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园亭记 |
释义 | 《山阳河下园亭记》简称《园亭记》,李元庚,名莘樵(又作新樵),生于嘉庆初年,记述了当时河下园亭之盛况。据《重修山阳县志》记载,李氏至元庚七世皆以清名居河下。李元庚曾亲眼见到淮安河下当时鹾(cuo,盐)商之豪侈,河下的繁荣;亲耳听到经历了“康乾盛世”的老人对往事的叙述。李元庚对“桑梓掌故,如数家珍”,故仿《洛阳名园记》之体例,于咸丰十年(1860)写成了《园亭记》一书,记述了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的河下园亭65处。 园亭记简介淮安城西北三里的河下,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经济繁荣,士民殷富,人文荟萃的集镇。 淮安历史上的繁荣是与其南北交通的特殊地理位置分不开的,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黄淮、江淮的水路交通,漕运迅速发展,居南北水运枢纽的淮安,商业发达商旅云集。明清时期,南粮北运,漕运兴盛,河下成为南北物资必经之地。河下还是苏北最大的盐业批验收税之地,明末清初时,江西、福建、安徽、山西、陕西等省大批商人来淮安经营盐业,河下的繁荣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河下出现了一大批世家大族,“硕德名儒,清才逸彦”,这些人的住宅均建筑的相当精美,风格各异,运近闻名。 李元庚写作《园亭记》的缘由淮安河下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发达,加上“湖山之胜,播闻海内”,所以,当时四方知名人士,都来到河下,与河下文化名人饮酒吟诗,共同切磋琴、棋、书、画等技艺,访古探奇,流连忘返。清道光年间,纲盐改票,苏北沿海所产的盐不再运到河下批验收税,河下的主要商业——盐业之利失去了,到了咸丰年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淮安又失去了黄河运输之利;到清后期,津浦、陇海铁路又建成,从此,河下日趋衰败。1860年,捻军相继攻陷桃园(泗阳)、清河(淮阴市),并攻打淮城未下,河下曾被捻军占领。“河下园亭”的主人大都进城或逃往外地,捻军撤离时,河下遇“劫火”,园亭、“房屋十存二三”,从此,河下失去了昔日的繁华,许多园亭古迹,池台廊榭化为瓦砾废墟,面目全非,不可辨认,来河下寻幽吊古之人,往往是徘徊不知所往。此时李元庚“宦游武林(杭州)”归来,与友人话及“桑梓旧事”,目睹眼前一切,感慨万分。出于要把先人“风流余韵”流传下来的目的,李元庚对昔日的所见所闻,认真考辨、核实,广泛搜集资料,走访镇上老人,征求乡绅名士的意见,写成了《园亭记》一书,以寄托怀古之幽情。 河下园亭的特点《园亭记》所记述的园亭均系私人住宅、别墅,一般都建筑得非常考究精美。这些建筑有的具有北方园林的宏大整齐、粗犷的特点,如程秋水刑部的别墅“且园”,其中有“芙蓉堂”、“俯淮楼”、“十字亭”、“藤花书屋”、“古香阁”、“接叶亭”、“春雨楼”、“云山楼”、“舫轩”等建筑22处,气势宏伟壮观;有的则具备江南园林的曲折、幽静,小巧的特色,如徐山琢兵部的“华平园”、“朱兰引桥廊、宛转画楼接,雉堞参差,别有仙源在人世”,“水边林下,荷风细细”,也有的集南北园林艺术于一体,如汪垂裕的“九狮园”、“岩壑玲珑,中有九孔”、“敞厅数楹,假山曲折,池小水深,树木幽秀”。这些园亭内,一般都修造假山、楼台亭榭,巧夺天工,还栽植奇花异草、参天古树,青山修竹,景物十分宜人。 这样精美的园亭,毁于一旦,堪足可惜,晚清诗人徐嘉给所记述每一处园亭均题一首诗,题“且园”、“华平园”、“九狮园”诗如下:传舍风光过眼空,且园淮复记云鸿。 