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川镇 |
释义 | 巴川镇位于重庆市铜梁县城中央,北依龙山和凤山,东眺绵绵东山,南望巍巍巴岳。镇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十字大街纵横有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由北向南幽幽穿过城区的古巴川河,同由西向东穿过巴川镇的国道319公路线,以及那现存于城中央的钟楼,共同诉说着巴川镇古老而年轻的历史。 简介历史沿革县城巴川镇建于唐大历十二年,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现辖10万人口、占地10平方公里。由重庆来铜梁, 沿319国道进入白龙大道,铜梁县城之旅开始了。白龙大道宽68米,长3020米,红花、绿草、碧树如五彩缤纷的地毯铺在天地之间。巴川镇是重庆市目前唯一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城镇。城市建筑借山水生辉,与山水融为一体,注重色调映衬,高低掩映,布局相宜,各具特色又和谐大气。巴川镇有白龙、龙珠、群龙、凤山和明月五个广场,广场上绿草如诗如画,鲜花五彩缤纷,一早一晚,音乐悠扬,舞姿翩翩。游览巴川河是另一种享受,青石板铺设的人行道随河流蜿蜒,河水柔波荡漾,两岸草坪斜织、兰草、月季、扶桑、紫罗兰缀饰出花鸟、白帆、蛟龙图案,真有"人行河岸上,身在画图中"的感受。游览巴川镇,铜梁中学不可不去。铜中是中华名校,又是市级园林单位。校园曲径通幽,浓荫蔽日,风光秀丽,更重要的是铜梁中学教育质量自1978年以来,24年位居重庆前茅,1996、2001、2002年,先后三年培养出了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高考状元。 地理位置铜梁县是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烈士和蜚声中外的当代纸扎彩龙的故乡,介于北纬29度31分--30度05分,东经105度46分--106度16分之间,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西北部, 唐代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建县,以境内"小铜梁山"得名。 自然条件境内有毓青、巴岳两山叠嶂延绵,涪江、琼江及小安溪河逶迤流过,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西逐渐开阔 之势,海拨185--886米。县内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气温17.9摄氏度,1月份平均气温7.1摄氏度,8月份平均气温28摄氏度, 无霜期325天,年日照1334小时,年降雨量1064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全县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辖8个乡,25个镇,571个村,人口81万, 其中农业人口72万,乡村劳动力40万,耕地面积718440亩。在县城附进发掘的文物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铜梁文化",系至今为止重庆市人类活动的最早记载之一。建国以后,铜梁县曾先后隶属于璧山、江津、永川地区1983年4月划归重庆市管辖。 资源铜梁县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194.12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9万千瓦。矿产资源已探明有26种,全县原煤储量10.4亿吨, 天然气储量4000万立方米,其它主要有天青石、白泡石、方解石等, 其中稀有金属矿天青石,是全国最大的露天成型矿,储量在400万吨以上, 锶的平均品位达80%。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有2800多种生物资源,适龄劳动力资源也十分充足。 名字由来《铜梁县志》记载:“铜梁县城-巴川镇,唐大历十二至十四年(公元777-779年)间,开始为巴川县城。至元十七年(1280)废巴川并入铜梁县,铜梁县城就由东流溪坝迁建于此,民国29年(1940)始改名为巴川镇。”这巴川镇名称的来历,据说是因为城中小河弯弯曲曲,形似“巴”字,因此小河取名巴川河,县城则取名巴川镇。 巴川镇作为县城,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但历史上的巴川镇发展进程极其缓慢。至建国前夕,巴川镇占地1平方公里,街道主要由3个十字口延展而成。除三个十字口和正南二街为商业区外,其余多为冷街背巷。那时的巴川镇,街房多为穿木结构,参差不齐,房檐低矮;街道狭窄,最宽的只有五六米,而且高低不平,道路泥泞,污水横流,人行于路上,松动的石板泥浆四溅;稀稀落落的电灯一闪一闪,时明时灭。居民中流传一句戏言:“‘机器’石板路,电灯鬼眨眼”。 城镇发展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01%比上年增长11.11%;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0.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25%,比上年增长11.34%,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29.3亿元,增长13.51%;财政收入完成1.3241亿元,增长14.12%。加上中央和市级收入达到1.9568亿元,增长7.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52亿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比上年增长7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1.4,计划生育率达到94.78%。 200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5.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6%,增长13.22%。工业改革和发展势头良好,按照工业强县的要求,坚持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发展、管理”为主线,完成了县电力公司改制,组建了“重庆龙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外来资金3644万元,收回国有资金6776万元,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完成了县物资公司改制任务,县大龙公司、三江羽绒公司、鑫谷锶业公司、开来锶钡公司等外来企业收购或租赁多家停产企业,盘活了存量资产。