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在北京最后的日子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者:(法)绿蒂 著,马利红 译 ISBN:10位[7806785973] 13位[9787806785973]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1 定价:¥24.00 元 内容提要1900年秋,绿蒂(朱利安·韦奥上校)奉命远征北京“闯入”中国时,义和团运动刚刚惨遭八国联军的镇压,义土们挥洒在中国大地上的热血还未干涸。绿蒂的“造访”,显然是代表“武装到牙齿”的欧洲,对“衰老而黑暗的中国”武装入侵的组成部分,在世纪之交东西文化大对抗中,他的角色既是侵略者,又是见证者。 作为远征中国的海军军官,他以冷然甚至轻蔑的情感,提供了一幅灰暗的大清帝国任西方列强宰割、屠戮的真实图画——这是一个临终的帝国形象:作为迷恋异国情调的西方作家,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展示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走向衰亡的历史图景,呈现的是衰朽崩溃的帝国文化景观,他为中国逝去的文明唱了一曲凄婉而灰色的挽歌。 编辑推荐本书是根据法国作家绿蒂的私人日记汇编而成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是钱林森主编的“走近中国”文化译丛中的一种。全书共七章,如实记录了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北京周围的方方面面。作者如同扛着一台黑白摄像机,把他在中国一路行来,尤其是进入北京的所见所闻细致入微地尽收于镜头之中。全书色彩灰白暗淡,间或交叉回忆的生动色彩,呈现出中国之美的凋零和消亡,一点点地解构、重构了西方人眼里神秘魔幻的中国,令人震撼不已。书中虽然有美化法国侵略军的倾向,但也谴责了战争的非人性和毁灭性。 作者简介皮埃尔·绿蒂(Pierre Loti,1850-1923),19世纪末20年代初法国文坛的大作家,以写海外风情擅长,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享有世界声誉。 目录中译本序 原序(代) 第一部分 抵达黄海 第二部分 前往北京 第三部分 在皇城 第四部分 重返宁海 第五部分 春天的北京 第六部分 在帝王陵 第七部分 在北京最后的日子 书摘书摘 在渤海湾深处,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宁海的海滩。那里有许多船只,那些快艇、捕鲸船和帆船的船头扎在海滩上,把一批批士兵和军用物资卸在那炮火已然沉寂的巨大的炮台脚下。而在这沙滩上,呈现一片空前的混乱,像是人们从未见过的史前时期建造巴比伦塔的场面;在搭乘那么多人上岸的船只尾部飘扬着欧洲各国各式各样的旗帜。 海岸上栽着桦树和柳树。远山的轮廓有些怪异,山顶高耸入明净的天空。唯有这北方的树木表明这个国家有寒冬。此时,早晨的太阳已经灼热起来,远山的顶峰呈现美丽的紫色,阳光普照,像我们的普罗旺斯地区。 海滩上,在那些预先堆放好的用做防御工事的沙袋中间,有哥萨克兵、奥地利兵、德国兵,还有站在我们全副武装的海军旁边的英国海军。小日本兵们穿着崭新的欧式军服,那整齐的仪表令人格外吃惊。一些来自俄国红十字会的金发女士们正忙着拆解救护用品的包装。那布勒斯的狙击兵则已把公鸡的羽毛插上了殖民军的头盔。 真的,在这群山间,在这阳光下,在这清亮的空气里,有着什么东西让人联想到我们那秋晨晴空下的地中海海岸。但在那非常近的地方,有一座灰色的古老建筑从树林里钻出来,参差不齐,形状怪异,装饰着龙雕和兽吻——是一座八角宝塔。在远山上,有一条若隐若现于峰峦间的绵延不断的曲线,那就是长城,那边与中国的满洲相邻。 下船的士兵赤脚站在海滩上,用各种语言愉悦地相互打着招呼,好像在嬉戏。这就是今天他们所谓的“和平占领”,好像是世界性的大融合。然而,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在天津和北京的另一边却是一片废墟,尸骸遍野。 为了能在必要时把宁海作为供给远征部队军需的基地,占领宁海成为这些国际舰队的将领们的首要任务。前天,人们因为打探到海滨炮台戒备森严,已经在战舰上开始为战争做准备了。由于从一个军事谈判代表那里获知,一支庞大的装甲舰队将于日出时抵达,这里的中国人情愿退避,让出土地;因此,我们到达时,这里早空无一人了。 俯瞰着海滩的炮台是长城在入海口处的终点。现已被宣称为“国际”炮台。 炮台之上,在骑兵们紧握的旗杆的顶端按字母顺序排列着的七国联军的旗帜正迎风招展,它们是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俄国的旗帜。 接着,军队共同占领了四周高地上其他一些零散的炮台。归法国军队所有的炮台在离海岸大约一公里的地方。我们要经过一条两边种着枝叶纤弱的桦树和柳树的沙路去往那里。秋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