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越国公 |
释义 | 1、杨素(544—606.8.31)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 2、汪华(586~649) 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安徽歙县登源(今属绩溪县)人。幼年丧父,随母投靠外公。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习武。后参加郡府官军,以英武智勇深得将士拥戴 。隋末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建号称号吴王,六州赖以平安十多年。唐武德四年(621),奉表归唐,诏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 ,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628),他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八年,太宗征辽,命其任九宫副监。二十三年病殁于长安。“唐封越国三千里,宋赐江南第一家”越国公汪华的子孙遍布海内外,现在汪氏人口在全国排名前一百。汪姓人士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他的后裔,所以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 3、冯盎(571-649年),字明达。冼夫人之孙,冯仆之子。隋开皇九年(589年),冼夫人助隋统一了岭南,册封为宋康郡(今阳江县织 、上洋一带)夫人,冯盎为宋康令 。次年,番禺俚族首领王仲宣作反,围州城。冼夫人派冯盎进击叛军,与隋援军会合,击败了王仲宣。隋文帝任冯盎为高州刺史(州治在今阳江城)。仁寿二年(602年)冼夫人积劳病逝。不久,潮、成等五州僚叛,冯盎继承祖母遗志,驰至京师请讨叛乱,文帝令左仆射杨素与冯盎论讨贼策略,杨素极赞其论列,令冯盎即率江南、岭南兵进击叛军。乱平,授冯盎成州(今甘肃渭川)刺史。 武德五年(622年),冯盎率众降唐,被授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五年(631年),罗州(今化州)、窦州(今信宜市)的僚族叛变,太宗令冯盎为先锋,迅速平定了叛乱。冯盎善于治理地方,很得人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冯盎卒于高州任上。后葬于州治东山南麓(今阳江城东山花厅村后,50年代后期墓毁)。 4、张世杰(?——1279年)南宋名将,民族英雄,官至枢密副使,封爵越国公。张世杰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亡三杰”。 负帝赴海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义,鼓舞后人。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为代表的忠臣义士受到历代肯定,任凭沧海桑田,时代更迭,他们永被历史和人民铭记,千古流芳。正如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最后结句诗:“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精神存在,崖山不仅仅是南宋王朝最后灭亡的遗恨之地,也从来就是人们抒发爱国情怀之地,历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临崖凭吊、叹息、兴感、追怀,如今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世杰祠堂 张世杰死后,在战乱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辗转至天台避难,因此他的后代在天台定居下来。天台百姓在他殉国后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从此这里便成了张家的宗祠。 解放后祠堂曾被天台县粮管局接管,并被改造成粮库,七十年代后又成为职工宿舍。现经整修,作为县粮食局老人活动中心。 正祠的平面为三开间两进深,屋顶为钩连搭结构,即前后有两个两坡屋顶,前屋脊略低于后屋脊,脊长也略短于后脊,两屋顶相对的两坡交接于同一根檩条上,在两屋顶东西向的中轴线上,第三个屋顶垂直搭接于两坡之间,并与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体形成“工”字形脊,六个坡面的相交线呈菱形,形态十分优美。 祠堂的雕刻工艺也相当纯熟,五朝门上的牛腿花饰和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饰都十分饱满圆滑,鸟兽造型被巧妙地象征化却依旧生动传神. 张世杰墓碑 为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由香山县知县张汝霖捐资修成的。墓座西朝东,占地616平方米,三重回岭,两道曲折的左右摆手,三级拜台,金井,一对墓表,前有兜士。墓为灰沙所造,墓碑用青石,碑文:“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世杰之墓”。 地址:斗门县井岸镇黄杨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