同时处理了原铜郭水泥厂、县丝绢绸厂等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 2000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确立了5年实现年产20万担优质茧目标,全年育苗6960亩、栽桑5.4万亩、发种6.5万张、产茧4万担。调整粮经比例,扩大了铜梁锦橙、大五星枇杷、茶叶、茉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初步建立了安居3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岚峰黄花基地;调整粮食内部结构,种植Ⅱ优162等优质稻10万亩,优质绿豆7.5万亩。搞好养殖业发展,出栏生猪53.5万头,山羊7.8万头,肉兔105万只,小家禽455万只,水产品产量达到1.1万吨。狠抓农业科技推广和新品种引进,实施土地膜玉米高产栽培5.5万亩,农作物平衡配方施肥10万亩,引进了俄罗斯鲟鱼、新英系长白猪等32个名特优品种。天盛龙源实业有限公司、重庆群益兔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不断壮大。认真贯彻国务院“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粮食流通政策,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名干部下乡”活动不断深入,协助调整农业种植结构13万亩,协调新修维修村级公路392公里,为村民办好事实事5596件。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巴川镇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昔日的旧城区已在巴川这块土地上灭迹,经过城镇规划后重新建设起来的巴川新城,犹如一座新兴的城市,城区现占地约8平方公里,是建国初期的8倍,新建主要街道有龙都大道、龙门街、中兴路、白龙大道、迎宾路等,龙都大道南北贯穿主城区内,成为主要的商业区域地段,途经城中心的明月广场,同时也是市民最好的休闲胜地;龙门街笔直宽畅,是东面白龙大道进入城区的主干线。西面与龙都大道在明月广场处接壤,这里各种车辆穿梭不息,主要分布有广电大楼、农业局、县信用联社、电信大楼、邮政大厦、县中医院、县图书馆、地税局、热电站、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运动中心等重要部门、单位和场地;中兴路是贯穿于龙门街的南北城区交通枢纽,这里分布有巴川镇政府,审计局、国土局、烟草公司、交通局等单位部门;迎宾路坐落着二星级宾馆-铜梁大酒店(铜梁宾馆),北漫步巴川城区,装饰豪华的各种特色商店,门庭高大雄伟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门庭若市的大型超市,更兼风味小吃街,娱乐街,购物中心广场等,把整个巴川城装点得繁花似锦,繁荣昌盛。 城镇建设巴川镇雷厉风行贯彻县委全委会议精神,规划出了今后三至四年宏伟发展蓝图,制定了“三化”发展具体 措施,规划出了今后三至四年宏伟蓝图。制定了“三化”发展具体措施,层层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全镇上下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 工业化是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巴川镇坚定不移走工业化道路,提出到2007年发展骨干企业30户,超亿破千企业1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6.7亿元,年均增长25%,在全县率先基本建成工业大镇。今年,镇党委、政府自加压力,提出“两个必须”口号,着力建设三个园区:即必须新上项目,充分发挥交通、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塑造良好发展环境,激活启动民间资本,大打招商引资总体战,力争完成协议引资1亿元以上,实际到位6000万元以上,新发展投入1000万元以上企业2个以上,500万元以上企业3个以上,100万元以上企业5个以上;必须新铺摊了,在倚重渝西科技工业园区、中华龙温泉度假区的同时,切实抓住“东企西进”、“退二进三”等战略机遇,积极规划建设陶瓷、纺织、机械加工三个镇级特色工业园区,现陶瓷工业园已成功引进金顶琉璃瓦厂等企业,纺织工业园建设方面已与30余家纺织企业达成意向性引资协议,机械加工工业园也已开始规划。同时积极引导现有企业扩规上档;认真实施“百村工程”,鼓励各村建设经济小区,村居干部领办、联办、协办企业,壮大村级经济规模。 以创建全国人居环境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07年,巴川镇城区面积将达到15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20万以上,建成中国人居环境城市。巴川镇正着手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社区建设,加快社区商贸经济发展,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以适应新型城市功能的需要,为城区扩展、人口增加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以农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城郊型农业为重点,加快建设蔬菜、观光、药材、花卉四个农业园区和一个综合农业生产基地,力争到2007年发展专业大户650户,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8家,尽快建立起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型农业。 切合当前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镇里要求全体机关干部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镇里专门成立了“三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个工作组,出台了专门的文件和考核办法,力争全面完成既定任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