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
释义 | 《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是俄国民主派诗人涅克拉索夫创作的著名长诗,是涅克拉索夫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创作的总结。这部近万行的叙事长诗通过展现农奴制“改革”后人民生活的广阔画面和人民的情感与探索,揭露了腐败专制的俄罗斯,歌颂了开始觉醒的人民的俄罗斯,从而成为大转折时代的一部史诗。长诗写作达13年之久(1863—1876),全诗共分四部。第一部完成于1865年,第二部《最后的地主》完成于1872年,第三部《农家妇人》完成于1873年,第四部《全村的欢宴》完成于1876年。 作者简介涅克拉索夫(1821—1877),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以农民生活作为题材,诗歌朴素自然,富有民歌的风格。主要诗作有《货郎》、《严寒,通红的鼻子》、《俄罗斯女人》、《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同时代的人们》等。 作品概览故事发生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宣布废除之后。有一天,有七个善良的农民在大路上相遇了。他们来自粉碎省,悲苦县,穷迫教区所属的七个村庄。这些村庄的名字是补丁、赤脚、褴褛、荒凉、焚劫、饥饿和没有收成。七个农民一见面就争论起来,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呢? 路加说是神甫,罗曼说是地主,德米昂说是官吏,麦德和伊凡兄弟说是大腹便便的商人,爱沉思的波荷说是沙皇的御前大臣,普鲁凡则说是沙皇。他们都固执己见,谁也不肯让步。争论一直继续到天黑。他们只好在路旁的一座树林里停下来过夜,并派人到附近村镇去买酒喝。 借助于酒力,他们争论得更激烈了,甚至打起架来。全树林的生物都被他们大声嚷嚷,惊扰得不得安宁。一只幼小的田凫,在恐惧中从巢里掉落到地上。波荷上去把它拾了起来,小心地托在手掌上。他自言自语地说,假如农民有田凫那样的翅膀,他们将飞遍俄国,去寻找最快乐而自由的人。 这时小田凫的妈妈飞回来了,听了波荷的话,它便请求农民放了它那可怜的孩子,它将告诉他们一个魔匣埋藏的地方,这魔匣能供给他们每天的饮食,这样他们便可以走遍俄国去寻找他们所要寻找的人。七个农民都高兴起来,立刻把小田凫放了。老田凫便说出了寻找魔匣的办法。 七个农民沿着大路走去,在数到第30棵电杆树后,转进森林,并在两棵青松树下,挖起了一只魔匣。魔匣内有一块雪白的桌布。于是他们按田凫鸟教给他们的方法,念起咒来:“啊!法宝!给农民们酒和面包!” 说也奇怪,魔匣内那块桌布自动摊开了。不知从哪里伸来两只手,送上一大堆面包、一罐酒、黄瓜、茶,还有克瓦斯饮料。七个农民高兴极了,便都解开了腰带,围拢在桌布旁边吃喝起来。他们还发下誓言:一定要在俄罗斯找到快乐而自由的人,否则他们决不回转家园!七个农民向宽广多沙的大路走去,路两旁栽种着单调的白杨,一直伸展到远方。农民沿途见到的是破旧、贫困的村庄,他们感到一阵阵心酸。偶尔也见到了新辟的村庄,但他们心中更增添了忧伤,因为新的茅舍,建筑在火后的废墟上。 白天,他们没有看到什么快乐的人。只是在黄昏时,一个神甫坐着马车迎面走来。农民们跑上前去,一字儿在大路上排开,挡住了马车的去路。神甫感到十分诧异。农民脱帽向他行礼,声称他们决不会伤害他。接着便由满是络腮胡子的路加说明他们漫游俄罗斯的目的,并要神甫告诉他们,他是否感到自己生活快乐而自由? 神甫沉思了一下,回答说他愿意在“和平”、“荣耀”、“财富”等三方面来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神甫带着一种凄凉的声调说,他的教区广大,事务繁忙,一年到头,他所听到的声音是临死者的呻吟,病者的悲愁,孤儿的哀叫,这便是他作为神甫的“和平”。 至于“荣耀”和“财富”,他经常被人称作“该诅咒的雄马”。人们在路上遇见了他,还感到倒了霉。过去俄罗斯帝国满是有钱的地主,他们滋生繁殖,神甫也得到很好的招待。