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越剧流派 |
释义 | 越剧流派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越剧的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在演唱方法上则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然而,唱腔虽然重要,流派却并非仅指唱腔,更包含舞台表演艺术等多重内容。 产生原因越剧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自全面艺术改革以来,不断繁衍出众多的艺术流派,它们犹如一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争奇斗艳,各具独特的色和香,装点着越苑的满园春色,使人们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人们喜爱越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越剧拥有一批独树一帜的流派、专业和业余的演出经常有流派演唱会,观众中有许多人是某派迷,对某一流派格外喜爱,直到入迷的程度,这说明流派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流派是一个剧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流派的繁盛是剧种成熟和兴旺的标记。流派的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丰厚的积累,包括对名师的承传、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吸收和长期的艺术实践;二是独创的风格,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爱好、经常演出的剧目和角色,对传统的规范有所突破,创造出一种不同的、独特的风格;三是广为流传、流行,需要观众的认同,需要一批追随者的学习、仿效。流有流动的含义,包括在广阔的空间中流行和长时间的流传,派则是个群体的概念,有一群人学习、传承才能成派。 唱腔基础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即“尺调腔”和“弦下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由袁雪芬首创)和“弦下腔”(由范瑞娟首创)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艺术特色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越剧流派的魅力在于艺术上的独创性和鲜明的个性,由于各艺术家的师承、条件、特长、情趣不同,即使同一个行当,演同一个剧目中的同一个人物,唱同一段唱腔,不同流派的艺术家也各有独创,使艺术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艺术处理各有特色。 流派形成1960年5月,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于写《越剧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等6人(尹桂芳已调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1962年4月,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之后浙江越剧团周大风则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挂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写成《越剧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册,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即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其后,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毕春芳、张桂凤、吴小楼、徐天红、竺水招、商芳臣、周宝奎等具有个性色彩的唱腔纷纷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程度不同地受到同行、后继者的模仿和越剧爱好者的传唱。1984年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上海演出时,上海的《舞台与观众》周报,在2月24日发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来沪”一文中,对以上7位演员的唱腔,首次冠以“流派”。在同行内和报刊上也相沿以“流派”相称。 越剧流派一向有所争议,有观点认为浙江陈、毛、金、高及周大风创立的男调并不能成派,亦有观点认为屠笑飞、张小巧、孟莉英、金艳芳等人,虽有特色风格唱腔,但还未达成流派的火候。 流派简介袁雪芬与傅全香在同一天进同一个科班,向同一个师傅学戏,都是旦角,但两人的嗓音不同,戏路不同。袁雪芬主要演青衣、闺门旦,傅全香主要是花旦。承传的来源不同,袁雪芬主要是受王杏花的影响,傅全香主要是受施银花的影响,以后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她们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塑造的祝英台形象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特色。袁派注重追求内在的美和性格的纯真,寓热情于含蓄之中,傅派则比较明朗活泼,表达感情的方式,尤其是唱腔有较大的起伏跌宕。 尹桂芳和徐玉兰都演出《红楼梦》,都在戏中饰演贾宝玉。以《宝玉哭灵》这段唱为例,尹派深沉隽永,旋律多在中音区迂回。如泣如诉,有时旋律骤然上跳,如异峰突起,使人有九转回肠之感。徐派则高亢响亮,犹如满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唱腔旋律起伏很大,唱法上柔中寓刚,悲中含愤,吐字发声别具一格。正是由于两种流派各有独创性,艺术形象才各有生命。 江南柔美的越剧从秀丽的浙江嵊州发源,透过清清的剡溪水,中兴并繁荣于上海.