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袁嘉骐
释义

人物故事

在武汉市武昌繁华热闹的解放路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只有一米多宽的小胡同,小胡同里有一个闻名全国的“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所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玉雕奇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嘉骐。

袁嘉骐,1.84米的个头,身材颀长匀称,乌发,长脸型,浓眉大眼,鼻梁高且正直,面相年轻,今年45岁,却像三十出头。这也许正应了古人所说的:玉能润五脏,滋毛发,柔筋强骨,美容防腐,轻身延年。25年来,袁嘉骐雕玉如痴如迷,呕心沥血,创造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玉雕艺术品。他和玉长相厮守,耳鬓厮磨,就像李时珍生活在草木中,陈景润生活在数学里,邓亚萍生活在乒乓球里……他说:“玩玉是我生命的全部!”袁嘉骐祖籍广东韶关,1954年7月生于河北保定。袁家世代书香,袁嘉骐的父亲早年留学美国,是国内著名的医学专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袁嘉骐从小就显示出极强的求知欲和勤奋执著的秉性。他从小酷爱画画。1969年底,15岁的他和姐姐、哥哥一同下放到湖北天门。四年的艰辛生活磨练了他。1973年他因病回城,当过搬运工,服装厂打包工。1975年进省工艺美术厂,从此开始了玉雕生涯。他曾连续两次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均由于厂方舍不得放他这棵“摇钱树”而告吹。1978年,厂方选送他到北京学习,拜中国著名玉雕大师王树森、王得龄学艺。1981年,他又考入湖北省艺术学院,师从著名雕塑家刘政德学习雕塑。在玉雕大师中,他是惟一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1987年,他被选调到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任第一研究室主任至今。

从外表看,袁嘉骐温文尔雅,但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他内心却总是冲腾着强烈的创新欲望,而创新几乎就是冒险的同义词。康德说过,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身上都有一颗冒险的种子,没有它,就没有天才。谁见过因循守旧的土壤上会绽放出瑰丽的奇葩?

在诸多艺术领域里,也许玉雕最冒风险。

首先是识玉。凡玉都有皮璞,许多美玉在未去皮之前,简直就像一块极普通的石头。所以,俗话说“神仙难断寸玉”。远的说,春秋时期楚人卞和,三次向楚王献璞玉,前两次都被玉工看成石头,而被以欺君之罪砍掉两条腿。近的说,省里有一位老行家,花3万元买来一块石料,结果竟是废石,巨款化作无尽的叹息。因此,识玉常常使人提心吊胆,深怕一失足成千古恨。而袁嘉骐识玉却有绝招。只要见到美玉,不管外表多么粗糙顽劣,多么普通,他的心就会发跳,他和玉之间仿佛有一种心灵感应。所以,业内同行说他是识玉的天才。

识出了美玉之后,紧接着是设计,即根据玉的大小、形状、色调设计图形。它要求设计者融入玉中,细细揣摩,推陈出新,不能落入前人窠臼。这是最费心血的过程。袁嘉骐说:“相玉可使我神游。”他可以坐在玉前,如呆如痴,通宵达旦。

然后是琢玉。这是体力和智力的结合,更有意志和运气的巧合。俗话说,铁匠怕长,木匠怕短。和木匠一样,琢玉就是琢去多余的部分。如若琢过了,琢多了,琢裂了,那就再也无法补救。曾经有多少玉器最后毁在一节链环、一个手指上,功败垂成,多年心血化为乌有。所以袁嘉骐说:“琢玉融入了我的生命和热血。”这是一种以柔克刚、以血攻玉的战争,若没有百倍的信心,千倍的耐心,万倍的细心,就不要踏进这个“地狱之门”。二十多年来,袁嘉骐右手紧握钻机,用力将钻头一微米一微米地推进,致使右手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反弓成九十度。也正是这种顽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一位大成功者。

1977年,他学习玉雕才一年多,他的绿松石雕《骄杨颂》,就荣获全国玉器评比一等奖。1979年他的绿松石雕《极乐图》赴香港展出轰动一时,拍卖底价达180万元,他被称为“当代杰出玉雕大师”。1986年,他的绿松石雕《高山流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1994年,他和妻子皇甫映共同完成的绿松石雕《五当朝圣图》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奖“真绝杯”,并被当成国宝收藏。

