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赞化宫 |
释义 | 赞化宫位于梅州市东郊乡东厢百子岗,是梅州市规模最大的一座道观,也是梅州市梅江区道教协会的会址所在。赞化宫在清朝称吕帝庙,光绪十三年(1887)嘉应州知事李鹏与知府金桂馨等,在金山顶下官井头,筹建吕帝庙,翌年建成。光绪二十三年(1897)长乐县知县蒋鸿庆撰文叙事,刻铭立碑。赞化宫命名,取自《中庸》“赞天地之化育”一句。 布局观内分正殿、后殿。正殿为“吕帝宝殿”,后殿是三层楼宇。最顶层正殿为三清殿;二层正殿为玉皇殿,右建有三教宝殿(供奉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八仙殿,左建有仙姑阁、观音阁;底层正殿为真武殿,右建有关帝殿,左建有财神殿。左右庭院有药房、藏经阁、诵经堂等,整座建筑群呈“回”字型,紧密相连,雄伟巍峨。 历史赞化宫溯源自清末吕帝庙及抗战时赞化社。吕帝庙自清末以来,坛中设有药签,供善信求医问药。据梁伯聪(1871-1946)《梅县风土二百咏》载:“处方平淡不矜奇,寒热随人面面宜;城北吕仙求有应,一钱不费胜医师。”药签分外科、眼科、男科、妇科、儿科共五种,庙内设制药室,自制丸散施赠。签方及丸散,乃是历代名医经验方选赠到吕帝庙,历百多年来积累而成。1940年章公剑、陈畅盛等信道者发起与广济善堂合并,成立赞化社,以梅州城官井头吕帝宫为社址,附设有广济小学,惠及贫苦学童,并举办施粥、施药、施棺等善事。它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海外侨胞和地方人士赞助。抗日战争时,沦陷区逃来梅州市的难民甚众,每至荒月时施米、施粥,冬季则施棉衣。1950年吕帝宫之址改为金山小学,1958年善社迁至梅江桥侧的福济善堂,继续施药,直至文革初期破四旧时被解散。 1980年之前赞化宫规模不大,1980年泰国的吕祖信徒回乡探亲,要求修复吕帝庙,1983年获批准选址重建赞化宫。及后成立吕帝庙复宫筹建委员会,另择东郊百子岗重建吕帝庙。1985吕祖殿竣工,泰国的吕祖信徒组成“回祖国祖庭参拜进香团”一百多人,参加复宫开光庆典,同年中秋节正式恢复活动。1988年定名为“梅州市梅江区道教赞化宫”。 虽然赞化宫现址是另择地方恢复,但仍保存部分文物,例如诵经堂门外墙上嵌着光绪年间“吕帝庙”石碑与《孚佑帝君庙碑》碑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