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约翰·斯坦贝克
释义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美国作家。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小时候生活在小镇、乡村和牧场,热爱乡野的自然风光。受其母亲的熏陶,很早就接触欧洲古典文学作品,深爱《圣经》亚瑟王传奇故事的影响。1919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大学。他熟悉并屿社会底层的人们,他的许多作品都以他们为主人公,表现了底层人的善良、质朴的品格,创造了“斯坦贝克式的英雄”形象。30年代末,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使斯坦贝克受到很大的影响。1937年和1947年,斯坦贝克两次访问北欧和苏联。

简介

斯坦贝克一生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30年代前后,以《相持》(1936)和《愤怒的葡萄》(1939)为代表。后者是作家创作的高峰。也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该作品曾获普利策奖,由此作家蜚声国内外。

40年代是他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由于美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他的主要作品《月亮下去了》(1942)、《珍珠》(1947)以颂扬开朗、乐观的生活方式来比衬、贬低社会中的倾轧和狭隘的现象,其中心主题是探讨金钱、文明和人性的关系。

50年代初,斯坦贝克离开加州迁居纽约。这一时期的创作受生物学上的“生命循环论”的影响较大,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伊甸园以东》(1952)和《烦恼的冬天》(1961)。前者用写实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善与恶的斗争,后者描写了社会道德的沦丧,表现了作家对美国精神危机的忧虑。他认为:“战后的美国社会是富有了,但产生了一种厌倦情绪、一种消耗性的病态。”

斯坦贝克一生写了17部小说,许多短篇故事、电影和电视剧本,以及非小说作品。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的观察”,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生平介绍

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于190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小镇萨利纳斯。他的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曾经当过教师。正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小约翰有了对读书的强烈爱好和对写作的兴趣。学生时期,他很早就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还经常给他中学的报纸写文章。不过,他的许多课余时间却是在室外度过的,或在农场干活,或在加州的山岭谷地中漫游。这些地方后来就成为他的小说的背景。 1920年,约翰毕业于萨利纳斯中学,入加州斯坦福大学就学。由于生性好动,加之对自己的职业举棋不定,他还长期离开学校到农场、制糖厂和修路队去干活。

最后在1925年,他没有获得学位就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年轻的斯坦贝克决意要当作家,并认为纽约市是自己起步之处,因而启程东行。在纽约,他做过各种工作,包括在《纽约日报》当记者。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记者这种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于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斯坦贝克的第一部小说《金杯》发表于1929年。这是一部描写十七世纪加勒比海海盗的历史小说。这本书虽然不成功,但毕竟为他挣得一笔钱,足够他1930年和卡罗尔·亨宁结婚的开销。不久以后,他又写了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比起前一部来,更为逊色。不过,巧遇良机,其中名为《天堂牧场》的那一部为他的作家生涯奠定了根基。有一天,一位乘火车出门远行的纽约出版商帕斯卡尔·科维西,偶然间买了本《天堂牧场》在火车上看。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他立即与这位年轻的作者取得联系。他得知斯坦贝克还写好了另一部小说,但是已经有七家出版商拒绝给他出版,科维西便把小说要去看了。这部小说就是《煎饼坪》,1935年由科维西出版,这本书成为斯坦贝克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1936年,他又发表了《胜负未决的战斗》。这是一部描写加州采果工人罢工的现实主义小说,饱含着辛酸苦楚。

斯坦贝克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人与鼠》发表于1937年,写的是两个流离失所的农业工人的故事。斯坦贝克开始动笔时写的是剧本,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写成了一部小说。大获成功之后,他又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斯坦贝克因《人与鼠》而获得1937年纽约戏剧评论家奖金,被誉为“触及了真正扎根于美国生活的主题。”这部小说使斯坦贝克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 两年后,斯坦贝克写的又一本书《愤怒的葡萄》给他带来国际声誉。这是他的杰作,是一部饱含着愤怒的长篇小说,写的是贫苦农民从风沙迷漫的俄克拉何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亚州谷地的悲惨故事。1940年,《愤怒的葡萄》作为当年的最佳小说,使他获得普利策奖金。但是,对斯坦贝克个人来说,这部小说也带来了成名之后的苦恼。他喜欢过简朴安静的生活,不喜欢参加文艺界聚会、应邀讲话和亲笔签名。他觉得与农民、采果工人和工厂工人这样的普通百姓在一起最自在。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坦贝克以《纽约先驱论坛报》战地记者的身份去过英国、北非和意大利。

斯坦贝克战后写的第一部小说《罐头工厂街》又是以他的故乡加利福尼亚为背景。随后,他于1947年发表了《不如意的公共汽车》。但是这两本书都不大成功,于是斯坦贝克就把注意力转到写作电影剧本和戏剧方面去了。

其后,他在1951年发表了《伊甸园以东》。他自认为这是他一生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伊甸园以东》是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在加州开拓新生活的两家人在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