地主的儿女结婚,受洗礼,以及他们死时的安葬,一切都由神甫安排。现在多少地主的庄园成了投机商人的财富,再没有人肯给神甫一件新的道袍或者一件祀神用的绣襦了。神甫只有依靠农民为生,可是农民是那样贫穷,只能得到他们用血汗换来的铜板。 神甫说完了,轻轻地鞭打着马背,农民便让出道来,让神甫过去,还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路加原以为神甫的日子过得最惬意,现在他们听了神甫一番话,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六个农民便都嘲笑起路加来。路加只好默不作声,免得再引起一场斗殴。 康士敏斯基村正在举行庙会,农民们便赶着前往参加。他们想也许在那里可以找到快乐而自由的人。这是个富庶和商业繁盛的村落,可是又脏又乱。村中有两座教堂算是出类拔萃的建筑。市场上挤满了人,堆积着各种货物,还有傀儡戏的演出。男人们穿着灯心绒的肥马裤,华丽花条的背心,和各色的汗褂;女人们穿着红衣,姑娘们的发辫装饰着鲜艳的带子。他们骄傲地游来逛去,如同水上的天鹅。一个老农正在为小外孙女挑选羊皮鞋,可是他没有钱,他把最后一文钱都喝酒喝光了。一个叫瓦林哥的好心作家帮他付了钱。老人高兴得竟忘了向他道谢!扭转身像小孩子似地跑了。 晚上,七个农民来到村子尽头。在那儿,他们看到那位帮老人买鞋子的作家,正在向农民作调查,记录他们的生活,收集民歌和谚语。村里的男男女女都在狂欢痛饮。一个矮小的刚喝过酒的农民向作家瓦林哥谈起了自己的身世。 这个农民被称作裸体的甲各宾老人,家住在赤足村。他曾在彼得堡生活过,由于他和一个富商吵架,被关进监狱。出狱后,他便来到农村,用木犁耕种一小块土地。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度过了30个年头了。有一回,他为小儿子买了几张小画片,挂在茅屋里。这些画片他自己也喜欢得要命。不幸,村子里发生了火灾,老人一生的积蓄(约35个卢布)都葬送在火窟里了。他本来可以先把钱救出来,可是他却去抢救那些画片。结果他的卢布都熔成了一堆银子。 甲各宾老人歇了歇,那位作家倒了两杯酒给他喝,并问他现在那些画片的下落?老人回答说画片仍然挂在他家里,不过,他还新添了几张。七个农民跑到一棵白杨树下,暗暗取出了魔匣,并念起咒语,于是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一堆白面包,还有一坛酒。他们向喧嚣的人群喊道:“老乡们!谁能拿出事实来证明自己是最快乐的,他将得到一坛酒的赏赐!”从人群里最先走出的是一个被辞退了的伛偻的助祭,他的两条腿好像火柴棍一样。他说大地主、贵族、沙皇的领土是有限的,只有信神的人才享有无边无际的基督王国,因此,他是最快乐的人。但农民不给他酒喝,并叫他滚开! 接着走出的是个独眼的老妇人,她脸上有麻子,脊背弯曲。她说去年秋天,在她那三尺来长的田地里长出了成千上万的萝卜。她感到自己十分幸福和快乐。农民们都笑了,同样没有给她酒喝。 第三个走出的是个戴奖章的大兵。他肯定说他是个最快乐的人。第一,他至少打过20次仗,但他还活着;第二,他经常饿得半死,但死没有征服他;第三,他经常做错事,人们鞭挞他,他照样生存下来。大兵说得很爽快,农民便给了他一勺酒喝,至于一坛他还不够资格。 第四个走出的是一个年轻的石匠,他肩上扛了把大铁锤。他说他的快乐就在力气上,他在一天之内可以打碎一座山。这时旁边走出一个哮喘着的老农,他要小伙子不要夸耀自己力气大,他年轻时力气也不小。那时他在一个工厂当工人,干起活来一人能抵四人。一天,经理要他背砖到楼上去,那坏家伙一面夸他力气大,一面在他背上垒满了砖头,那重量起码有560磅。他由于年轻好胜,咬着牙把砖头背上楼去了。但此后,他的背再也伸不直了,接着,工厂把他解雇了,他几乎是爬着回到自己的村子来的。第五个走出来的是一个患了脚疯病的老侍从。他说他是快乐的,因为他当过帕里米特夫公爵的佃奴头领。他的妻子是公爵最宠爱的女人,他的女儿和公爵女儿一块学外国语。他自己患了脚疯病,那是一种高贵的病,只有在公爵府上喝法国香槟酒、匈牙利甜酒,喝多了才会患这种病。农民们不给他酒喝,要他还是去喝老爷的酒,他们的酒不合他的胃口。 随后,又站出来一个流浪的白俄罗斯人,一个被熊打歪了脸的猎熊人,和一个褴褛的乞丐,尽管他们都说自己是快乐的,其实是毫无快乐可言。