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月记窑 |
释义 | 月记窑位于中国三大瓷都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内,在明清朝代是兴盛一时的名窑。烧制的瓷器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海内外,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研究中国古法烧制柴窑的必选之地。 如今还可烧制瓷器的龙窑在全德化仅存三座其中以月记窑最为悠久。 龙窑龙窑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呈长条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目窑、蜈蚣窑。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因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同时装烧面积大,产量高,故自商代至明清时期南方地区多有砌筑。 德化龙窑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北宋时结构更为合理,一般长20米,坡度在10-28度之间,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设火膛,窑室分若干目(节),阶梯通道两边放窑门若干个,装出制品通道。每节两侧窑墙处设投柴孔(火眼),对称排列。窑尾设挡火墙,墙底部放通烟孔,墙后设烟火巷,俗称烟囱,高3米,宽0.4米,长依窑体而异。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热。 北宋时期的龙窑,窑身较窄较短。南宋时期,窑身加宽,窑体变长,窑床铺沙,坡度较小。这种窑炉,明清时期仍继续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还是以龙窑为主。20世纪60年代,全县有龙窑近百座,大部分依山坡,砌筑,长约43米,分32目,窑头6目,高1.2-1.7米,长1.1-1.7米,目宽1.2-1.6米,窑中到窑尾26目,高1.85-2.5米,长1.8-2.2米,宽2.4-2.6米,窑两侧每隔5目各放一窑门,高1.6-1.8米,宽0.4米。窑头设烧火膛,每目窑膛的两边对称各放一个投柴孔,也是观察火色孔,孔大约0.15×0.2米。最后一目置闸壁(挡火墙),壁脚放9个通烟孔,倾斜度约25-27度,结构合理,装烧容量大,升温适度、均匀,成品率高,同时事故少,操作容易。 龙窑属于柴窑,由于以木柴为原料,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窑、油窑、液化汽窑、天燃气窑。 有着近400年历史的龙窑——月记窑。四百年后,一群执着的陶瓷艺术家来到月记窑,筹办工作营,延续着月记窑生生不息的瓷史。 09年初春旅居德国的艺术家吴金填先生国内外多名陶艺家在这座古龙窑边组建了2009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至今已有百余名国际陶艺家慕名而来,为古龙窑增添了生机。 迄今为止月记窑陶瓷艺术中心已举办多届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活动。 近年来,德化县提升陶瓷文化内涵,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使之成为推动陶瓷产业升级的动力引擎。目前,德化陶瓷创意产业基地已被确定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海峡西岸十大创意产业园区之一。 作为文化产业开拓者的月记窑陶瓷创意中心,一年多来共接待国内外著名陶艺家、专家、学者500多人前来交流、创作,成为德化陶瓷一个对外交流窗口、国际陶艺家交流的重要平台,并成为泉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打造的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之一。 据了解,在三班镇打造国际陶艺交流平台,德化县委县政府目前已有初步构想。德化拟在三班镇泗滨村梅岭窑(南岭窑)建设“中国瓷都·德化国际陶艺家创作基地”,成立“中国瓷都·德化国际陶艺家文化交流中心”,通过邀请和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家、雕塑家、设计师等来德化县开展创作、学术研讨、培训等活动,定期组织艺术家作品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陶瓷艺术家的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助力提升德化陶瓷产区的文化影响力。在三班镇大兴堡建设“中国瓷都当代陶艺家美术馆”,开展“千年瓷都中国白当代国际陶艺家双年展”和“中国瓷都·德化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展览及陶瓷产业发展研讨会”两个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大型陶瓷文化专场活动,不断打造和提升德化陶瓷产区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