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袁恒哲 |
释义 | 袁恒哲,钢铁专家,铝冶金工程建设专家。在太原钢铁公司创造性地研究制定和实施了十几项重大科研方案和重大技术攻关措施,使产量和效益大幅度增加。组织指挥两万余名建设者,建成年产20万吨氧化铝的山西铝厂一期工程,并一次试车成功投产,为中国钢铁和铝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文名:袁恒哲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省辽中县 出生日期:1928年7月3日 职业:钢铁专家 生平简介(早期经历 基层锻炼 参与制订“六五”计划 指挥山西铝厂一期工程 退居二线后) 个人简历1928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一个农民家庭 1945~1949年 在沈阳第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学习。 1949~1952年 在东北工业部任技术员、秘书。 1953~1957年 在中央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设计司任副科长、科长、处负责人、工程师。 1958~1965年 任太原钢铁公司初轧厂值班主任、车间主任、设备助理、厂长。 1965~1968年 任太原钢铁公司机动处处长。 1969~1982年 任太原钢铁公司生产组副组长、副总工程师、生产副经理、第一副经理兼生产指挥部总指挥、高级工程师。 1983~1985年 任山西铝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 1986~1987年 任山西铝基地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兼山西铝厂厂长、华北工程承包公司经理。 1988~1991年 任山西铝业联合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1992~1994年 任山西省老区开发建设公司常务董事长。 1994年 离休。 1996~1997年 任山西省有色金属公司顾问。 生平简介早期经历袁恒哲,1928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颖好学,1945年在辽宁通化第二国民高等学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沈阳第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机械系。1949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东北工业部设计处工作。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他调到中央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设计司工作,组织标准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由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升任为副科长、科长、处负责人,1956年破格晋升为工程师。 基层锻炼1958年1月,袁恒哲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来到刚刚开始扩建的太原钢铁公司(简称太钢)初轧厂工作,历任值班主任、车间主任、设备助理、厂长。在任厂长期间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组织指挥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大搞技术革新,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质量和效益,使初轧厂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并多次荣获山西省先进单位称号。1965年5月,袁恒哲任太钢机动处处长。1968年11月,任太钢生产组副组长、副总工程师。组织实施了初轧厂改造、五轧厂增产不锈钢板和舰艇板、军用轴承钢配套及“两板一片”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与制订“六五”计划1975年4月,袁恒哲被提升为太钢生产副经理、第一副经理兼生产指挥部总指挥,在计划、生产组织、产品销售、技术质量、设备、财务和物资、劳资人事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使公司各生产业务部门,形成了一个既有综合管理,又有专业归口的纵横交错的矩阵管理结构,有机协调运转,综合发展。1981年9月,他参与主持制定了太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简称“六五”,以下类同),为其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指挥山西铝厂一期工程1983年5月,袁恒哲担任山西铝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在他的组织指挥下,同年7月1日,山西铝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经过4年艰苦建设,1987年7月1日胜利建成,并实现了一次试车成功。1986年10月,又组织指挥山西铝厂二期工程顺利开工建设,为山西铝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退居二线后1988年7月,袁恒哲退居二线后,山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他为山西铝业联合开发总公司董事长,为长治电解铝厂和晋西北铝基地的前期准备做了大量的科技论证等工作。 1992年,他担任山西省老区开发建设公司常务董事长,山西省有色金属公司顾问等职,为改变山西老区贫困落后面貌做出了新的贡献。 