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豫让
释义

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智瑶(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中文名:豫让

国籍:晋国

民族:汉

职业:家臣、武士、刺客

生活时代:春秋

姓:姬

氏:毕

人物简介

豫让(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晋卿智瑶的家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

豫让最初曾在范氏和中行氏处当过臣下,但均未受到重用。直到他投靠智瑶门下,才受到尊重,而且主臣关系很密切。晋哀公四年(前453),智伯被韩、赵、魏三家攻灭,赵襄子把智瑶的头盖骨涂漆后做成了酒杯。豫让万分悲愤,立誓要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他先是改换姓名,混入罪犯之中,怀揣匕首到赵襄子宫中做杂活,因行迹暴露而被逮捕。审问时他直言:“欲为智伯报仇!”赵襄子觉得他忠勇可嘉,将他释放。豫让获释后仍不甘心,他将漆涂在身上,使皮肤肿烂,剃掉胡子眉毛,同时吞吃炭块,使嗓子变哑,使人认不出他的本来面目。豫让摸准了赵襄子的出行路线和时间,埋伏在一座桥下,赵襄子过桥坐骑受惊,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又是豫让。赵襄子虽为他忠心报主的行为所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将他放掉。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任务,请求赵襄子脱下外衣让其象征性地刺杀几下,然后,仰天大呼:“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自刎而死。

今县城北10里下纪落有豫让桥,传为豫让行刺赵襄子处。

人物生平

知遇之恩

豫让最初是给范氏,然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转的时候,智伯向赵襄子进攻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智伯灭掉了,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就是智伯在晋国里的领地)。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赵襄子就是赵无恤,公元前475年,执晋国国政二十年的赵简子按照自然规律死掉了,其子赵无恤嗣立。

立志复仇

豫让逃到山里,思念智伯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

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藏着利刀,被赵襄子逮捕。被审问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漆身吞炭

过了不久,豫让为便于行事,顺利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他认为那样做有悖君臣大义。

赤桥伏击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即豫让桥,据传有两处,其一在河北邢台市区内;其二在晋祠北一里处.因邻赤桥村,村以桥得名,豫让桥又被称为赤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为知己

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舍命为智伯复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

此后四十多年,轵邑有聂政的事迹。

史籍记载

《史记·刺客列传》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翻译:豫让是春秋晋国人,春秋末晋知氏家臣。曾漆身吞炭,谋刺赵襄子。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吕氏春秋·不侵》

豫让之友谓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于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于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于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又况于中人乎?

翻译:豫让之友对豫让说:“您的做法何其糊涂?您曾经追随范氏、中行氏,诸侯把他们都灭掉了,而您不为其报仇;轮到智氏,您却一定要为他报仇,什么缘故呢?”豫让说:“我将告诉您这个缘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给我衣,我饥而不我食物,经常给我与上千人一样的待遇,是把我当作普通大众了。当普通大众那样对待我的人,我也当普通大众那样为他做事。到了智氏这里就不一样了,出门让我坐车,进门给我足够的供养,大庭广众,必然对我施以礼节,这是以国士来待我呀。以国士待我者,我也以国士的水准为他办事。”豫让是国士,尚且把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放在心上,又何况中等人呢?

《吕氏春秋·王道》

赵襄子游于囿(yòu)中,至于梁,马却不肯进,青荓(Píng)为参乘(cānchéng,骖乘),襄子曰:“进视梁下,类有人。”青荓进视梁下。豫让却寝,佯为死人,叱青荓曰:“去!长者吾且有事。”青荓曰:“少而与子友,子且为大理,而我言之,是失相与友之道。子将贼吾君,而我不言之,是失为人臣之道。如我者惟死为可。”乃退而自杀。青荓非乐死也,重失人臣之节,恶废交友之道也。青荓、豫让可谓之友也。