最后一个叫菲多希的农民说,如果要找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敢打赌伊米尔·吉铃就是。七个农民忙问伊米尔是谁?是贵族还是王子?菲多希说都不是,他是个庄稼人。于是他讲起了伊米尔的故事: 什么年间记不清了。有一回,伊米尔在拍卖场和富商争购一座磨坊,卖主作难他,要他当场交清1000卢布的现款,否则他的磨坊不卖。伊米尔没现钱,便跑到市场上,把事情经过讲给农民听,他要求上市的农民先把钱借给他,他保证在一星期之内奉还。农民向来信赖伊米尔,都把钱凑足给他,让他买下磨坊,给庄稼人挣个面子。 伊米尔为人诚实,办事公道,曾被农民推举为村正。只是有一回他做了错事:他把自己该送去当兵的小兄弟免了兵役,而把一个老妇人的儿子送去当兵。为了这事他一直受到良心的责备。一次,他在村民大会上痛骂自己是无赖,要求村民裁判他。随后他通过公爵把老妇人的儿子召回来了,把自己的兄弟送去当兵。同时他也辞去了村正的职务。 农民经常到伊米尔磨坊去磨粉,他只收取诚实的代价。不久后,村子里的农民发生了暴动,沙皇派了军队前去镇压。伊米尔由于平时受到农民尊重,被认为是个危险人物。于是把他投进了监狱。 天快亮了,狂欢的群众先后散去。七个农民也准备睡一觉。忽然一辆马车从大路上飞奔而来,车上坐着一个胖胖的矮小的地主,嘴里含着一根雪茄烟。他大约有60岁,两颊绯红,短外套,宽裤腿,像是匈牙利人的装束。当农民们围上前去时,他大吃一惊,很快举起了一支手枪对准了农民。七个农民向他解释:他们并不是强盗,只想问问他,地主的生活在俄罗斯是否快乐而自由?于是这个叫亚芳纳西·阿保特——阿保通夫的地主才放了心,跨下车来,坐在堤埂上向他们讲起自己的生活来。 他说他生长在一个古老的贵族地主家庭。他有过5个厨子、18个音乐师、22个游猎的好手。秋天里,他们外出打猎,每个地主都带着100头猛犬,光是管狗的人就有12个。他生活在豪华和喧闹的生活里,他的每一个狂想都会得到满足,他的每一个意志就是法律,他到处受到人家的尊敬,日子过得这样的甜蜜。可是这一切现在都成了过去。贵族没落了,乡村里有暴乱,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遇见醉倒的农民、收税的官吏、波兰的流犯,或是地主与解放农民之间的仲裁官..地主说着说着,竟失声地痛哭起来。他说现在做地主还有什么乐趣呢,他已失去了那美好的天堂.. 七个农民来到一个叫做“无知的庸人”村。天气十分炎热,河岸上展现一片草地,一群农民正在割草。他们看到熟悉的农活,手头发起痒来,一齐跑下田去,帮那里的农民割草。他们干得很是起劲。不久,从河上传来一阵音乐,有三只船朝他们开来。割草的农民告诉他们,这是老地主郁德登公爵带着他的一家来巡视田地了。 郁德登公爵有着雪白的胡子,头戴着红顶的白色高帽,鹰钩鼻子,他的左眼灰暗而呆滞,伛偻着身子,如同冬天的野兔。他在两个儿子,两个美丽的媳妇,一大群仆从的簇拥下上了岸,农民们都停下了手里的活,向他深深地鞠躬。老地主忽然看到一个草垛有些潮湿,便大骂农民是在糟蹋主人的财富,村正克里木加便叫农民赶快把草垛拆了,重新摊开晒干。当公爵回到船上去吃午饭的时候,老农维拉苏斯加,便向七个农民讲起郁德登公爵的故事来: 郁德登有无穷的财富,脾气古怪得出奇,他在欢乐中度过了一生,不知什么叫做限制。俄国农奴制宣布废除后,省长亲自去通知他。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他和省长大吵起来。为此他当天就中风了。他的儿子媳妇们为了安慰他,便骗他说政府的政策又改变了,农奴制不再取消。老地主心里高兴,病也渐渐好转起来。与此同时,他的儿子媳妇们又去和农民商量,要农民在老地主面前仍然维护主奴关系,等到老地主死了,他们便可以得到河边那片肥美的草地。 当时村正是维拉苏斯加,他不愿意领导农民干这样的事。可是多数农民想得到河边那块草地,答应了少东家的条件。维拉苏斯加便辞去村正不干。一个叫克里木加的便自动出来当了村正。这是个放荡而又狡猾的人,他把自己的职务扮得很像。后来,他竟真的帮地主欺压起农民来,甚至把一个叫彼得罗夫的农民折磨死了。 郁德登公爵在船上一面进餐。一面命令人奏乐。一位老年奴仆依俾特,始终不离左右地照顾他。公爵一时高兴,开怀畅饮起来。他那美丽的媳妇为他唱歌助兴。吃饱喝足后,公爵躺下来睡觉。