技术成就1983年5月,袁恒哲担任山西铝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在他的组织指挥下,同年7月1日,山西铝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经过4年艰苦建设,1987年7月1日胜利建成,并实现了一次试车成功。1986年10月,又组织指挥山西铝厂二期工程顺利开工建设,为山西铝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7月,袁恒哲退居二线后,山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他为山西铝业联合开发总公司董事长,为长治电解铝厂和晋西北铝基地的前期准备做了大量的科技论证等工作。 1992年,他担任山西省老区开发建设公司常务董事长,山西省有色金属公司顾问等职,为改变山西老区贫困落后面貌做出了新的贡献。 袁恒哲曾兼任山西铝厂厂长、华北工程承包公司经理,他是山西省金属学会第二、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积极组织研究推广冶金新工艺太钢是我国以生产特殊钢为主的大型现代化联合企业。其前身是西北炼钢厂,成立于1934年1月,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期间,破坏严重。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该厂时,大部分设备破烂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太钢的发展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有155项改扩建工程陆续投产运行,太钢已由一个小型普通钢厂发展成为一座中型特殊钢联合企业。1968年11月,袁恒哲从太钢的基层单位提升到公司任副总工程师兼生产组副组长。他顶着逆境,以一位冶金战士不畏艰难险阻,决心为改变我国钢铁生产面貌的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积极研究推广冶金新工艺,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1974年,在冶金部不锈钢专业会上钢铁研究院(简称钢研院)的技术人员提出了采用国外先进炉外精炼技术——氩氧精炼不锈钢的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这一建议无法实施。为了尽快提高太钢的特殊钢生产水平,尤其是不锈钢质量,他和钢研院、厂有关专家共同研究,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太钢已有的万立方米制氧机的优势,确定了试制方案,组织建设了6吨AOD炉半工业设备,经过反复试验和反复修改,终于在1978年研制成功,同年9月,由冶金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一致认为:氩氧精炼技术是对我国冶炼不锈钢技术的一大突破,与电炉生产相比具有产量高、质量好、铬的回收率高和成本、投资、劳动强度低的优点,填补了我国冶金工业的一项空白。1980年袁恒哲组织投产,仅此项技术的推广,当时两年内为太钢盈利60多万元。 20世纪70年代后期,荫罩钢带是制造彩色显像管而使用的重要金属材料,其质量尺寸精度及机械性能要求非常严格,过去全靠进口。国家计委,冶金部决定在太钢组织生产,并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袁恒哲接到任务后,首先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技术方案,然后经国家批准,以他为团长,由10名专家组成考察团,1980 年11月,赴联邦德国、瑞典、芬兰3个国家的30多个工厂实地考查,了解1150毫米罗恩式二十辊冷轧机的精密度及生产彩电荫罩钢带工艺生产线的技术设备情况和达到的实际质量水平。为提高板面质量,与德国松德威克公司签定了改造1150罗恩式二十辊轧机合同,将机械压下改为液压压下,机械压下增加轧机轴向调正和板型测示仪,同时还引进了一条剪切检查线。在此基础上,他亲自组织攻关,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制定生产荫罩钢带科研方案,在他离开太钢后,经实施试生产,质量合格,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彩电事业的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 主持研制开发新设备20世纪70年代初,国防建设、民用建筑等各行各业急需特殊钢材,而国内却不能生产,需大量进口。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国家重点扶植太钢大力开展特殊钢的研制工作,袁恒哲立即组织攻关队伍,为试制新产品全力以赴。炉卷轧机是专门为第六、第七轧钢厂生产不锈钢、硅钢、深冲板而用的卷板坯料的设备,投产以来,一直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影响后步工序的生产。1972年冶金部组织攻关,从工艺装备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始终因原设计单调慢,不能自动控制,影响卷板的精度。一度有不少人怀疑其技术性能,认为它很难生产出高精度的卷板。1974年,袁恒哲对该轧机的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翻阅大量的技术资料,走访了钢研院和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简称自化所)的技术人员,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有关厂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提出了炉卷轧机上装置液压微调自动控制科研方案。他和专家、工人一起在钢研院与自化所的帮助下,经过7年的反复试验和修改,直到1980年正式投入运行。7个月后,轧钢11万吨,产品全部合格。