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 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 流派列举袁派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工青衣。 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深沉而流畅、既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更以真情实感取胜,重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被喻为“越剧新后”。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 袁派优秀传人有戚亚仙、张云霞、金采凤、吕瑞英、筱水招、朱东韵、方亚芬、陶琪、华怡青等。 尹派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工小生。 尹桂芳的表演朴实无华、高雅脱俗、潇洒天成,素有“越剧皇帝”之称。尹派唱腔更是脍炙人口,它注重以字制腔,以情带声,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来刻化人物性格和感情起伏,听来优美舒展、酣畅淋漓。在越剧中还有“十生九尹”的美称。 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 尹派优秀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茅威涛、赵志刚、王君安、萧雅等。 范派范派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 范瑞娟的表演以温厚典雅著称,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阳刚之气,其唱腔特点是淳朴滋实、宽厚响亮、热情内涵,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拖腔丰富,旋律起伏多变。范瑞娟是“弦下腔”的创始人,因此范派“弦下腔”最规范淳朴、丰富动听。 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郭嫒等。 范派优秀传人有丁赛君、史济华、方雪雯、章瑞虹、吴凤花等。 傅派傅派由傅全香创立,工花旦。 傅全香的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戏见长,唱腔上借鉴了京剧程砚秋及昆曲,评弹的演唱方法,尖团音规范分明,真假嗓结合演唱,润腔华彩,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素有“花腔女高音”之称。 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情探》中的敫桂英、《李娃传》中的李亚仙、《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人比黄花瘦》中的李清照等。 傅派优秀传人有薛莺、胡佩娣、洪芬飞、张腊娇、何英、陈颖、颜恝、陈岚、陈飞等。 徐派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工小生。 徐玉兰的表演俊逸潇洒,传神逼真,富于激情,嗓音清越嘹亮,徐派唱腔的特点是高昂激越,丰富多彩,奔放流畅,大起大落,刚柔交融,声情并茂。徐派唱腔多以倜傥热情、豪爽多才的人物为主。 徐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厢记》中张珙、《春香传》中李梦龙、《追鱼》中张珍、《北地王》中刘谌等。 徐派优秀传人有徐小兰、金美芳、刘丽华、汪秀月、钱惠丽、翁荔英、张小君等。 王派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工花旦。 王文娟文武兼备,表演精湛,擅长描摹人物神态,有性格演员之誉。她在师承支兰芳的唱腔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平易质朴,流畅自然、情感浓郁的王派唱腔。 王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杨开慧、《西园记》中的王玉贞、《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 王派优秀传人有孟莉英、单仰萍、王志萍、钱爱玉、俞建华等。 戚派戚派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 戚派艺术朴实无华,感情深沉含蓄,以情动人,戚雅仙的唱腔初学袁雪芬,后根据自身条件,汲取众家之长,发展变化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戚派,其特点是缠绵委婉,吐字清晰、朴素真挚同,韵味醇厚。素有“悲旦王”之誉。 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王老虎抢亲》中的王秀英等。 戚派优秀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周美姣、王杭娟、朱蔺等。 陆派陆派由陆锦花创立,工小生。 陆锦花擅工穷生、巾生,表演潇洒自然,风雅脱俗,绘形传神,其唱腔是在马樟花“四工调”的基础上丰富提高的,特点是音色明亮纯净,行腔舒展松弛,吐字清晰入耳。 陆派代表作有《珍珠塔》中方卿、《彩楼记》中吕蒙正、《情探》中王魁、《盘夫》中曾荣等。 陆派优秀传人有夏赛丽、黄慧、许杰、曹银锑、裘巧芳等。 吕派吕派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 吕瑞英的表演从人物出发,体验真挚,表现真实,具有强烈的魅力,她的唱腔,脱胎于袁派,自成一体,其嗓音甜美,音域较宽,行腔中多用4、7半音和切分音,还善用滑音、颤音和其他装饰音,具有华彩清新的情韵。 吕派代表作有《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斤姑娘》中的张九斤等。 吕派优秀传人有吴素英、孙智君、张咏梅、陈辉玲、周柳萍等。 金派金派由金采风创立,工青衣。 金采风擅长青衣,兼演花旦,表演细腻隽永,善于刻画人物内在感情。她的唱腔在师承袁派的基础上,吸收范派的醇厚舒展和傅派的婉转华彩,委婉流畅,刚柔相济,韵味浓厚,念白讲究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 金派代表作有《盘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等。 金派优秀传人有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等。 