就在这时,他第二次中风了。不一会儿,他死了。 农民闻讯后互相地望了一眼,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们扮演农奴的角色终于到了卸装的时候了。于是他们要求地主少爷履行诺言:把草地划归给他们。可是这时少爷变卦了。农民和地主打起官司来,老农维拉苏斯加被推举为农民的代表,可是这场官司,农民是难以胜诉的。 七个农民来到“被剥光”村访问。据说村里住着一个勇敢而快乐的农妇,名字叫玛特罗娜,外号叫“省长夫人”。他们正是要去访问她。 玛特罗娜有着高大丰满的身体,健壮得像头母牛,看上去她已有38岁了,头发已经斑白,黧黑的面容,有着大而漆黑的眼睛,穿着短短的围裙和白色的上衣。她向农民们走来,肩上荷着叉。七个农民问她是否快乐而自由?她惊奇地回答说:“兄弟们,你们干的是一桩蠢事!”但她还是把他们让进了屋子,对他们谈起了自己的身世。 她说她出生在一个勤劳而节俭的家庭。她从小就下地干活,后来嫁给一个修炉灶的工人,公公婆婆、小姑子都对她很坏,她凡事忍耐,每天默不作声地劳动着。丈夫对她很好,但他在公婆和小姑子的挑唆下,有一回竟把她打得遍体鳞伤。后来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叫都马。 在这家庭中,只有老祖父沙维里同情和照顾她。老爷爷已经100岁了,灰白而蓬松的长发披散在两肩,浓密的胡子,至少有20年没有修剪了,走起路来蹒跚着,像一匹毛发毵毵的巨熊。他孤独地住在自己的小屋里,家里的人常骂他是“囚徒!罪人!”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和伙伴们活埋过一个地主派来的总管(那是一个很凶、很狡猾的德国人)。为此,他被捉去坐了20年牢,后来又被流放了20年。老爷爷从春天到秋天,常到野外去采草莓和菌子,有时也用网捕野兔。在严寒冬天,他多半是躺在热炕上度过的。 老爷爷很喜欢小都马。玛特罗娜下地干活,便把小都马放在爷爷的小屋里,让他照料。不幸,有一天,沙维里睡着了,猪仔们袭击了小都马,把他弄死了。沙维里痛苦地爬到玛特罗娜脚边,面容惨淡得如同一张白纸。他请求她宽恕他的过失。为此,她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理睬沙维里。村正和神甫想敲她的竹杠,竟诽谤她和老爷爷私通,小孩子是他们共同谋杀的,并喊来了医生剖尸,把她气得简直要发疯了。 沙维里爷爷自小都马死后,精神变得恍惚起来。后来,他到一个远方的教堂会作悔罪性礼拜,并给小都马坟头带回来一个木质十字架。不久,他死了。死前他交代要把他葬在小都马坟墓的旁边。 玛特罗娜生了第二个儿子小斐都加。这孩子从小善良,当他长到8岁时,她的公公把他送去给人放羊。有一回,饿母狼叼走了一头羊羔,小斐都加受到村正的毒打。她为了救孩子也受尽凌辱。接下来,她怀了第三个孩子,可就在这时,她的丈夫被捉去当兵了。家里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她悲哀、哭泣。她上省城去找省长,跪在省长夫人面前哭诉着她一家遭到的不幸。忽然她 她一阵剧痛,身体里有什么炸裂似的,眼前变得一片漆黑,她失去了知觉。她早产了。 省长夫人倒还有慈悲心肠,可怜她的遭遇,便请求省长把玛特罗娜丈夫放回家来。从此以后,全村的人都称她是“幸运的人”。玛特罗娜说完自己的身世,便对七个农民说,他们想在俄国妇女中寻觅快乐而自由的人,简直是做梦。她曾听到一个信神的老太婆说,妇女快乐而自由的钥匙早已遗失,是上帝自己把它弄丢的。 “地蚕”村的农民举行全村公宴,欢庆农奴获得解放。这村子坐落在伏尔加河岸,原先是郁德登公爵的属地。七个浪游的农民也被邀请参加。老村正的好友邻村的助祭特里封也被邀请到会,和特里封同来的是他的两个儿子沙瓦和格利沙。他们都是神学院的学生,温和而朴实。在欢宴时,人们要求助祭和他的儿子为大伙唱一支“欢乐之歌”,他们爽快地答应了。他们在歌词中唱出了昔日农民的苦难: “沙皇抓去了儿郎, 贵人夺去了姑娘! 只剩一个残废者啊! 与家人长在。 在神圣的俄罗斯, 百姓们过得多么快活!” 唱完歌,一个曾在男爵府上当过家奴的维金蒂给大伙讲了忠仆约卡仆的故事: 约卡仆的主人是个瘫痪的地主,他一年四季陪伴主人玩纸牌,消愁解闷,他对主人的话唯命是听,百依百顺。