使钢卷纵向板差由过去0.6毫米降低到0.3毫米,最好可达到0.1毫米,综合合格率提高1.86%。首次在我国大型热板带轧机上实现了液压压下厚度的自动控制,为我国旧热轧机的改造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袁恒哲积极主张开发新产品。1970年,就着手筹备在太钢开发轴承钢生产。起初,采用国内普遍使用的车底式炉进行轴承钢退火,但由于技术落后,装备简陋,脱碳得不到保证,生产出的轴承钢内部组织均匀度远远落后于国外同类产品,在市场上难以打开销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袁恒哲亲自请教冶金部轴承钢专家,组织技术人员到钢研院一起研究改进方案。1974年,在冶金部轴承钢专业会上提出了研制辊底式可控气氛退火炉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支持和肯定。会后,他亲自主持确定了设计制造方案。制作安装时,他亲临现场给予指导,严把质量关。1987年7月投入试生产后,他又亲自到洛阳轴承厂访问用户,终于取得成功。试生产1年多后,运行可靠,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0 年10月通过冶金部鉴定认为:炉型合理,结构严密,调节灵活,运转平稳,保证了轴承钢脱炭轻微,球化组织相当于当时日本产品,该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袁恒哲建议采用离心浇注轧辊和耐热混凝土在大高炉炉缸上应用,属国内首创,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指挥建设山西铝厂一期工程山西铝厂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基地(简称基地),是我国继山东、贵州、郑州铝厂建成之后又开发建设的第四座现代化铝联合企业,是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工程设计能力为年产120万吨氧化铝,其中一期年产氧化铝20万吨,筹建于1972年。 1983年5月,袁恒哲根据组织安排辞别省城来到了黄河畔一片荒凉的河津“放马滩”。这里杂草丛生,风沙弥漫,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他任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后,迅速制定战略部署,调兵遣将,两个月后,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结束了这个项目10年徘徊的局面。在4年建设中,他废寝忘食,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技术专长,大胆决策,科学管理,展示了一位企业家的胆略和气魄。 坚持不断深化改革,首次在国家重点工程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招标投标承包制。一期工程开工后,从全国各地汇集来的9路施工大军,两万多名建设者,手中端着两个“大锅饭”,基建敞开花钱,实报实销;管理混乱,施工进度缓慢。1984年,袁恒哲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率先在基地推行概算投资包干。政策对头,很快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干局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投资比原来节省14%,建设速度、工程质量都大幅度提高。1984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基地召开重点工程现场会,省长亲自授予他“先进指挥部”奖杯。同年,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简称有色总公司)也召开了改革现场会,其经验在全国重点工程推广。 1985年,袁恒哲冲破重重阻力,进一步推行了工程和设备制造招标投标承包制,改变了过去单纯用行政手段分配建设任务的做法,把竞争机制首次引入基地建设,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和设备制造厂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仅1986年实行二期工程设备订货招标制,就节省投资870多万元。 坚持实行科学管理,运用网络计划和系统工程组织大规模建设。一期工程占地面积大,项目多,技术复杂,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袁恒哲运用系统工程原理组织会战。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山西铝基地建设总体规划》、《一期工程建设大纲》和《网络计划图》。围绕总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的建设特点,分阶段制定计划和组织会战。4年中分别组织了前期准备、土建高峰、安装高峰、负荷试车4场大会战。每次会战,抓重点,带全面。根据一期特点,确定氧化铝的烧成大窑、热电站、龙门山千米斜井为三大关键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以重点带动其配套项目的建设,从而保证了大规模工程整体进度的顺利进行。 坚持实行生产准备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一期建设与二期准备并进的战略方针。1985年,袁恒哲兼任山西铝厂厂长,在重点抓一期基建的同时,对生产准备工作也做到周密安排和部署,从机构、人员培训、物质准备、制度建立、试车方案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都有条不紊地按网络计划同步进行,从而保证了生产一次试车成功,并连续稳定地正常运行。从1983年9月起,袁恒哲就开始进行二期建设准备,亲自组织制定了“山西铝厂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审查方案”、“二期工程建设大纲”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等。