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 |
释义 | “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地区,总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古生物化石。 简介“澄江动物化石群”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亿年)40多个门类,100余种动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疑难动物化石等。由于埋藏地质条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体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见精美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为人们研究寒武早期动物大爆发及这个时期的动物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系统演化、生态环境提供了实物资料,是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其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距今5.8亿年)、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化石群”(距今5.15亿年)并列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 园区距昆明52公里,通高速公路,交通便捷,且与全国著名高原构造湖——抚仙湖相邻,彝族、苗族风情多姿多彩。 保护区中心保护区本区位于中段北半部,正如前述,由于二条断层的侠持,致使本小区北边缘地层与北延伸保护区之间部分地段为断层接触;南部是较正常。本区以高程为+2026.8米的帽天山主峰为制高点,向四周缓坡延伸,东侧由于地形的切割较深而造成部分西侧地层在东侧低处出露,致使含“澄江动物群”的筇竹寺组玉案山段上亚段在本区有大面积暴露。 北延保护区地层分布比较正常。本小区地形西陡东缓,因而渔户村组第一——五段地层(旧城段、白岩哨段、小歪头山段、中谊村段及大海段)主要分布在西边缘而且十分狭窄,其余中及东部则大面积分布下寒武统中部沧浪铺组地层。东边缘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以及与“澄江动物群”课题关系较远而工作程度相对较差。 南延伸保护区本小区南段地层较正常,仅受底板村以北断层影响而在洪家冲一线有少量重复出现。北段因受大坡头——小团坡断层影咱,地层分布时有反常,最突出的是沿该断层附近地层走向从南北向变为近南西向,而且伴有若干拖曳小断层产生,造成本区含“澄江动物群”地层呈“S”形分布。 自然条件地质公园所在地属东山丘陵区,地势较平缓,山脉顺地层走向延展,高差不大。最高点红土坡头高程为+2061.50米,最低点南端戴村——底板村附近抚仙湖畔高程为+1722.41米,相对高差+339.15米,中心保护区制高点帽天山(+2026米)。区内中轴位置有切割略深的中沟,两侧分布与之垂直的沟豁可达坝区,有的地段植被稀少,风化强烈,裸露的石山较多。 水文地质本区属珠江水系,仅西部路溪勺村有一条常流水溪向西流入坝区中央的东大河,而后入抚仙湖。抚仙湖是面积仅次于滇池、洱海的云南第三高原湖泊,湖面积21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7米,最深157.8米,溶积189.3亿立方米,是国内第二深内陆湖泊。区内分布的主要地层中,盖层下寒武统沧浪铺组未出露全,为厚层粗粒石英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属漏水层;其中含“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筇竹寺组玉案山段为泥岩夹少量粉砂岩层,属优良隔水层;再下分别是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石岩头段、渔户村组中谊村段(含磷层)、上震旦统渔户村组小歪头山段及白岩哨段,均为碳酸盐岩层,是含水层。地层产状向东,西界为山区与坝区交界,大部分含水层暴露于地表,故不利于保护区保存水份,区内饮用水大都是取自堰塘、水库及抚仙湖。 气候条件拟建的地质公园地处亚热带,纬度接近昆明市,但海拔比昆明低100余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据澄江县气象站资料:全年日照2102小时,无霜期224—274天,年均气温11.9—17。5℃,最高33.7℃,最低—4.4℃,年降雨量947毫米,年蒸发量1756.6毫米,相对温度74%。常年主导风向为南风和西南风,平均风速1-2米/秒。 经济状况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兼营畜牧业。种植玉米、小麦、荞麦、蚕豆、烟叶、青饲料、水果、蔬菜,自给有余,但人均年收入不高。1986年起,利用区内丰富的磷酸盐矿产资源逐步建成磷化工业体系,以生产黄磷、磷酸、食品级、肥料级磷酸氢钙和添加剂为主导产品,己形成澄江县的支柱产业。 矿产资源 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磷矿资源,是澄江县磷资源主要分布区:小烂田以南地区有六个磷矿段,探明C级储量2.56亿吨,其中P2O5含量高于25%的Ⅰ+Ⅱ级富磷储量达1.11亿吨。矿层埋藏浅,地表出露厚,土石方剥离量少,便于露天开采。现已建成能生产10多个磷系列产品的磷化工厂。 历史意义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在澄江县帽天山发现了"纳罗虫"化石,向人类揭示沉睡了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世界,中国、云南、玉溪、澄江和帽天山声誉鹤起,名声不胫而走,传遍世界。 1984年以后的10年间,来自1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古生物学家,在澄江帽天山地区采集了约5万块化石,古生物学家们迄今为止已在澄江化石中发现了40多个门类的80余种动物。 1991年4月23日,美国最权威、最有影响的《纽约时报》以头版头条并附配精美图片介绍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指出:"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1996年8月2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放了一条使每一个中国人心醉的消息: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是人类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接着"焦点访谈"对澄江县帽天山及化石产地作了全景式、多层面的深入报道。 2001年1月出版的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认为云南澄江化石使脊椎动物出现提前了6千万年。这些化石有助于古生物学者证实大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帽天山距昆明56km,距玉溪市87km,距澄江县城6km。整个化石埋藏带呈蛇状蜒蜒达20km,宽4.5km,埋藏深度达50m以上。现圈定的保护面积为18km,其中核心区保护面积1.2km2。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采集化石3万余块,科学鉴定认为有40个门类,100多个种的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发现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新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尤以可喜的是最近在玉溪与昆明交界的滇池海口又出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动物――海口鱼,其结构和功能较云南虫还复杂,是世界上发现的化石动物中特异门类最多、埋藏保存最佳、外型最精美、品质最优良,属稀世珍宝级的动物化石。科学研究认为它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这一重要生命进化树和生物演化链上的鼻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