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约翰·埃·密莱 |
释义 | 密莱其人约翰·埃·密莱 (1829-1896) 国别:英国简要生平:约翰·埃弗雷特·密莱(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最早的成员之一。 密莱生于英国南安普敦。父为当地有名望的人物, 酷爱绘画。密莱8岁全家迁居伦敦。9岁被送入萨斯领导的绘画学校。密莱是“拉斐尔前派协会”的奠基人之一。密莱交游广阔,善于人际关系。1885年获得男爵称号。晚年又被皇家美术学院推选为院长。1896年因患喉疾在伦敦去世,享年67岁。 密莱生平密莱一生坚持自己理想,不妥协现实。他的绘画原则是尽可能写实,并使其充满诗意。他出生在英国南安普顿,父亲是地方名流,爱好文艺。童年时代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8岁时随家迁居伦敦,进萨斯的绘画学校。一年之后即以其异常的天赋为马丁·希伊勋爵发现,转入皇家美术学院的附属学校(希伊后来是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以后又转入皇家美术学院。10岁时,他以一幅古希腊题材的绘画获得银质奖章,被誉为神童画家。以后多次获奖,18岁时得金质奖章,确是一位才华横溢,天赋极高的画家。1848年,他和亨特、罗赛蒂共同组织“拉斐尔前派协会”,在1850年展出了他的《基在双亲家里》。由于这幅画一反学院派的格调,将圣母和圣约瑟画成一对劳动夫妇,童年的基督和施洗约翰成为木匠的儿子和徒工,将宗教画变成了现实生活的风俗画,将圣母刻划成贫苦人家的劳动妇女,消瘦而又苍白,从而遭到社会舆论的非难,连狄更斯这位伟大的作家也以为是“亵渎神圣”。但是密莱对英国传统的挑战虽为社会所不容,可是他的精湛的艺术技巧是无可挑剔的。 从1851年起,密莱的一些作品都蒙上一层感伤情调,尽管在别的拉斐尔前派画家的作品中也是如此,但他的画上的感伤味更浓郁些。他于1853年创作的《鸽子飞回方舟》是一个圣经题材,流露着一种人与动物生死与共的命运的情谊,画上的细节过分地受到重视,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要含有象征意义。这一幅《盲女》的表现手法也存在这种明显的感伤格调。 1853 年,皇家美术学院正式授予他副院士的头衔,在当时,他可能是最年轻的一位副院士。以后,密莱依旧以注视现实生活为他的创作主题,尽管他借用宗教外衣,以圣经或文学作品为题材,实质上都是描绘现实的人间,以至于人间的不幸和苦难。不过,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透出一种浓厚的伤感情绪,这也许与画家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和对现实感到无望有关。这种伤感在其最著名的作品《盲女》和这幅名画《奥菲丽娅》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奥菲丽娅》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汉姆莱特》。奥菲丽娅本是王子汉姆莱特的情人,她是专事谄媚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波洛涅斯由于躲在帷幔后面,为复仇的王子误杀,从而使奥菲丽娅陷入精神错乱。情人杀死了生父,在矛盾的交织之中,她丧失了理智,最后疯疯癫癫地自溺于水草丛生的小河里,结束了短暂而美丽的生命。画面表现的是奥菲丽娅躺在潺潺流动的河面上,手上的花飘浮在身旁的水上,她似乎还在唱着歌,停滞的双眼直视苍天。整幅画渲染出浓厚的悲剧气氛,鲜艳的色彩使这个悲剧形象更增添了哀婉。画家以忠实于原剧所提供的景象,来渲染这个纯洁的少女的不幸命运,其含意显然是对美好生命的戕杀进行感伤的谴责。此画在色调上的丰富和饱满以及写实功力,的确是无与伦比的。 密莱一生的作品大多是描绘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他与拉斐尔前派多数画家们所遵循的寓道德说教于绘画形象中的意图也不尽一致。密莱最能直接描绘现实。这一幅画实际上就是英国农村现实一角的风俗画,对于揭示当代英国农村的生活,它具有赤诚的直率性。 其次,密莱善于运用古典画法,对于细节的描绘,总是一丝不苟。这也是该画派中较为独特的。在这幅画上,前景上的小草与野花被画得清晰可辨。落在盲女肩上的那只彩蝶,其可感性,几乎可以使视力差的人乱以为真。画面总的情调是忧郁的,乡村的恬淡与萧条,使全画充满着悲剧性。大地用红、黄、灰和橙色调来描绘,色彩充满着暖意,也许这正是画家对这两个女孩形象的抚慰。 密莱的艺术秉性和罗赛蒂相比,缺少后者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再与威廉·霍尔曼·亨特的作品对照,又没有亨特那种道德说教的狂热性。密莱是一位写实能力很强的画家,他只是尽可能把生活的真实,引向一种忧郁的诗一般的境界。密莱和拉斐尔前派的关系维系得并不长久,与罗赛蒂等人也不很投机。在以后的一些画中,密莱较少用象征手法了,并且略微透露出对人性解放的要求,这可能与当代观念在他头脑中的一种曲折反映有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