在生产工艺技术上,首次在国内推行了烧结法与拜尔法相联结的混联法,为我国低品位铝矿石生产氧化铝找到了一条新路。1986年11月,当一期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时,他指挥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使一、二期工程做到了紧密衔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下半年,当一期工程大规模展开和投资包干的推广后,建设工地产生了工作量与施工力量;工期要求与设备、材料供应;经济效益与文明施工等互不适应的新矛盾。设计、施工、生产和设备制造厂家几乎形成“四足鼎立”的局面,互相推诿扯皮,部分项目不同程度地开始拖期。一方面,施工单位由于战线长,任务重,技术力量不足;另一方面,生产已集结7000余人,经过技术培训和调入的技术骨干无用武之地。为解决这一矛盾,袁恒哲深入调查,组织甲乙丙丁四方开会,算了一笔账,一期工程总投资按8亿多元算,早投产一天,每天可节省利息等开支28万余元,拖期1天,相当于浪费28万元,数字惊人!这对创业者来说心痛呀! 袁恒哲以总指挥的权威果断决策,在基地范围内广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四方共建活动。他积极推行甲方组织力量义务参加乙方劳动,甲方抽出技术骨干,补充乙方技术力量不足,甲方分担乙方承包的工程或收尾的自营工程,甲方成立收尾工程抢修队,加入乙方共同抢建遗留项目,经济账分开算。设计、设备制造厂家派出专业队伍到现场施工指导,发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设计提出: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3天之内有回音。设备制造厂家发现问题马上与生产厂家联系解决。四方共建活动的开展,把分力变成了合力,合理调配人、财、物,充分发挥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变“坐等交工验收”的惯例为“积极参战”。设计单位通过一线服务,积累了实际经验,发现了设计方面的不足,及时改进,提高了设计水平。乙方增加了技术力量和劳动力,加快了施工进度。甲方的工人通过参加乙方施工,提前熟悉了设备性能和操作规程,四方共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得了一举数得之效。四方共建经验,受到了国家计委、建设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和有色总公司的一致好评,并在全国各重点工程广泛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引进消化氧化铝生产世界先进技术在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袁恒哲坚持既引进先进技术,又适合本国国情,不断提高我国铝工业的装备水平的原则。氧化铝焙烧,我国已建成的三家氧化铝厂均采用的是传统的烧成大窑,占地面积大,设备笨重庞大、能耗高、产量低、成本高。为改变这一落后状况,袁恒哲在一期工程上引进了德国KHD公司的美铝流态化闪速焙烧炉技术。建成投产后,产量提高了5倍,而能耗比原来下降33%,现代化程度高,占地少、用人少,填补了氧化铝工业的一项空白。目前,该项技术已分别在郑州、平果、山东、贵州等铝厂堆广使用。 1984年10月,袁恒哲赴联邦德国有色矿山、冶炼等20多个企业进行考察,亲自参与在利泊氧化铝厂用中国运去的万吨铝矿石在管道化溶出进行试验的工作,他发现原料泵阀磨损严重,管道严重结疤,因此,对原拟引进其管道化熔出技术提出疑虑。1985 年5月,二期工程决定引进氧化铝溶出技术及装置,为弄清国外技术及装置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符合国情的实际,袁恒哲又亲自带队,一行9人分赴法国、希腊进行技术考查。通过调查比较,认为法国彼斯涅公司的管道预热熔出技术比较适合处理一水硬铝石铝矿,且具有80年代世界的先进水平。回国后,经与国家有关部门多次研究,确定引进法国拜尔法部分高压溶出技术和装置。建成投产后,该技术实现了低浓度碱液溶出和低苛性比溶出液,使拜尔法部分蒸汽由原来每吨氧化铝消耗7吨降低到2吨,产量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已在国内其他厂家消化吸收并采用,提高了我国氧化铝冶炼技术。 人物评价袁恒哲亲自主持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丹麦等国引进了18项改变氧化铝生产落后状况的世界先进技术。并且在消化、移植上与国内专家合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中国氧化铝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袁恒哲为了追求事业,一生中放弃了许多优越的条件和待遇,从京城到省城,又从省城到乡村,在三晋大地的钢铁和铝工业战线上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年华。为表彰他的模范事迹,党和人民给了他崇高的荣誉,198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分别给他记一等功;1989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年事已高,但始终保持一位科技工作者的风范,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经常为太钢和山西铝厂的科技发展献计献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主要论著1 袁恒哲.“包”字推进了铝基地建设.山西日报,1985,第12931号 2 袁恒哲.山西铝厂烧成车间招标的做法和体会.有色金属基建管理,1987 (1):54~57 3 袁恒哲.太钢六十周年回忆录·坚持特钢生产发展方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