在五十年代,斯坦贝克继续写作。但是,评论家们认为他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都不是上乘之作,有些人甚至说斯坦贝克大概已经开始从作家生涯的顶峰走下坡路了。 然而在1961年,斯坦贝克却随着《我们不满的冬天》的发表而东山再起。在这部小说里,他描述了一个出身于新英格兰世家的男子如何由于为安全问题提心吊胆而背弃了他的理想主义。这本书博得许多评论家的好评,尤其给瑞典文学院的评选委员们留下深刻的印像。正是这些评选委员在1962年给斯坦贝克颁发了闻名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同年,斯坦贝克发表了《同查利旅行》,描写了他和爱犬在美国的游历。这是迄今对美国最生动的描述之一。

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纽约报纸《新闻日报》的战地记者前往南越。

斯坦贝克返回美国后,继续在家中写作。但是,在1968年5月,他的身体开始垮下来。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创作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30年代前后,以《相持》(1936)和《愤怒的葡萄》(1939)为代表。后者是作家创作的高峰。也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该作品曾获普利策奖,由此作家名声国内外。 40年代是他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由于美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他的主要作品《月亮下去了》(1942)、《珍珠》(1947)以颂扬开朗、乐观的生活方式来比衬贬社会中的倾扎和狭隘的现象,其中心主题是探讨金钱、文明和人性的关系。

50年代初,斯坦贝克离开加州迁居纽约。这一时期的创作受生物学上的“生命循环论”的影响较大,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伊甸园以东》(1952)和《烦恼的冬天》(1961)。前者用写实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善与恶的斗争,后者描写了社会道德的沦丧,表现了作家对美国精神危机的忧虑。他认为:“战后的美国社会是富有了,但产生了一种厌倦情绪、一种消耗性的病态。”

斯坦贝克一生写了17部小说,许多短篇故事、电影和电视剧本,以及非小说作品。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的观察”,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斯坦贝克:“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我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热忱地相信人类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会献身于文学,也不能算是文学界的一员。”这是约翰·斯坦贝克在1962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时所说的话。约翰·斯坦贝克的许多作品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他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他的小说刻划了富于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生活时世的广阔壮丽的图景。

小说研究

“美国梦”的破灭

——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主题研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为一名多产的作家,斯坦贝克一生创作了近20部小说。虽然它们大都以他的家乡加利福尼亚为背景,但其主题范围包括了文化、政治、战争、自然科学和社会各个方面。他的这些著作既赢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同时也吸引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过去的70年中,关于斯坦贝克的文学批评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换言之,在斯坦贝克研究领域从来就不曾出现过一致的声音。因为斯坦贝克的作品既充满魅力又意蕴复杂。事实上,斯坦贝克的所有小说都曾经被学者们较为深入地研究过。而且,他们的研究包含了广泛的主题、方法和视角。既有的斯坦贝克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焦点话题上:其一,关注他的社会抗议的形式,并在很人程度上将之定义为“意识形态”。其二,选择他的“哲学观点”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如他的生物学视域中的人类、非目的性思考、以及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其三,近年来,学者们则致力于运用当代的批评理论,如女性主义、多元文化、新历史主义等来深入挖掘其小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本论文旨在从象征主义角度出发,追寻美国梦在斯坦贝克的三部小说《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和《珍珠》中由满怀憧憬到灰飞烟灭的痛苦历程。本论文主体由三个章节组成,同时包括引言和结论。引言部分追溯了美国梦的起源与发展,同时分析了美国梦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第一章着重分析了《人鼠之间》(1937)中美国梦的破灭。小说主人公列尼和乔治自始至终怀有“拥有自己的土地”的梦想,然而他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和激烈的冲突。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的梦想终究未能成为现实。在这部小说中,物质梦的破灭在许多细节描写中得以暗示,尤其体现在主人公的象征性动作里(列尼喜欢抚摩柔软的东西,乔治老是一个人玩单人纸牌游戏)。第二章聚焦于《愤怒的葡萄》(1939)中的象征意象。毫无疑问,贯穿小说的中心意象是“葡萄”,它是约德一家12口人从俄克拉荷马州到加利福尼亚寻找的“物质梦”的象征。在分析了“葡萄”变成了“愤怒的葡萄” (即他们的物质梦破灭)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后,本章转而揭示主要人物所承载的寓意。小说中主人公都是人类爱的象征,尽管他们的物质梦破灭了,但他们的精神梦却得到了升华。第三章围绕着《珍珠》(1945)主人公吉诺发现的稀世珍珠而展开,阐释珍珠所象征的美国梦。面对珍珠,主人公吉诺以及周围其他人顿生贪婪之心,珍珠像蝎子一样俨然成为邪恶和殖民主义的化身。它打破了主人公的儿子小狗子所代表的天真,毁坏了象征着印第安文化传统的小船。最后主人公不得不抛弃珍珠,这一行为宣告主人公物质梦和精神梦的双重破灭。结论:可见,这三部作品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斯坦贝克对美国梦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斯坦贝克小说风格嬗变的原因。本论文研究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尽管这三部作品完成于斯坦贝克写作生涯的成熟期,代表了斯坦贝克最高的文学成就,但是,在既往研究中,它们很少被置于一处,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次,尽管斯坦贝克小说的美国梦主题在许多论文和专著中都有所涉及,但它们人多流于泛泛而论,缺乏细致和系统的阐释。再次,“美国梦”在这三部作品中呈现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即“物质梦破灭→精神梦犹存→物质梦和精神梦的双重破灭。”对这三部小说的整体研究将有助于解释斯坦贝克创作思想及小说风格嬗变的轨迹和原因。

