的道德标准,作为行为的规范。而“他人本位”则抛弃自我,完全服从他人,他人是主,自己是宾。“自我本位”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和谐状态下的自我实现。然而,代助在实践这一理论、向“自我”回归的时候,却和“他人”———平冈相冲突,进而又同“他人”的总体,即社会以及社会所代表的道德发生了冲突。这说明,坚持“自我本位”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和“他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这是主人公和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但这一问题非常难以解决。盲目地以自我为本位就意味着自我天然合理,凌驾于善恶等价值观念之上。尽管从夏目漱石自己的理论上看,“自我本位”不同于“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不考虑别人,只为自己打算;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侵害他人。“自我本位”所提倡的既不是不要“自我”地一味服从他人,也不是损人利己的自我扩张,而是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 《从此以后》中对“则天去私”论述在夏目漱石的《从此以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自我本位”的思想。《从此以后》中的代助是一个高等游民,大学毕业后闲居在家,靠父兄的资助生活。他曾为了自己道德上的成功,把自己喜欢的三千代让给了好朋友平冈。这是以某种社会道德扼杀了自然之爱,以他人扼杀了自我。当代助再次遇到并不幸福的平冈和三千代时,自然之爱又苏醒了,并且不可遏制。他抛弃了原先的所谓利他主义的思想,决心和三千代在一起。为此,他必须付出和父兄决裂,与平冈绝交的代价,并且,必须面对物质上的困境和道德上的压力。代助毅然做出了抉择,和所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可他们将依然处在困境中。 武者小路笃实准确地指出:“漱石先生在《其后》(《从此以后》)中表现的思想,主要是自然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向人波及了如何的力量。违背了自然的力量,人的内心得不到安慰;违背了社会的力量,人得不到物质性的安慰。人必须服从自然的命令,可违背社会规范却又只会灭亡。于是,很多情况下,服从自然便遭受社会的迫害,造成外伤;服从社会又会遭受自然的惩罚,造成内伤。人究竟怎样活着才好?” 在《门》当中,我们就看到了由“自我本位”引出的痛苦。宗助和阿米是一对极为恩爱和睦的夫妻,他们情投意合,有一种灵魂的默契,虽然过着贫苦和孤独的生活,却也感到幸福。但这种幸福并不能冲淡他们的痛苦,因为他们的结合带有某种道德上的罪过:他们的结合是以好朋友安井的痛苦为代价的。他们一直生活在对“他人”的负疚之中,这成为他们一生中的阴影,“生活里似乎有个幽灵时时徘徊,给两个人的精神带来压抑”,连阿米几次生育未成都被认为是对他们的惩罚。为了寻求解脱,宗助去参禅,却也是无功而返。 “自我本位”向“则天去私”转变在这里,夏目漱石彻底反思了“自我本位”的思想,他意识到“自我本位”中的自我是不可以信赖的,而自我的纯良是“自我本位”能合理存在的最重要的前提,否则,一个“恶”的自我的无限扩大的后果是可怕的。 在《心》中,我们看到,人平时可以是善的,可一旦和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潜藏的人性之恶就表现出来了。他人即地狱。这已经不是某个个体的特性,而是整个人类的属性了。《心》标志着“自我本位”的完全破产。“自我本位”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自我”应当是“善”的。《心》所探讨的正是自我的本性,夏目漱石说:“我向希望认清自己心灵的人们推荐这部已经认清了人的心灵的作品。”他对人性的认识是悲观的,《心》完全摧毁了人性善的假设。这是一部写人性恶的书。书中的“先生”就是被利己主义所害,被叔父骗去了财产;自己又因爱情而害人,害死了挚友,以至抱憾终身,最终一死才得解脱。“先生”活着时是承受巨大压力的,他是“死去了般活着”。他被人性的黑暗所压制,那种罪恶感带来的对自己的厌恶使得他不能去爱了。甚至他夫人还疑心是自己惹得先生不快,她“推测大概是先生由于厌恶自己的结果,终于发展到厌恶到社会了。”她何尝知道“先生”内心深深的痛苦。 夏目漱石对“则天去私”的认识夏目漱石自小深受汉 学思想熏陶,但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中,他意识到原有 的观念已经无法继续作为他们这一代的信念,他说: “在此文明开化之世,仅读汉籍,即使成为一个汉学 家也是毫无用处的。”(《落第》) 。他明白,此时西学 比汉学更适应当时日本的需要。所以夏目漱石曾一 度大力宣扬“自我本位”,视其为精神支柱。这是和 当时日本的现代化进程非常合拍的。“自我本位” 为他们的精神找到了支点,如他自己所言:“自从以 自己的双手紧紧把握住了‘自我本位’这个词之后, 我变得异常地坚强起来。一种傲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油然而生:他们算什么东西。可以说,站在茫然若失 的我的面前,给我明确指出从今往后的前进道路的, 正是这‘自我本位’四个字。那时候,我心中的不安 完全消失了。我以轻快的心境眺望着阴郁的伦 敦。” 这个“自我本位”是他们从西方借鉴来的观念, 日本这样一个长期处于东方专制主义的国家,并没 有多少自我意识。而对于一个向现代转型的国家, 这种自我意识又是极为关键的,“个体的主体性和 自我意识的生成或走向自觉,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 性之一,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 我们应怎样理解“则天去私”这一概念“天”是个复杂的概念,夏目漱石本人并没有对 此做出具体的阐释,后来学者们的诠释也是多样的。 可以推断的是,“则天”是把自己的意志交给一个更 高的存在。这意味着,“自我”已经不可以信任,那 么多人性之恶已经不是自己可以克服的,“我”不能 一味按照“自我”的意愿盲目行动,而必须遵循于一 个带有宗教色彩的“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