而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当属白玉石雕《佛光普照》。

这件作品按佛经所言:释迦牟尼背面形成一团火焰,火焰中端坐着过去和现在的七尊佛祖而设计。袁嘉骐万万没有想到,佛经所言之情景,在琢玉过程中奇妙地显应了:佛祖造像身后真正出现了正圆的红色光环,恰似一轮佛光与火焰交相辉映。 1998年6月10日,临近完工的《佛光普照》在湖北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引起轰动。人们说,袁嘉骐这次不仅获得了大成功,简直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件神品!中国珠宝界权威杂志《中国珠宝》赞叹:“实为石破天惊旷古绝伦的世纪之宝,从古至今琢玉史中都不曾有过,真可与古代和氏璧的传说相媲美。这一神奇的‘佛光普照’作为世界之谜还有待剖析与断论。”

武昌宝通寺住持悟源长老闻讯,特来袁嘉骐家观看。这位见多识广、国际闻名的新加坡籍住持一看,竟呆住了,十分虔诚地对着《佛光普照》参拜起来。随后,他又向袁嘉骐施礼,道:“袁大师,你跟佛有缘呐!你为人间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个玉是天上的玉,你把佛祖请到了人间!”

面对这一成功,袁嘉骐感慨不已。他眼里闪动着泪光,以一种历尽劫难复又重生的心情说:“我做玉这多年,这一次是我冒的最大风险,承担的最大压力,它也把我多年的艺术追求都包容进去了。”

1996年5月,袁嘉骐到昆明参加全国宝玉石学会会议。会上,新疆珠宝商A老板慕名找到袁嘉骐,拿出一摞玉石照片,请他挑选。袁嘉骐一一细看,挑中了一个大料。7月,袁嘉骐如约飞到新疆实地看料。这是一块60公斤的纯白玉料,散发出温润美洁的潜质,令人心动。袁嘉骐当场拿出设计方案。

哪知A老板心中另有小算盘。原来,两天前,一位台湾商人也看中了这块料,要出高价买。A老板权衡再三,决定把玉料卖给台商。他很尴尬地向袁嘉骐说明了实情。

袁嘉骐听了好失望。美玉,好像一段美好姻缘,可遇不可求啊!

“不过,”A老板说,“袁先生,我也不会叫你吃亏。我替你想好了,我有个朋友那里还有两块好玉料,我带你去看看。好不好?”

袁嘉骐将信将疑,跟着A老板来到另一家玉器商行,在后院看到了这两块料。一块是60公斤的白料,一块是80公斤的枣红料。一看,袁嘉骐不禁心跳加快。尤其这块八十公斤枣红料,外观像一块火烧石,偶露些许玉脉,这是那种容易使人产生幻想、但又不敢冒险买进的料。可就是这块料,使袁嘉骐感到一种神秘的诱惑力,比那块卖给台商的料更让他心动。他压抑着狂喜,搬动一下试试分量,抚摸一阵,找找感觉。他仿佛抚到了一个有灵性的活物。男女恋爱有一见钟情之说,那是生物微电流相谐共振的美妙感应;而袁嘉骐和美玉之间,竟也会一见钟情,这是人与自然之精华相碰撞产生的共鸣,这是非同凡俗的特异禀赋。他站在玉前,如醉如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人。足有一个小时,只剩他一个人在空旷的院里,蹲着,围着两块料转,直到有人喊“袁先生吃饭了!”他才从神游中回到现实世界。

“这两块料我看中了!”袁嘉骐在饭桌上淡淡地,却十分肯定地说。

玉料运回所里,袁嘉骐整日对着这块枣红皮戈壁子玉冥思苦想。突然,一道灵光划过袁嘉骐的脑海:对!为佛祖造像!何不借这块和田宝玉为大德大智的佛祖造像?这是袁嘉骐琢玉二十多年来,第一次产生为佛祖造像的冲动。