其他相关信息

“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我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热忱地相信人类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会献身于文学,也不能算是文学界的一员。”这是约翰·斯坦贝克在1962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时所说的话。约翰·斯坦贝克的许多作品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他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他的小说刻划了富于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生活时世的广阔壮丽的图景。

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于190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小镇萨利纳斯。他的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曾经当过教师。正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小约翰有了对读书的强烈爱好和对写作的兴趣。学生时期,他很早就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还经常给他中学的报纸写文章。不过,他的许多课余时间却是在室外度过的,或在农场干活,或在加州的山岭谷地中漫游。这些地方后来就成为他的小说的背景。 1920年,约翰毕业于萨利纳斯中学,入加州斯坦福大学就学。由于生性好动,加之对自己的职业举棋不定,他还长期离开学校到农场、制糖厂和修路队去干活。

最后在1925年,他没有获得学位就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年轻的斯坦贝克决意要当作家,并认为纽约市是自己起步之处,因而启程东行。在纽约,他做过各种工作,包括在《纽约日报》当记者。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记者这种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于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斯坦贝克的第一部小说《金杯》发表于1929年。这是一部描写十七世纪加勒比海海盗的历史小说。这本书虽然不成功,但毕竟为他挣得一笔钱,足够他1930年和卡罗尔·亨宁结婚的开销。不久以后,他又写了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比起前一部来,更为逊色。不过,巧遇良机,其中名为《天堂牧场》的那一部为他的作家生涯奠定了根基。有一天,一位乘火车出门远行的纽约出版商帕斯卡尔·科维西,偶然间买了本《天堂牧场》在火车上看。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他立即与这位年轻的作者取得联系。他得知斯坦贝克还写好了另一部小说,但是已经有七家出版商拒绝给他出版,科维西便把小说要去看了。这部小说就是《煎饼坪》,1935年由科维西出版,这本书成为斯坦贝克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1936年,他又发表了《胜负未决的战斗》。这是一部描写加州采果工人罢工的现实主义小说,饱含着辛酸苦楚。

斯坦贝克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人与鼠》发表于1937年,写的是两个流离失所的农业工人的故事。斯坦贝克开始动笔时写的是剧本,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写成了一部小说。大获成功之后,他又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斯坦贝克因《人与鼠》而获得1937年纽约戏剧评论家奖金,被誉为“触及了真正扎根于美国生活的主题。”这部小说使斯坦贝克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

两年后,斯坦贝克写的又一本书《愤怒的葡萄》给他带来国际声誉。这是他的杰作,是一部饱含着愤怒的长篇小说,写的是贫苦农民从风沙迷漫的俄克拉何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亚州谷地的悲惨故事。1940年,《愤怒的葡萄》作为当年的最佳小说,使他获得普利策奖金。但是,对斯坦贝克个人来说,这部小说也带来了成名之后的苦恼。他喜欢过简朴安静的生活,不喜欢参加文艺界聚会、应邀讲话和亲笔签名。他觉得与农民、采果工人和工厂工人这样的普通百姓在一起最自在。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坦贝克以《纽约先驱论坛报》战地记者的身份去过英国、北非和意大利。

斯坦贝克战后写的第一部小说《罐头工厂街》又是以他的故乡加利福尼亚为背景。随后,他于1947年发表了《不如意的公共汽车》。但是这两本书都不大成功,于是斯坦贝克就把注意力转到写作电影剧本和戏剧方面去了。

其后,他在1951年发表了《伊甸园以东》。他自认为这是他一生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伊甸园以东》是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在加州开拓新生活的两家人在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

在五十年代,斯坦贝克继续写作。但是,评论家们认为他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都不是上乘之作,有些人甚至说斯坦贝克大概已经开始从作家生涯的顶峰走下坡路了。

然而在1961年,斯坦贝克却随着《我们不满的冬天》的发表而东山再起。在这部小说里,他描述了一个出身于新英格兰世家的男子如何由于为安全问题提心吊胆而背弃了他的理想主义。这本书博得许多评论家的好评,尤其给瑞典文学院的评选委员们留下深刻的印像。正是这些评选委员在1962年给斯坦贝克颁发了闻名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同年,斯坦贝克发表了《同查利旅行》,描写了他和爱犬在美国的游历。这是迄今对美国最生动的描述之一。

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纽约报纸《新闻日报》的战地记者前往南越。

斯坦贝克返回美国后,继续在家中写作。但是,在1968年5月,他的身体开始垮下来。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参考资料

1.论文服务中心 

扩展阅读:

1

http://www.top188.com/archive/mingren/mingrendangan.php?num=1508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Steinbeck

开放分类:
人物作家学者美国现代文学美国报告文学
“约翰·斯坦贝克”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2次
最近更新:2012-01-29
创建者:a560540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