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 |
释义 |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创立最早的一家。相对于唐代以弘传玄奘新译唯识经典为主的慈恩系唯识学,唯识古学主要指南北朝时以弘扬旧译《十地经论》与《摄大乘论》为主的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早期天台学的创立,是以《地论》与《摄论》的弘扬为背景的,慧思直接或间接问学的禅师,多与地论师有一定的关系,南岳慧思与天台智见性成凯师徒,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论师与摄论师学说的影响。但天台学并未因此成为唯识古学之一系,原因在于天台学在吸收唯识古学的同时,有抉择唯识学的一面,这种抉择成为天台学建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书名: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 作者:刘朝霞 ISBN:9787807524526 类别:图书> 宗教> 佛教 页数:351 定价:24 元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09-1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 书 名: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条 形 码:978-7-80752-452-6 前言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彻悟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之“涅槃妙心”,乃佛教之源,这涅槃妙心,是经由禅思而证得的。禅思,即在禅定中思考,佛教谓之“止观”,是一种通过调控心灵以达到如实认识身心世界、获得绝对自由的技术,属于瑜伽。瑜伽意为“相应”,其定义,一般是“调制自“心的技术”。禅思或止观,乃佛教的源头活水,亦成为佛教之擅长甚或专利。东方古代诸宗教,如婆罗门教、印度教、道教、苯教等,虽然也都有属于瑜伽的禅定、气功、内丹等,但其内容,皆不及佛教禅学之精深博大。基督教、伊斯兰教的静默、拜功等也近似于瑜伽禅定的修行,若论方法之多样、理论之深邃,则二者远不及佛教。 佛教向以经籍浩瀚、哲学发达著称,晚近学者颇有唱佛法非宗教而为哲学者。而佛教哲学,与一般思辨哲学不同,多分源于禅思,多属禅思中所悟证的主观体验之逻辑外化。佛教虽典籍浩瀚,要离开以“了生死”为宗旨的宗教体系,而从中去找一纯哲学专著或论文,殊不易得。所谓的佛教哲学,在佛典中都是紧紧围绕宗教性主题而阐演,而且通常都是放在禅学中,作为修观的内容。 内容简介本书以早期天台学(主要以南岳慧思与天台智颉为范围)对唯识古学(包括地论师与摄论师的学说)的吸收与抉择为研究对象,试图借此把握天台学之精神实质。进而,通过中土人士对唯识学态度的具体分析来探索唯识学在汉地数兴数衰的根本原因,借此加深对唯识学的理解,同时也反思天台祖师对唯识思想态度的实质。 本书目录序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方法论的抉择:三重理解与三重反思性研究 第一章 天台学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第一节 南岳天台的践履与著述 一 南岳慧思 二 天台智者 三 天台宗所宗教典 第二节 基本结构——三观 一 三智、三谛与三观名义 二 智者对三智、三谛、三观的阐发 三 一心三观 第三节 基本结构——四教 一 四教与三观 二 四教名义 三 五时八教 四 小结 第四节 天台学的定位与归属 第二章 唯识三大士及唯识古学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 印度根本唯识学概况 一 唯识三大士及其著作 二 三大士思想的出发点——大乘空观 三 唯识学思想概要:八识与三性 四 三大士的复杂思想 第二节 唯识古学概貌(之一)——地论师及其观点 一 地论师 二 地论师的观点 第三节 唯识古学概貌(之二)——摄论师及真谛的学说 一 真谛译籍 二 摄论师 三 真谛的学说 第三章 天台学的准备阶段与唯识古学的交涉 第一节 慧思的师承 第二节 诸师考辨 一 明师 二 最师 三 嵩师与就师 四 鉴师与慧师 五 文师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南岳慧思的心意识说 ——以《随自意》、《安乐行》、《无诤门》为范围 第一节 如来藏说 第二节 心相与心性 一 《大集经》、《大智度论》中的心相与心性 二 慧思的心性与心相说 第三节 “意”与“识” 一 意识与意根 二 转识与藏识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大乘止观》对唯识古学的融会与超越 第一节 关于《大乘止观》的歧义 一 歧义之一:关于作者 二 歧义之二:本论与天台学的关系 三 本书的立场 第二节 本论的结构与创作背景 一 本论结构概览 二 本论与《摄论》结构比较 三 本论的创作背景:唯识古学面对的理论诘难 第三节 本论对唯识古学的融会与超越 一 从真实性说起 二 体相用结构说之一:真心缘起说 三 体相用结构说之二:无明缘起说 四 止观与唯心 第四节 本论于天台圆教的意义 一 本论以圆摄别的旨趣 二 本论所显示的不同于智者的路径与风格及其对天台后学的启示 第六章 智者天台学与根本唯识学的比较 第一节 性相总论 一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 二 三谛与三性、三无性 第二节 止观行证 一 止观名义 二 圆顿止观与缘总法止观 三 无生观门与四寻思 四 判位次 第七章 智者论心意识 第一节 《法界次第初门》、《觉意三昧》等中的心意识说 一 心意识的一与非 二 心王心数与三因佛性 三 心相心性与观心次第 第二节 《金光明经玄义》、《法华玄义》及《维摩经玄疏》、《维摩经文疏》中的三说 一 《金光明经玄义》、《法华玄义》中的七、八、九识 二 《维摩经玄疏》、《维摩经文疏》中的六、七、八识 第三节 正说:一念无明法性心——以“无住本”为中心展开 第八章 智者对唯识古学的抉择 第一节 智者与唯识古学 第二节 别教 一 “别教”的出处 二 智者对别教的界定 三 反思 第三节 料简地、摄诸师学说(之一)——真修缘修与四宗五宗 一 真修缘修 二 四宗五宗 第四节 料简地、摄诸师学说(之二)——唯识与《摄论》 一 识与唯识 二 料简《摄论》 第五节 智者佛学史观的特色 一 尊经 二 无诤 三 终极旨归:解脱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刘朝霞,女,河北黄骅人,哲学博士。1997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7~1999年留校任教。1999~2005年于四川大学宗教所师从陈兵教授研究佛学,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四川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先后发表《随自意三昧中的无明与空》、《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等十几篇学术论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