1997年大年初三,袁嘉骐连春节都顾不上过完,他让妻子带女儿出去玩,自己一人关门在家,开始为佛祖造像。

在设计之初,袁嘉骐为其起名《洞天福地》。一周两周过去了,一切顺利,三周四周过去了,进展神速。袁嘉骐憧憬着,这也许和他以往的玉雕一样,会按照他的设计、他的意愿一步步变为现实。

他开始琢最关键的部位??佛祖的脸。脸的两侧深挖下去,很好,玉质洁白,无绺无杂质。琢脸,不好,出现了麻烦:脸部多处有黑斑。没关系,这是常遇到的情况,继续往下磨。一天两天,脸上仍有黑斑,袁嘉骐紧皱眉头,坚持往里推。三天四天,五天六天,脸上还是磨不去黑斑。这时,佛祖的脸几乎要到了玉料的尽头。一时间,袁嘉骐心头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这股黑斑沿着脸的部位穿透整块玉,这件作品就彻底完了。同事们都劝袁嘉骐改变设计,把坐佛改为卧佛。

袁嘉骐反复看反复琢磨,凭着经验,凭着直觉,他否定了那个不祥预感,依旧往里推。

袁嘉骐的妻子皇甫映也是玉雕界的行家里手,是丈夫的知音和得力助手,在袁嘉骐以往的许多作品中,都凝聚着她的智慧和心血。她从不轻易干扰丈夫,而这一次她终于忍不住了,劝丈夫改弦更张。

袁嘉骐依然我行我素。

妻子见劝说无效,急了,说:“你怎么这样固执,全不把大家的劝告放在心上!”听妻子唠叨多了,袁嘉骐也烦了,说:“是你们做还是我做?”在那段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袁嘉骐手握钻机,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冬天的武汉是一座冰窖,干完一天放下钻机,袁嘉骐的手麻木得几乎失去知觉,指关节僵硬得不能自动弯曲,这是寒冷和用力两方面造成的。有时,皇甫映就过来给他揉手,边哈气边揉。吃饭时,袁嘉骐手都握不住筷子,只好用勺子。

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艰辛的劳作使他显得憔悴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佛祖脸上仍有“石钉”(意即杂质)。到了第八天头上,袁嘉骐心情沉重地对妻子说,如果今天还推不干净,那就只好改变设计了。妻子坐在他身边,小声祈祷:佛祖保佑嘉骐吧!

咝咝声虽然刺耳,可袁嘉骐似乎什么也听不见。他在坚硬的玉石上塑造佛祖,他在肃穆宁静的天国里寻找佛祖。前方依旧是迷雾缭绕、云海茫茫。他好疲惫,可他仍然不停歇。

中午时分,磨玉的咝咝声和厨房的炒菜声一同响起。这时,久阴的天空云开日出,一缕阳光射进工作室。

“皇甫,你快来看!”袁嘉骐兴奋地叫道。

皇甫映过来一看,这时的佛祖脸部,瑕疵全无,光泽鲜润,质地是整块玉料中最好之处。她禁不住叫道:“哎呀!这真是绝处逢生,佛祖保佑你呀!”

最后说向后推红光。

下午,袁嘉骐继续干。当他琢到佛祖头像背景时,奇迹出现了:白玉变成了桔黄色,佛像后面一圈都出现了桔黄色。这自然的俏色,岂不象征着佛祖背后大放光明吗?岂不正应了佛经所言,释迦牟尼背面形成一团火焰吗?

袁嘉骐大喜过望。将佛祖的脸推到最后终于没有了杂质,是他的设计和期望,而佛祖后面出现一圈桔黄色,则是他事先万万没有想到的。如果说,今天上午,这件玉雕作品绝处逢生,可以成为珍品的话,那么,今天下午它又大大升华,可以成为神品了。就像探宝者原想找黄金,结果不仅找到了黄金,还发现了更大更神奇的钻石。

袁嘉骐忘情地呼叫:“快来看!大家快来看呐!”皇甫映和同事们都来看,所领导和专家们也来看。大家兴奋不已,啧啧称奇。

“太美了!”

“真有佛祖保佑哇!”

