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路市 |
释义 | 一个自然村“云路市”现为广东省揭东县云路镇田东村(行政村)的一部分,是指位于云路镇最南部的一个农村小社区,“云路市”和“老月潭”、“新月潭”三个自然村共同构成了现田东村辖内的“月潭经济联合社”。虽然集体土地、行政管理同属一个经济联合社,因传统文化生活原因,“云路市”和“月潭”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月潭”更多的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单一宗族村社,“云路市”则是由农村集贸市场演化而来的“杂姓”村社。 “云路市”位于潮汕平原腹地的榕江支流枫江冲积平原,东望梅岗山,南接炮台镇下潮村,西为田东村其他自然村,北隔泄洪河道与田东村另一自然村港美相邻。面积约18公顷(约180000平方米,不含水域),被枫江分隔为南北两片,北片约13公顷,为村民聚居地及部分水田,南片原全部为水田,约于2000年前后先后被开凿为鱼塘。“云路市”地域平坦,四面环水,无山,耕地以水稻田为主。因无正式管理组织,“云路市”并无准确的人口数据存档,根据2000年前后建设的两处公益场所内所设“芳名碑”记载,全村约120户,在册人口不超过500人,常住人口低于此数,按乡俗计入“人丁”者亦不过千。 肇源“云路市”一名源于这一农村社区的原始功能——农村集贸市场。据村中“太子爷宫”(北帝庙)碑记记载,“云路市”创于清代,至今约400年,建村设圩者是“江公讳某”(不知名的江姓祖先)。村民口传:创建者“江公讳某”来自田东村另一自然村,起初建平房数间,日间聚众贸易,夜间只留雇工看守,是典型的“露水圩”,后来因为水路畅通,海轮可以驶入,渐渐成为临近的“大圩”,与曲溪市、炮台市、大窖市并未揭阳东部的主要集贸市场,遂被称为“云路市”,意为“云路乡的圩市”。 因创圩之时建有“太子爷宫”(北帝庙),庙匾为“兴云市”,故“云路市”也曾有“兴云市”之名(也有可能庙匾“兴云市”即为旧时村名)。据老人传说,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军间谍进村探路,见到的唯一标志性建筑也是此庙匾,故在军事地图上将此地标为“兴云市”,并视为临近要冲,有附近乡村老人回忆当年日军曾四处抓人带路找“兴云市”。 兴废清代设圩以后,“云路市”就一直是云路乡(即现云路镇田东、云七、陇上三村,为江姓村民聚居地)的经济中心,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环境变化方才丧失集贸功能,成为纯粹的农耕村社,其兴废过程颇具典型意义。 “云路市”是作为农村圩市而生,之所以数百年兴旺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便利。是时陆路交通条件落后,揭阳东部主要陆路交通以大致接近今206国道、335省道及炮台至浮洋公路走向的几条官道为主,而这几条路之间十几平方公里的乡村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物资进出通过横贯期间的枫江及其密布的支流显然比陆路要方便,兼之此处枫江汇入榕江,船只可直达玉窖市(今揭东县玉滘镇及潮安县大窖村)、炮台市(今揭东县炮台镇)、曲溪市(今揭东县城)、棉湖市(今揭西棉湖镇)和揭阳县城、县城及关埠金灶一带、汕头埠。 老人口述,解放前“云路市”设有化肥、农具、粮食仓库,还有酿酒、榨糖的作坊,商店销售东欧进口的化肥,有直达汕头的小客轮,甚至有商人在当时汕头开设电话局之后专门从汕头架线开通了梅岗地区(仅揭东县东部数镇)第一部私人电话。 