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底隆神庙饰带浮雕 |
释义 | 巴底隆神庙上的全部雕塑,是菲地亚斯所作,但就其雕刻的巨大数量来看,菲地亚斯不可能独自一人完成。雅典此时已是一个军事上强盛、政治上比较开明的强国,希腊各地艺术家趋之若鹜,都愿意到伯里克利所管辖的城市里来工作。雕塑家来此地的也不少,但威信最高的仍是菲地亚斯,故神庙在动工时期,菲地亚斯作为雕塑设计的总负责人,把一些方案和草图交给他手下的雕塑家去完成,是完全可能的。另外,从风格上看巴底隆神庙上的雕塑是相当一致的。饰带浮雕原来全长约有159.56米,高1米。被毁后残存约125.08米,但只有100米的浮雕较为完整。 基本信息【名称】巴底隆神庙饰带浮雕 【类别】雕像、石刻 【作者】公元前447-前438年 【原属】希腊 艺术赏析巴底隆神庙上的全部雕塑,据考古学家们认定是菲地亚斯所作的,但就其雕刻的巨大数量来看,菲地亚斯不可能独自一人完成。雅典此时已是一个军事上强盛、政治上比较开明的强国,希腊各地艺术家趋之若鹜,都愿意到伯里克利所管辖的城市里来工作。雕塑家来此地的也不少,但威信最高的仍是菲地亚斯,故神庙在动工时期,菲地亚斯作为雕塑设计的总负责人,把一些方案和草图交给他手下的雕塑家去完成,是完全可能的。另外,从风格上看巴底隆神庙上的雕塑是相当一致的。 这座神庙的全部雕塑分为三部分:东西两面人字墙上的雕像、饰带浮雕和回檐浮雕(回檐浮雕都在人字墙下面、柱顶之上的一个狭长的额带里,而饰带浮雕是在巴底隆里面一列柱廊的上部沿神庙四周一圈)。现将这几部分雕刻作扼要的介绍: 东、西两面人字墙上的雕像是:东面描写雅典娜诞生((参见《命运三女神》词条),其中许多雕像已残缺不全;西面人字墙雕像描写雅典娜与海神波赛冬争做雅典的保护者的故事,其中大多数雕像也已残破不堪,只有一个象征流经雅典的伊利索斯河的伊利索斯形象,还保存着一个青年男子的胴体。 饰带浮雕原来全长约有159.56米,高1米。被毁后残存约125.08米,但只有100米的浮雕较为完整。本图所见到的,即是其中一部分属于神庙东侧的一块浮雕。 这条饰带浮雕是一种浅浮雕,装在建筑物上,离地约有13至14米,又是装在内柱廊上的,光线不足,为使仰视时能看到浮雕所刻画的整个情节,上部一般比下部刻得稍高一些,浮雕凭着地面光洁的大理石反光,以迎合下面往上看的视线角度。至于浮雕的主题有各种解释,但反映每四年一度给雅典娜献新衣的节日大游行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巴底隆神庙的正门是在东面,而浮雕上游行行列的开始部分却是在西面的南角,自右朝左,转向北面,一直前进,直达东角,转入东面。两支分开的队伍朝相反方向前进,最终到达东面,这当然与事实是不符的。设计者考虑到,饰带浮雕表现节日行列如何避免首尾都集中在东面的缺陷,才作了这样的处理。因为卫城的入口在西面,观者从入口走近巴底隆,必先看到西面的浮雕,这就一定要从游行队伍的中间看起,这样最壮观的浮雕场面就会失去一半。 现在作这样的分割,不论从哪个方向看起,自西面向任何一方面转,情节都是由低潮到高潮的一种趋势。到了东面,就会看到整个队伍的最壮观的一幕。西面部分的描写,主要是游行的马队在准备出发,人物各有细节,十分生动。北面部分也是马队,南面与北面大体相似,只是少了一些乐队吹鼓手和羊群。东面的中央有祭司、女祭司和助手,在她们的两旁。坐着众神和一个雅典娜形象。众神的两侧则是地方官形象,再两侧,是一群少女形象(事实上祭司、长官、少女等都是围在众神前面的,为了使形象分明,这些人物都被以展开的方式排列着)。 这里一幅图片就是那些在地方官两侧的少女缓步前进的形象(这块残片很长,本图只能摄取其中一段)。那些表现得十分典雅的少女形象,被刻画得非常真实。尽管残片中有的头部已没有了,但从其他几位少女的姿态以及人物的垂直衣纹来看,艺术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技巧,运用一种起承转合的雕塑线条美,并按照实际透视的方法进行复杂的雕凿。线条的美,在这里构成了浅浮雕的最大魅力。 全部饰带浮雕包括五百个人,一百多匹马。这支浩荡而漫长的队伍就象一首庄严的交响乐曲,全部节奏都随着这种富有律动的线条表现,起伏跌宕地展示出来。人们仅从这一小块残片上看到了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华。这块浅浮雕现被收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内。 相关知识巴底隆神庙位于中希腊的阿提卡半岛上,境内有供航海与经商的良港雅典城。巴底隆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38年基本上完成。在庙宇外,卫城上还竖立一尊异常巨大的雅典娜铜像。它也是在这一年装置完毕的(此雕像为菲地亚斯早期的青铜杰作。她在卫城是最高的标志,远从海上就能看见雅典娜的头盔与长矛的尖头,此像今已不存)。巴底隆神庙采用围柱式结构,即东西两侧各8根立柱,南北两翼各17根立柱,柱高为10.4米,庙宇是矩形,共长70米,宽31米,符合古代黄金分割的审美规律。整座庙宇用贵重的白色大理石为材料,并以大量镀金的青铜作装饰。神庙柱式为多立克式,它显得壮实有力,然也适当采用爱奥尼亚柱式的某些长处,如柱长略高一些,上部略瘦,这种善于糅合其他建筑风格的手法,已是阿提卡建筑学派的主要特色。图片上所展示的就是巴底隆神庙的西面。 巴底隆神庙是希腊古典时期最完整的建筑形制,它作为纪念碑被耸立在卫城上,就象雅典卫城耸立在雅典城市中一样显得壮丽宏伟。建筑的各部分结构极其协调,两端的人字墙上雕塑、回檐浮雕和饰带浮雕更使神庙频添了秀美与多姿。这座神庙每四年要举行一次泛雅典娜节日,全城自由民都聚集到卫城西北角广场上,准备参加游行。这一天,雅典的少女们要以整个城市国家的名义向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女神奉献她们所织的无袖新外衣。游行行列先环绕卫城一周,然后从西面进入卫城,首先通过凯旋门,即西门的那座山门(建于公元前437-前432年),便见到高达10米的雅典娜铜像。她英姿飒爽地兀立在卫城的西北方。这座雕像是整个卫城建筑群的中心,气势分外壮观。再向前走,庄严肃穆的巴底隆神庙的西门就展现在眼前。当游行队伍沿着巴底隆神庙的柱廊环顾一周时,会受到那长长的回檐浮雕 巴底隆神庙与饰带浮雕形象的美的感染。旋即又在北面看到了另一座颇有特色的海神庙的精致雕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