他背着主人上车下车,外出游览观光。约卡仆有一个心爱的侄子要结婚了,可是地主却把他送去当兵。这使约卡仆伤心到了极点。有一回,他背着主人上了车子,驾着马车往山林驰去。他把车子停在一处溪谷旁,自己爬上一棵松树,当着主人的面,上吊自杀了。地主在山林中叫唤了一整夜,第二天一个猎人发现了,才把他送回家。接着,香客伊阿纳向大伙讲了“两个最恶的罪人的故事”。他说从前有12个著名的强盗,他们的头儿叫古德尔。有一回,他在基辅附近抢来一个美丽的少女,他白天伴着她,夜晚则与伙伴外出抢劫。后来他良心萌发了,打死了他的主要帮凶,还割掉了情人的脑袋,把财富散给教堂,把刀子也埋藏在地下。他赤脚巡礼到耶稣的坟墓,为自己赎罪。之后,他又穿上僧人的衣服,像个隐士那样,在一株巨大的橡树下栖身,日日夜夜地进行祈祷。上帝怜悯了这个悔罪的人,打发先知来对他说,要他用杀过人的刀子砍倒这棵橡树,那么他的罪孽就可以赦免了。这棵橡树三个人也抱不拢来,加上那时古德尔已衰老疲惫了,但他还是虔诚地砍着树。有一天,来了一个贵族格拉可维斯基,他是一个富足而又残忍的地主,人们都恨死了他。他向古德尔夸耀他对农奴施行的暴行,并嘲笑古德尔的悔罪行为。古德尔怒不可遏,突然向格拉可维斯基扑去,将刀子插进了他的胸膛。这个贵族恶人刚刚倒地,那棵大橡树也倒下来了,大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古德尔的灵魂从此得救了。 一个马车夫向大伙讲了农民格里布罪恶的故事: 格里布在一位将军的田庄上当村正。那将军快死时,交给他一个金盒子,盒中装着他死后要格里布宣布解放的8000个农奴的名单。这事被将军的一个远房亲戚知道了,他以财富、自由、幸福贿赂了格里布,使他隐瞒了将军的遗嘱,使8000农奴继续沦为奴隶。 格利沙听了故事十分生气,站起来谴责了这种失去人格出卖同伴的奴婢性格。他认为这是农奴制度长期教养的结果他的话受到人们的称赞,他的父亲为儿子的聪慧,激动得流出了眼泪。老村正瓦拉士拍着格利沙的肩膀说:“但愿上帝也送你一些金子和银子和一个健康又勤快的好妻子。”格利沙说,他不要金子,也不要银子,只要俄罗斯的农民获得自由和快乐。 这样的宴会一直继续到天明。天亮后,助祭的两个儿子沙瓦和格利沙扶着酩酊大醉的父亲转回家去。他们一面走,一面歌唱,歌声如伏尔加的洪钟那样和谐、那样响亮而有节奏 格利沙是个宽肩膀的瘦削青年,因为在教会学校里营养不足,他们的家庭也很贫困。兄弟俩放假回到村里,经常帮农民做些轻活,人们都喜欢他们。尤其是格利沙立志要成为俄罗斯歌唱自由的热情歌手,歌唱广大农民的哀愁、苦难和解放。他经常跑到野外听农民割草时唱的歌声,到河边洗澡,听纤夫唱船夫曲。汲取民歌的养料,创作出歌唱俄罗斯母亲的新歌。 鉴赏与分析《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是涅克拉索夫创作的王冠。这是一部描写农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总结了诗人长期以来对俄国农民生活、他们的历史命运和未来道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体现了革命民主主义作家的美学观和政治主张。长诗写作达13年之久(1863—1876),全诗共分四部。第一部完成于1865年,第二部《最后的地主》完成于1872年,第三部《农家妇人》完成于1873年,第四部《全村的欢宴》完成于1876年。 这部长诗正如他的妹妹安娜·阿列克塞耶夫娜说的“是他的宠儿”。构思很广阔,诗人描写了俄国农奴制的没落、旧的地主生活方式的灭亡。尤其是诗人用农民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俄罗斯农民在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可悲的现状。诗人想把“二十年间积累起来的”对俄国农民的了解都溶注进去,号召人们为扫除农奴制残余,争取自身真正的解放而斗争。涅克拉索夫说:“我想在一篇连续性的故事里阐述我所知道的关于人民的一切,我们从他们口中偶尔听到的一切,于是我计划写《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这将是当时农民生活的史诗。” 