解放后,“云路市”设有经销社,并有供应周边乡镇的化肥仓库、煤油仓库、食盐仓库、灰窑、砖窑、修船厂,“土地改革”之前房屋基本上是各种商店,“土改”之后仍有大量的房产作为经销社的货仓,至今仍有不少“国有房地产”。 改革开放后,周边经济环境逐步活跃,一方面陆路交通日益发达,水路运输劣势日现,另一方面农业经济占比下降,农贸需求减少,且市场开放,周边乡村就近形成集市,“云路市”逐步衰微。至20世纪80年代,“云路市”商贸活动已经明显减少,剩下公有的煤油仓库、食盐仓库和私人承包化肥农药商店,余者边是村民自由经营的肉菜店铺、杂货铺、服装店、修船作坊、打铁作坊、石材作坊、建材商店、碾米作坊、木器作坊、豆腐作坊等等,枫江则仍有运载食盐、化肥、海沙、贝壳(用于烧制贝灰)等的海船进出,村民多以捕鱼、内河运输作为副业。 至20世纪90年代,206国道枫口大桥(位于枫江汇入榕江处)扩建后海船不能进入枫江,枫江上游潮州工业蓬勃发展致水体污染日重,渔业也随之凋零,枫江日益冷清,“云路市”的物流转运功能和渔业基本丧失,村民外出打工、经商者明显增多。1990年前后,“云路市”煤油仓库、化肥仓库弃用,经销系统撤离,仅留下数十间挂着“国有房地产”牌子的老房舍。此后,各种商店、作坊陆续关张或收缩经营,外来贸易者基本绝迹,剩余的杂货店、肉菜档口、农资商店基本为本村村民服务,坚持下来的作坊则多弃用“坐商”模式,把产品带到其他市场售卖。至此,“云路市”蜕变为纯粹的农业村社。 标志性建筑太子爷宫(北帝庙)“太子爷宫”为俗称,因庙中供奉有“哪咤三太子”得名。庙中主祀神为道教北极玄天上帝(武当山正神,全名为武当山北极玄天真武大帝荡魔大天尊),但也非纯粹的“北帝庙”。 庙朝南,分三进,门厅供奉福德正神(土地爷),过天井至主殿供奉北帝,并有多尊哪咤三太子像同受香火,主殿两侧配殿供奉送子娘娘、魁星爷,第三进为观音殿,供奉观音金像,两侧塑十八罗汉金像,后殿照壁朝北供奉韦陀菩萨。可以说,是典型的乡村神佛同祀寺庙。 “太子爷宫”近年重修,有外地善信捐巨资,因而在方寸间用尽细工,石雕、泥塑、镶瓷、木雕均出自潮汕老艺人之手,新增的楹联牌匾也有不少名家手迹。 除了作为庙宇建筑集中展现了潮汕建筑工艺,“太子爷宫”还有两个亮点,一是相传此地原为“云路市”中心,而今却在全社最北,见证了沧海桑田;二是庙匾“兴云市”三字出自清举人江南春之手,可以说是全社仅存的“古迹”了。 关庙关庙位于“云路市”东南风江边上,不过数十平大小,但也为近年重修,用工精致,庙前另有两块石碑,一书“云江胜处”,一书“古兴云市”,并背书碑记。庙中匾楹也均为高手所做。 关庙胜在面江而建,正面潮汕国际机场,所向刚好是枫江最阔的江面,如遇傍晚风起又逢涨潮,气势颇为磅礴。 老经销社骑楼老经销社骑楼位于“云路市”东畔,“太子爷宫”正前方的街道两侧,现残存骑楼样式的旧屋两列,南北向一列五六间,仅两间作为农资商店在用,东西向一列也有五六间,均无人居住。 骑楼样式与揭阳城内现存骑楼群基本一致,都是木“铺窗”,二楼临街墙也用木板。 炮楼(更楼、碉楼)位于老经销社骑楼之间,一间一进三层,四方,有天台,每层各方向均开小窗,是典型的防守性建筑,建设年代不祥。 渡口(码头、雨亭)“云路市”渡口横渡枫江,过江可往炮台镇各地,古已有之,现为集体所有的乡村公共交通设施,有铁壳驳船一艘,由村名承包运营,无固定班次,可搭载单车摩托和农机,乘客主要为走亲戚的邻近村民和本村往江南耕作的农民。 乡例:过江耕种者连同农资农具收获粮食搭渡免费,其余凡外出工作、走亲访朋均要付钱,本村人从不含糊。 北岸码头几经迁徙,现在村东南关庙前,近年新修候船雨亭、步阶,混凝土,南岸码头年月较久,存有旧花岗岩步阶和翻建于80年代的雨亭。南岸雨亭本也颇有年月,原为通廊式瓦顶杉木结构,因年久老化,上世纪80年代在改建在路边,为方形庙堂式,后半部杉木结构瓦顶,前半部混凝土结构,后壁留有对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