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原柔头蝮 |
释义 | 原矛头蝮,爬行动物,生活在在平原、丘陵及山地生活,是我国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 蛇亚目 Serpentes 科: 蝰科 Viperidae 属: 原矛头蝮属 Protobothrops 种: 原矛头蝮 P. mucrosquamatus 资料介绍中文俗名:原矛头蝮、老鼠蛇(福建德化)、龟壳花(闽南及台湾)、恶乌子(四川西南)、笋壳斑(四川西南、福建建阳 )、野猫种(浙江)、蕲蛇盖(浙江)、龟壳花蛇、烙铁头、草上飞、土公蛇。 英文俗名:Pointed-scaled pit vip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Cantor, 1839) 模式产地:印度阿萨姆。 生境:生活于丘陵及山区, 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 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川西牧区的剧毒蛇,吃鸟和小型兽类。卵胎生。 一般分布国内分布: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国外分布:印度(阿萨姆), 孟加拉国, 缅甸。海拔:82~2200。 药用价值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药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原矛头蝮身体有止痛的功效。 体形特征体长一般在70--90厘米,尾长16--18厘米,体重50--70克左右.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 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体长1米左右 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有夜行性。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区灌木林,竹林溪边,住宅区附近阴湿的环境中,常盘踞在柴堆内。多在晚上活动,尾有缠绕性,有时盘缠在树上或竹子上。有夜行性。 原矛头蝮身体瘦长,捕食攻击都比较灵活,以鱼,蛙,蜥蜴,鸟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为冬眠期,常利用树洞,竹洞作为越冬场所。原矛头蝮为卵生,每次产仔5--13枚,自然温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 咬伤症状局部症状可见两个深而清晰的牙痕,伤口有刺痛及麻木感,周围肿胀明显。局部压痛,活动则加剧,肿痛于2-4天为甚。伤口出血不多但常见有黄色粘液渗出,局部可见瘀斑及水、血泡。亦可有局部组织坏死灶。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多于伤后1-6小时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是蝮蛇伤早期中毒的特征之一。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颈项强直,张口困难,胸闷,全身肌肉酸痛,患肢活动移动,皮下出现紫癜,尤以妇女儿童较为多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律紊乱及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常出现酱油样颜色的尿。若治疗不及时,多死于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保护措施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