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越人遇狗 |
释义 | 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越人遇狗原文越人道上遇狗,狗低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得兽,与若中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狗得盛礼,日益倨(jù),猎得兽,必尽啖(dàn)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其辄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与肉分,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注释1、道:路 2、人言:像人一样说话。名词“人”作状语,意为“像人一样” 3、善:擅长 4、与(第1、4次出现):和 5、若:你 6、中分:平分 7、引:带 8、俱:一起 9、食以粱肉:即“以梁肉食”,用精美的食物喂养。粱肉:古代对精美食物的总称。食:喂养 10、待之以人礼:即以人礼待之,用对人的礼貌对待这条狗。 11、盛礼:盛情的礼待 12、益:更加 13、倨:傲慢 14、啖:吃 15、或:有的人 16、嗤:讥笑 17、尔饮食之:“饮食”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你给他吃饱喝足。 这是词性活用现象。食:吃。 18、奚以狗为:还要养狗干什么?“奚以.............为”是固定句式,解释为“要............干什么”。 19、悟:醒悟 20、走:逃跑 21、去:离开 22、几何:哪里 翻译越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着头摇着尾巴像人一样说道:“我擅长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用人吃的米饭与肉饲养它,像对待人一样去对待它。狗受到盛情的礼遇,一天天的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是自己全部吃掉。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养它,它捕猎到的野兽,狗全部吃了,你要狗干什么呢?”那越人醒悟了,于是给狗分野兽的肉的时候,越人自己多拿多吃。狗恼怒了,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跑着离开了。把狗当成家人养,然后却又和狗争食,哪有不失败的呢! 知识连缀“与”记忆歌“与”附句尾表感叹, 译“和”“同”将明代连; 作介译成“同”“跟”“和”, “及”加“于”“被”译动前 “给予”“等待”“如”通“举” “结交”“援助”“赞许”言。 例: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跟) 《论语十则》 2)独与老翁别(同) 《石壕吏》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给予) 《伤仲永》 4)选贤于能,讲信和睦(通“举”,推举,选拔) 《大道之行也》 寓意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对于贪婪残忍的坏人或恶势力,不能姑息纵容。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在这一则短短的讽刺小品中,邓牧把元朝统治者暗射为“狗”。揭露了它的贪婪残忍的性格。从越人与“狗”妥协所造成的悲惨的后果,他作出这样的结论:“人”不能和“狗”妥协,不能一时一刻放松对“狗”的警惕。在这里,披着故事外衣的轻松的小品却含蕴着对于黑暗现实的极其严肃的批判和揭露。 作者邓牧(1247-1306) 元代思想家。字牧心,自号三教外人,人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及壮,淡泊名利,遍游名山。元元贞二年,王修竹延至山阴陶山书院。大德三年,入余杭洞霄,四方名胜多求其文。住山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匾曰空屋,与里人叶林为至交。十年卒,年六十。著有《洞霄图志》、《大涤洞天记》等传世。精于古文,生前尝自编诗文六十余篇为《伯牙琴》,滔滔清辨而不失修洁,非晚宋诸人所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伯牙琴》一卷补遗一卷,有清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标点本,1981年修订重印本。《全宋诗》卷三六八五录其诗十三首。事迹见《伯牙琴》卷首《邓文行先生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