长诗主题基本上围绕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庄稼人的幸福”问题,二、谁是俄罗斯快乐而自由的人? 庄稼人有没有幸福?长诗回答是:无论在农奴制废除前和废除后,庄稼人都没有得到幸福。废除前不用说了,废除后在当时社会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御用文人和自由主义贵族,极力赞美沙皇的农奴制改革,他们把它称作“伟大的创举”。1861年,自由主义诗人罗捷格依木在《俄罗斯通报》中写道:“从祖国的天空上闪耀着自由之光..我们的俄罗斯已成了自由人们的乐土。”1868年《欧罗巴通报》中,对改革后的农民生活描绘了一幅幸福的景象:“农民的房舍根本改善了,穿的衣服较为华丽了,而这当然不是贫穷的标帜,恰恰相反,这乃是较诸以前很大的富裕的标帜。” 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发了沙皇这种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的欺骗性。奥加辽夫在1861年《警钟》上写道:“新的农奴制代替了旧的农奴制。总而言之,农奴制并没有废除。沙皇欺骗了人民。”当涅克拉索夫听到“农奴制改革”的消息时,他气忿地说:“这是什么样的‘自由’啊,这是什么样的‘自由’啊!”为此,他在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中,通过农民的口,对这次沙皇的改革评价说: “那种沙皇的高贵的文书, 不是为我们而写的呀!” 老农瓦拉苏士加曾侍候过老爷,当他年轻的时候,他也相信“改良”。不久,他看出来了:“那是无结果的,或者还要更坏更不幸。”另一老农维拉苏斯加沉痛地说: “多久,多久了, 我们,——不单是我们, 我们的全俄罗斯的农民 忍受了这些地主。 而且不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快乐, 也不是为了金钱或取笑, 也不只是两月或三月, 乃是我们的一生! 但现在又有什么改变呢?” 以上农民的话,也是涅克拉索夫对沙皇农奴制改革的态度。长诗是在沙皇宣布农奴制废除后写的。诗中农民并不感到“废除”后自己有幸福,因此,他们要走遍俄罗斯去寻找自由幸福的人。诗的开头就写到他们来自粉碎省,悲苦县,穷迫教区的补丁、赤脚、褴褛、荒凉、焚劫、饥饿、没有收成等七个村庄。这些村庄的名字便是当时农村破产和贫困的代名词。庄稼汉的幸福,正如诗中所说的: “唉!农民们的幸福呵! 满是窟窿的补丁衣服, 又是驼背,又是到处的胼胝, 慢步地踱回家去!” 涅克拉索夫是俄国农民的歌手,他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同情他们的苦难,揭发贵族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但他所写的农民并不是逆来顺受的,而是“心的雷霆当轰震,血的雨滴也沸腾”的人。他们有着美好的心灵和强大的力量,顽强地追求自由和幸福。 农民沙维里是一个俄罗斯勇士的形象,人民的复仇者。他的生活道路具典型意义:由沉默忍耐到反抗斗争。他坚强得像熊一样。在老爷的皮鞭下,他忍受了18年的压迫。但他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终于他明白了“忍耐——也毁灭,不能忍——也毁灭”。于是他领头和农民伙伴一起,活埋了德国总管。为此,他被判处20年的苦役、20年的流刑。但他并不后悔。人们说他是“刺字的”、“囚犯”,他自豪地回答:“是刺字的,但不是奴隶!” 长诗中另一农民甲各宾老人,是农民贫困的化身和真理的代言人。他生活在赤脚村,被称为是“裸体的甲各宾”。他整天伴随着木犁在地里干活,他的模样也像泥土一样,无数的皱褶,如同天旱时泥土的裂纹。他的喉咙也像棕黄而坚硬的干土块。他的睑色像砖。他是一个率直、诚恳、聪明的俄罗斯人,他凭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清楚地知道农民贫困的原因是他们头上站着三个压迫者——上帝、沙皇和老爷,“干活是一人,分红却是三人”。