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再游桃花源 |
释义 | 原文: 《再游桃花源》 袁中道 明日①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⑤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⑥源而上,屡陟弥④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翻译: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可能是一个景点名)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中间的道路像锦绣织成的,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①明日:第二天。 ②踞:蹲坐 ③泊:停泊 ④弥:更加 ⑤可:大约 ⑥溯:逆流而上 袁中道的《再游桃花源》美在哪里〔1〕环境优美(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 〔2〕险峻(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3〕幽深(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桃花源记》与《再游桃花源》的对比《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一种政治理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安宁。 并且和《桃花源记》的不同在于,《再游桃花源》并没有太多的向往和喜爱。而《桃花源记》的优美景色充分和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陶渊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代表的意义不同,一个是描写现实生活的生灵涂炭;一个是向往生活的美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