岑山诗草延陵剑,付与开花一并红。萧家湖畔好园林,花易摧残月易沉。犹记观荷词客满,扁舟摇过绿扬(杨?wrin)阴。九狮巧叠石玲庞,手笔相传李笠翁。 可惜孥云神勇在,恰教狐鼠逐春风。 《园亭记》的史料价值淮安人文荟萃,不少文化名人,医学名家均世居河下。《园亭记》记载了这些名人、名家的住宅所在,补充了史志记载之不足,为后世人搞清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西游记》问世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不知道其作者是谁。后鲁迅先生根据推安方志以及淮人别集考证出作者为吴承恩。吴承恩著书室“射阴簃”在何处?《园亭记》作了如下记述:“射阳簃”前明岁贡生吴公承恩著书室也,在打铜巷 尾,额为沈十洲殿元坤所书,书法欧、褚,笔力刚劲有锋。岁贡官长兴县丞,敏慧淹雅,复善谐剧,为有明一代淮郡诗文之冠,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张文潜以下一人,所著《西游记》犹为脍炙人口。这就为我们研究吴承恩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后淮安市政府修复了吴承恩故居,现在成为人们瞻仰、游览的必到之处。 再如,清代女作家邱心如,著有评弹巨著《笔生花》。关于邱心如的资料极匮乏,邱为何地人,研究者说法不一。《园亭记》的“卧云居”一则记载了邱晴沚(名广业)的资料,参照邱心如在《笔生花》中的自述,这就为考定邱心如的籍贯、身世提供了线索。 又如清代大医学家吴鞠通,青年时代即离开淮安去京师。《园亭记》记载了“问心堂,吴鞠通先辈著书室也,在中街文昌阁右侧,额为先文端公廷珍(即汪廷珍)所书,余不之所在,余之太姑丈岳公室书所云……”这些资料弥足珍贵。 《园亭记》还记录了清初文人在河下交往的盛况。“曲江十子”、“周白民、刘万资、刘万吹、王素园、邱庸谨、长孺、吴慎公、边颐公(寿民)、戴白玉、柳风衣”常在“依绿园”的“曲江楼”“聚大江南北,耆宿之士,会文其中一”,吟诗作画“名噪大江南北”。又如“荻庄五老”:“程小迂、王一新、张晋之、潘琴齐、李庚”,“善丹青,犹爱竹”。荻庄实际上是他们研究书画、棋艺之所在。园亭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书中所记的园亭,在建筑上均各具特色,是研究古代淮安乃至中国古代园亭建筑的好史料。如程吾庐的“寓园”:“由山洞入,池西高楼,画栋朱阑,有飞云卷雨之势,垒山为垣,周遭不断,红桥十丈,池宽而深,通金家桥,活水源源而来,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亭下松棕竹石,有狮子石盘空矗立,敝厅三楹……”园亭的格局、设计值得研究、继承。 总之,《园亭记》对我们研究淮安地方史及园林建筑艺术有较高的参考作用。 《园亭记》的《续编》和《补编》《园亭记》作者李元庚去世后,其子李鸿年,名钟骏,字笠夫,继承父志,再访当时世居河下的老人,于宣统三年(1911)完成了《续编》,记录了《园亭记》缺漏的园亭29处。近人汪继先,出身于中医世家,汪氏清初由徽州迁淮安河下,至继先辈阅七世,汪继先在业医之余,酷爱搜集地方史资料。他将多年搜集所得又写成了《园亭记补编》,记述了河下园亭18处。他对所记园亭根据耳闻,亲自进行了考证,资料翔实可信。《续编》、《补篇》的完成,使得《园亭记》资料更加充实,所记园亭的时限延伸到清末民国年间,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著作。 《园亭记》问世后,在民间广为传抄,后有人将其油印成一册,现在亟待整理付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