当过村正的伊米尔·吉铃是一个受群众信赖的农民利益的保护者,维拉苏斯加老人是个善良而又热心肠的人,奥加普是个骄傲、顽强、不驯服的农民。诗人怀着敬意和热爱的心情,描写了勇敢、积极、干练的农民形象。同时,诗人也描写了在农奴制度下,农民的社会分化。鞭笞了那些奴颜婢膝、失去农民人格的人。如郁德登公爵的忠仆依俾特是个令人作呕的形象。他不希望农奴获得自由解放,当人们把“自由令”给他看时,他气愤地说:“好罢!好罢!你们去享你们的快乐去!但我仍然要做郁德登公爵的奴隶。”帕里米特夫公爵的仆人,以他在爵府上得了脚疯病而自傲。仆人约卡仆,当他知道主人把他的侄子送去当兵时,他进行奴隶式的反抗——当着主人的面上吊自杀。还有一个叫格里布的,成了农民的“犹太”,他为了私利,销毁了地主关于解放8000农奴的遗嘱。 涅克拉索夫写到这些农民的败类时,讽刺地说: “那些天生来奴性的人, 有时像狗一样; 对他们的惩罚越残忍, 他们服侍主人也越恭顺。” 但诗人认为过分地对他们责备也不合适,他们的性格是在长期的奴隶制环境中养成的。所以诗人在诗中写道: “因为有了大蛇,才会有小蛇, 是农奴制度生了贵族们的 忠心的约卡仆 还有格里布的罪恶。” 妇女的形象在长诗中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女主人公玛特罗娜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农村妇女,她的生活反映了一般农村妇女的悲惨的命运。她从童年起就过着忙碌的劳动生活,6岁的时候就喂鸭子,把母牛赶回圈。后来,她耙田、纺织。出嫁后她默默忍受公婆的责骂、小姑子的欺凌、丈夫的拳头。猪仔咬死了她的头生子,可怕的饥年和兵役,火灾和炭疽热,但这接连不断的打击,并没有使她低头。她当面痛骂审讯她的官吏为“魔鬼”、“刽子手”,扑倒在儿子身上替他受罚,这个大胆的乡下女人,还独自跑去求见省长。玛特罗娜的形象比涅克拉索夫别的长诗中塑造的形象(如《奥琳娜——兵士的母亲》中的奥琳娜,《严寒,通红的鼻子》中的达丽亚)前进了一步。诗人强调了她身上那种反抗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的特点。在俄国诗歌中,玛特罗娜是最光辉的形象之一。但诗人通过玛特罗娜的形象也指出了宗法制农民政治上的不成熟性,他(她)们看不见摆脱苦难的出路。沙维里晚年力图在宗教中寻求安慰,玛特罗娜则相信“好沙皇”和“慈善的老爷”。 与农民相对立的是贵族地主的形象。涅克拉索夫在长诗中以尖锐的讽刺来描写他们,表现了他们是没落的过时的阶级,已经无法再适应新的生活了。诗人认为农奴制改革把锁链绷断了,但环扣的两端反拨,一端打在地主身上,一端打在农民身上。贵族地主由于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他们的庄园也破落和荒芜了。 阿保特——阿保道夫是个中等的地主。他的特征正如他的名字所显示的是一头笨熊(在俄文中,他的名字含有傻瓜——笨蛋的意思)。他迷恋在农奴制下,地主的权威: “你走过一乡村, 农民碰到你, 跪下来五体投地 你穿过树林, 巨大的古树也折腰, 向你致敬。 你散步在田边, 黄金的细长的麦穗, 欣喜地,也会向你请安, 博取主人的欢喜。” 他认为在农奴制度下,他是农奴的全权支配者。他可以随意处置农奴,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他的拳头就是狱吏。可是现在一切都变了,他悲伤得哭泣起来。农民们看着他那歇斯底里的模样,都禁不住笑了。 郁德登公爵更是一具衰老的僵尸。他的名字在俄语中是“鸭子——余孽”的意思。他的形象和行为充分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垂死挣扎。他一生刚愎自用,认为自己是“上帝许可,沙皇的宪章上载明”的农民的永世不变的主人。自然他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当他知道农奴制被废除的消息时,他几乎气绝。他的儿子们为了使他苟延残喘,叫一批农民仍然装着是他们家的奴隶。于是这位专横的老爷又发号施令起来。他命令一个70岁的寡妇和一个7岁的男孩结婚;他解雇了更夫,因为他的狗竟敢对老爷狂吠;他下令牧人禁止牛羊哞叫,以免吵醒老爷睡眠.. 长诗号召人们必须用暴力来消灭贵族地主。