“这是‘洞天福地’里佛光普照啊!”

“对呀,对呀!这真是佛光普照!”

“改名字吧。把‘洞天福地’改成‘佛光普照’吧!”

“好,听大家的,就改成‘佛光普照’!” 袁嘉骐说。

在众人喜悦之余,一位老行家前后细细查看了一番,不无担忧地对袁嘉骐说:“嘉骐呀,这件作品真可以说是奇迹,千载难逢啊!你要见好就收,可别再往里琢了。”

袁嘉骐笑道:“那当然,那当然。”他清楚,如果再往后推,难料后面的玉是什么颜色。更可怕的是,稍有差池,极有可能使玉穿透破裂,那可是真正的前功尽弃了。他要信守玉器行业见好就收的信条。

“大家都听到了吧?”

“听到了,都听到了!”

大家都听到了。谁还会再琢呢?那无异于琢袁嘉骐的心。

可是,有一个人偏偏没听到,他就是袁嘉骐的得意徒弟田培,一个聋哑人。意外就发生在他身上。根据袁嘉骐的设计,整件作品是这样的:释迦牟尼居中趺坐,后面佛光普照,火焰升腾。一面如意镜,端坐着七尊小佛像。周围则是一组组民间故事,十二仙童穿梭其间。空中有五彩祥云,仙鹤翱翔;足下有崇山峻岭,松柏浪涛。真是天上人间,气象万千。这是一个浩大繁缛的工程。为了加快工期,袁嘉骐安排他的徒弟们轮番雕琢。细心稳重的副主任焦明辉、精明干练的楚卫东、踏实手巧的田培,还有田培的妻子林青,都加入了雕琢的行列。

一个月过去了,一切正常,进展很快。

一天, 袁嘉骐外出办事回来,感到研究所里出奇的静,而以往总是磨玉声此起彼伏。他情知有异,推门进去,果见大家正围着《佛光普照》发呆。他一细看,佛像后面那一圈旭日般的桔黄色,变成了黄、红、黑的不对称色,原先的佛光面目全非。袁嘉骐突然感到一阵揪心的疼痛,全身发悸,不禁双手捂住了胸口。听焦明辉说,田培在做时,好意想把佛光琢磨得更平顺光滑一些,谁知一磨竟出现了红丝和黑疵。他觉得不妙,又想磨去,可是越磨越多。他很害怕,感到铸成了大错,侥幸心理驱使他将右边半圈又往后磨了几毫米,几欲穿透,方才罢手。

田培站在一旁,面色惨白,低头不敢看袁嘉骐。

袁嘉骐感到气火攻心,一时口中喃喃,不知说什么好。

田培连忙用哑语表示:我错了。眼泪便流了出来。

这难道是天意?天意让佛祖身后出现佛光奇观?天意又要把佛光奇观磨去?

“都怪我!都怪我!今天我不该出去啊!”袁嘉骐一个劲儿地自责道。痛心之余,袁嘉骐做了最坏的打算:尽全力挽救。实在不行,只好来个大穿透 。这样,佛组背后的火光便没有了,一切都将黯然失色。

袁嘉骐彻夜难眠,脑海里闪动着佛光,忽明忽暗,若有若无,一会儿桔黄,一会儿血红。他的心在滴血。辗转反侧了一夜,直到东方欲晓,他才恍惚入梦。在梦中,他看见佛祖慈祥地朝他微笑,对他说:不要难过,不要灰心,还有希望。他清楚地看到,佛祖身后的光环不再是桔红色,而是血红色的。他悚然惊醒,血红色在他眼前挥之不去。他心跳猛然加快。血红色?对,血红色!也许再往后磨,会全部出现血红色。

他翻身起床,来到工作室,打开工作灯一看,糟糕!又出了麻烦:原来,田培为了“弥补错误”,下班后一个人留下来,悄悄用胶合物将佛祖头的后面外皮粘起来,使之加厚。这在玉雕界属弄虚作假,袁嘉骐是决不允许的。好在粘的时间不长,袁嘉骐只好耐着性子一点一点将胶合物琢去。然后用灯光在佛祖前后反复观照,他看到那一圈光环部分确有红色。对!还可以冒险磨去一层。