毕派毕派由毕春芳创立,工小生。 毕春芳的表演飘逸潇洒,松弛自然,擅长演喜剧,唱腔吸收融合尹派和范派的音调,自成一格,嗓音清脆而富有弹性,运腔圆润,咬字清晰,唱法多变,旋律新颖。 毕派代表作有《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血手印》中的林招得、《卖油郎》中的卖油郎等 毕派优秀传人有杨童华、杨文蔚、丁小娃、孙建红等。 张派张派由张桂凤创立,工老生。 张桂凤戏路宽广,表演真切,善于刻划人物性格,被誉为为性格演员。其唱腔刚劲挺拔、顿挫分明、声情并茂,有男性老生的特点。他的“二堂放子·华山上圣母是儿的娘亲”这段[二凡]唱腔,是越剧界最为出色的。 张派代表作有《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九斤姑娘》中的张箍桶等。 张派优秀传人有董柯娣、吴群等。 竺派竺派由竺水招创立,工小生。 竺水招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观众喻为“越剧西施”、“生旦全才”。 竺派代表作有《柳毅传书》、《三看御妹》、《莫愁女》等。 竺派传人有筱水招、夏雯君、竺小招、孙婷涯、孙静、殷瑞芬等。 徐派徐派由徐天红创立,工老生。 徐天红唱腔吸收绍剧顿挫跌宕,高亢昂扬的风格。嗓音高亢,吐字注重喷口功夫。发声运用颤音、鼻腔和头腔的共鸣,被称为“抖抖腔”。徐派老生是越剧老生唱腔中最难学习的。她鼻音、脑音与喉音并用,增强了音质的厚度,富有男性特点。 徐派代表剧目《红楼梦》、《二堂放子》,《明月重圆夜》等。 徐派传人有金烨等。 吴派吴派由吴小楼创立,工老生。 吴小楼表演苍劲凝重,激昂舒展,富有激情,嗓音宽厚宏亮,中低音音质饱满,善于塑造各类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她咬字准、出字清、送字远,从而气托字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有“越剧金少山”之誉。 吴派代表剧目:《情探》、《天国风云》、《争儿记》、《父子争先》等。 吴派传人有杨同时、金红,陈琴湘等。 商派商派由商芳臣创立,工老生。 商芳臣早年与邢竹琴、竺素娥、赵瑞花、姚水娟等人合作。在原有的老生唱腔基础上尝试改革,借鉴绍兴大班中的尺调,融合到越剧的四工调中,唱腔高亢遒劲,清峻壮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老生唱腔。商芳臣是活跃在舞台上最长的越剧老生。 商派代表剧目:《南冠草》、《孙安动本》、《柳毅传书》等。 商派传人有胡国美等。 周派周派由周宝奎创立,工老旦。 周宝奎有“老旦王”之称。她的唱腔质朴真切,把老旦“沙、团、哑”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塑造人物性格身份各异。戏路较宽,演技老到,能根据各种人物性格设计唱腔,使人物形象在唱腔中得以生动体现。 周派代表剧目有《碧玉簪》中的婆婆、《红楼梦》中的贾母等。 周派传人有俞会珍、王铧丽、周燕儿等。 张派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工花旦。 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嗓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达两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张派代表剧目有《貂蝉》、《秦香莲》、《相思曲》等。 张派传人有薛桂珍、袁小云、何赛飞、杨学梅、吴国兰、舒雪芳、洪倩等。 孟派孟派由孟莉英创立,工花旦。 孟莉英的唱腔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自成一派,之所以称之为孟派,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孟莉英长期专攻“丫环”角色,素有“丫头王”之称,她饰演的紫鹃,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活紫鹃”,这一甘做配角的品质,非常难能可贵;其次,她师从王文娟,但又别于王派,她扮相俏丽、唱腔清脆、活泼机灵,在越剧旦角流派中独树一帜。 孟派代表剧目有《红楼梦》、《西园记》、《孟丽君》等。 孟派学唱者很多,但目前无正式传人等。 金派金派由金艳芳创立,工老旦。 金艳芳是越剧界有名的“硬里子”演员,有“越剧芙蓉草”之誉。她的唱腔夸张适度、眉目传情,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并将京剧、杭剧等曲调融进自己的唱腔,形成清脆高亮、爽利明快,极具方言特色的老旦唱腔,是越剧重要的老旦流派。她85岁高龄仍能登台表演,堪称越剧界的一大奇迹。 金派代表剧目有《珍珠塔》、《孔雀东南飞》、《彩楼记》、《祥林嫂》等。 越剧新秀徐标新曾得到过金艳芳的亲授点拨等。 张派张派由张小巧创立,工小丑。 越剧历来重生旦,轻净丑。张小巧是越剧界最出色的小丑演员之一,素有“挑梁小丑”之美誉。在表演上她反对脸谱化,摒弃庸俗的插科打诨或脱离人物个性、一味追求噱头的低级趣味,善于运用含蓄的表情与幽默的表演来获得喜剧效果,擅长运用道白在语气、感情、节奏的变化中表达角色的内心活动。 张派代表剧目有《珍珠塔》、《双狮宝图》、《春草》、《落帽风》等。 张派无著名传人。 屠派屠派由屠笑飞创立,工小丑。 屠笑飞唱腔流畅自然,字正腔圆,而且性格化,念白一字一句,清晰入耳。士、农、工、商各种角色都表演得栩栩如生。她从事丑角表演四十余年,深受群众欢迎,被誉“越剧名丑”。 屠派代表剧目有《仁义缘》、《穆桂英挂帅》、《碧玉簪》、《西厢记》等。 屠派传人有高佩、宋顺发、俞会珍等。 流派发展与演变流派不是僵死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流动、不断的发展,这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每个流派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剧目中有不同的特色,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成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流派得到公认而放弃艺术上的新的追求。如袁派在四十年代多悲腔,著名的三哭,即香妃哭头、梁祝哭灵、一缕麻哭夫就是其代表作,解放后在《相思树》、《西厢记》、《双烈记》、《祥林嫂》中则有新的创造;二是流派在发展中,会衍化出新的流派,如戚派、吕派、金派、张派都是从袁派中衍化出来的,它们又各具特点,这样生生不息,才有活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