在最后一章中,《关于两个最恶的罪人的故事》便包含了这方面的寓意。强盗头子古德尔杀死了凶恶的地主格拉可维斯基,结果他一生的罪孽被上天赦免了。诗人肯定了以暴力除掉人民的压迫者是正义的事业。 那么,在俄罗斯谁是快乐而自由的呢?长诗的回答是:那些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去行动,去斗争的人,就是最快乐而自由的人。诗人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平民知识分子,塑造了格利沙的动人形象。 格利沙是一个来自人民的人。他是教堂职员和女佣人的儿子,从小就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苦难。当他15岁时,他就下定决心:“要以他的全部生命,来为人民谋幸福”。他在歌中唱道: “人民的命运, 人民的幸福, 人民的自由和光明 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尽管他的面前可能摆着“痨病和西伯利亚”。但他认为哪里有灾难和叹息,他就要第一个到那里去。 格利沙不仅是一个寻求人民幸福的战士,而且是一个炽热的爱国主义者。他在他的《俄罗斯之歌》中赞美了他所热爱、但又灾难深重的祖国: “你很穷困, 你也很富足, 你很强盛, 你也很衰弱, 俄罗斯,我的母亲!” 他坚信祖国会有光明的未来,因为“无数的队伍正在奋起,他们的力量决不能被摧毁”。格利沙性格上的许多特点都很像革命民主主义者杜勃洛留波夫,涅克拉索夫曾称杜勃洛留波夫为“理性的明灯”。因此有的评论家认为格利沙的形象就是影射杜勃洛留波夫的。诗人以格利沙的形象来号召青年一代献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同时,诗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正当俄国70年代民粹派知识分子号召“到农村去”的时候。许多青年读了长诗都深受格利沙的鼓舞。 诗人在作品中不仅写神甫、地主、贵族、平民知识分子、农妇,而且还要写身居要职的官员、大腹贾、沙皇。最后七个农民经过长期流浪,来到彼得堡,他们和沙皇进行对话。可惜由于诗人去世,这部作品未能写完。但作品提出的中心问题“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在第四部中已作了圆满回答。当时一个乡村女教师玛洛塞莫娃读了长诗深受感动,她写信给涅克拉索夫说,她是幸福的,因为她生活在人民中,而且正在为人民服务。 长诗在艺术上有很大特色。无论情节结构、语言运用都与民间口头文学有密切的联系。七个农民漫游俄罗斯寻找快乐的人的构思和民间文学中寻找幸福和真理的童话是相一致的,有魔力的宝匣、桌布、会说话的马都具有童话的幻想成分。 长诗中穿插了大量的按民歌、民谣的格式创作的歌曲。如《食盐之歌》、《饥饿人之歌》、《船夫曲》、《俄罗斯之歌》等。这些歌曲既独立地揭示了生活的内容,又很好地起到衬托主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如描写小都马的死和玛特罗娜的艰难生活时,采用大量的民间哭诉调,《食盐之歌》表现了俄国内地人民食盐的困难,《饥饿人之歌》表现了在农奴制度下广大人民的贫困,《船夫曲》反映了伏尔加河上船工生活辛酸,《俄罗斯之歌》衬托了格利沙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 长诗语言具有明快、通俗、朴素、简练等特色,并包含大量的民间谚语和成语。比喻和形容语带有民歌特色和铺饰成分。如:“太阳分给他光辉,冰雪分给他皎丽,罂粟染红了他的嘴唇。”“老爷的话,只不过如同蚊虫嘤嘤,但农人的咒骂,却如斧头劈击。”“你的美发如金闪亮,你的贞洁便是银,你的倾泻的眼泪,也粒粒如同珍珠。” 总之,诗人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使长诗富有传奇性和民歌风格,还带有民间的幽默感。长诗大部分都用无韵的自由诗体写成,但节奏明快,通俗易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