于是,田培的错误迫使袁嘉骐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在只有几毫米薄的玉面上琢磨,真是如履薄冰。最后,当他磨去了两个毫米的层面,红色的美玉终于均匀地呈现在面前。红色的光环映衬着佛祖白色的面容,整个作品越发显得绚丽夺目,光彩照人。这时,光环的玉面只有三毫米薄了。

大家都高兴地聚拢来,说着笑着,袁嘉骐拍着田培的肩比划着说:还要感谢你的错误呀!没有你那一磨,这红色佛光也许永远不为世人所见。田培如释重负,终于露出了笑脸。

东方红,太阳升,《佛光普照》就这样在风险中一步一坎坷地艰难诞生了。

袁嘉骐将热血融入玉中,白玉终于绽放出血红花。与此同时,他的成就也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荣获了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雕塑研究会副会长。 1997年12月,袁嘉骐随国家地矿部副部长率队的宝玉石学会代表团到台湾访问。台湾的权威杂志《珠宝》以16页的超常篇幅登出了他的25件绿松石雕珍品,盛赞袁嘉骐,标题是:中国当代雕刻大师??袁嘉骐传奇,惊呼他的作品轰动了整个玉雕界,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袁旋风”。文章开篇道:“在中国玉雕界乃至工艺美术界,袁嘉骐这个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人们不约而同地称他是绝对的天才。他的友人戏言,像他这样爱玉惜玉的人世上少见,疑非凡胎。”

1997年9月,袁嘉骐荣获了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和全国工艺美术各行各业的最高精英来到中南海紫光阁,受到了总理、副总理的亲切接见。然后又来到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国务院的领导为他们颁发证书。在这108位大师中,袁嘉骐最年轻。而在玉雕界,全国只有9个大师。这似乎是只有满头华发和满脸皱纹才能得到的荣耀,他还像个小伙子,竟得到了。他手捧鲜花,面对频频闪烁的闪光灯和镜头,难得一笑的他笑着举起了证书。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将他的形象传遍了全世界。

这时,深圳一家珠宝公司来武汉“挖”他。看到他仍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住着50年代建的陈旧住房,二室一厅,只有30平方米,四壁斑驳粗糙。一间12平方米的工作室,条件简陋,没有空调,还割出三分之一当厨房。他的月收入还不足千元。这位老板皱起了眉头,用怜悯的口吻说:袁大师的条件太差了嘛!袁嘉骐说:我们单位是个“清水衙门”,就这还是我们所里尽了最大努力照顾我的呢!那老板笑逐颜开了,说:到我们那儿吧!他许以宽敞高档的单元房,高额月薪,一间舒适宽大、设备先进的“大师工作室”。新加坡一个珠宝富商,对袁嘉骐更是求贤若渴,答应给他别墅、小汽车和丰厚的年薪以及高比例的利润分成,请他一家出国定居。

然而,袁嘉骐对于各方诚聘都婉言谢绝了。“我觉得,”袁嘉骐后来说,“他们那儿商业气味太重,偏重于工艺,而忽视了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的追求。我不愿被金钱牵着鼻子跑,而放弃事业的追求。再说,是湖北培育了我,人要讲回报。”

是不是太傻了?

的确,“天才”常爱冒傻气。这是由于他的胸怀和眼界比一般人更加宽广更加高远之故。在他心里,有一种东西比名和利更高、更重要、更有诱惑力,那就是他所钟爱、所孜孜以求的事业?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他说,他将义无反顾地沿着这条艰辛的路走下去。

人物年表

年 表  出生及荣誉

1954 年 1954年7月生于广东省韶兴

1993 年 1993年他受国务院表彰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 年 1995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6 年 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00年 2000年9月湖北袁嘉骐玉雕艺术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部分作品欣赏

《把剑横青云》

材质:和田玉籽料

规格:8.7×4.9×4cm

《天堂之花》

材质:和田玉籽料

规格:32.5×25.3×8

重量:7950g

获奖: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

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玉体神抱》

材质:白玉籽料

《白云人家》

材质:青花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