翻译:赵襄子在王家园林游猎,转到桥边的时候,猎马直往后退,不肯前进。青荓是陪乘,襄子就命令说:“去桥下看看,好像有人。”青荓到桥下一看,原来是豫让躲在角落里躺着装死。豫让见青荓来了,就呵斥说:“滚!我还有事。”青荓忙说:“打小我就和你相好,如今你要做大事,我要是说出来,就违背了交友之道;可是你要杀害我君主,我要是不说出来,就违反了为臣之道。看样子,我只有一死了之。”说完就退开几步,自杀了。青荓并不是乐意死,而是更看重为臣的节操不能丢,更痛恨为友的情谊抛弃了。青荓和豫让,可以说够朋友了。

人物评价

正如豫让所说:“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他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的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古代侠士,完全不象今人“鸟为食忘、人为财死”,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我们从他们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

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学者田中芳树《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对豫让的介绍:

关于赵襄子和知伯的战争,之后还有另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知伯的食客,也可以说是部下的豫让这个人物。

豫让这个人受到知伯的厚遇,由于感念其思,因此数度企图暗杀赵襄子,然而赵襄子是一个度量非常大的人,他虽然一度捕到了意图狙杀自己的豫让,但却将他释放。赵襄子认为人各为其君主尽其忠诚,因此实在不忍将之杀害。只不过豫让在之后却烧毁、改变了自己的容颜,甚至还喝下毒药破坏咽喉以改变自己的声音,又再度狙杀赵襄子。

当豫让第二次被捕时,赵襄子的部下认为一定要把他杀了。而且,就算让他活着,他也不该继续为知伯尽忠,因为豫让并不是一开始就仕奉知伯,以前也曾仕奉过其他的君主,又为什么没有替之前的君主做些什么,却对最后仕奉的知伯如此尽力呢?在此,豫让回答,以前的君主只是视其为单纯的食客,而知伯却视他为亲友,因此才想要报恩。赵襄子虽然觉得可惜,但还是不得不让他一死。这时,豫让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赵襄子能够赐给他一件自己的衣服。于是赵襄子脱下了上衣给他,由豫让以短剑刺了衣服三剑,代表报了知伯的恩情之后自杀。

这乃是记载在《史记》中“刺客列传”上的故事,知伯、赵襄子和豫让,三人间的关系十分地戏剧化。而豫让这个人,也是刺客的一种典型,不为自己个人的利益,只是单纯地为了报恩,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悲壮美学。

相关诗文

南朝江淹《别赋》

江淹《别赋》有言:“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赵厕即指豫让之事。

唐代胡曾《豫让桥》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清代殷峄《豫让桥诗》

卧波虹影欲惊鸥,此地曾闻手椹愁。

山雨往来时涨涸,岸花开落自春秋。

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凭一剑酬。

返照石栏如有字,二心臣子莫径由。

明代方孝孺《豫让论》

作者简介

方孝孺,(1367——1402),明代大臣,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初从宋濂学。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荐擢汉中教授。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迁待讲学士,后改文学博士,政事多咨询之。修《太祖实录》,命为总裁。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靖难之役”,率军入南京,将即帝位,召他草即位诏书,他以丧服哭殿陛,拒不草诏。成祖怒,被杀,并诛十族。有《候域集》、《逊志斋集》。

作品原文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hang杭)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作品译文

具有君子美德的士人奉事主君,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给予忠告并善于开导,销解祸患于没有形成之际,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即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垂留光辉于百代,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扶救危险于未乱之先,而只是牺牲生命于既败之后。以此来沽名钓誉,藉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俗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奉事于智伯,当赵襄于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哦!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的是他所选的怎样去死的方式还存有不足以称之为忠心的差距哩。为什么呢?试看他漆身吞炭后,向他朋友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斩衣三跃刺杀赵襄子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豫让回答是:“中行氏以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以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撼的。

比如段规奉事韩康子,任章奉事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不管是段规还是任章,都竭力劝说其主君依从智伯的要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越来越骄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奉事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及其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士对待他,国士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地告诉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索取土地于人家,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忿;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忿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再一次谏,再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谏若不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这样,那豫让就是虽死而犹生的,岂不是胜过斩衣而死吗?”

豫让在当时,从无一句话来启发觉悟主君的心,眼看着智伯的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贫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受不了自己的血气的悻悻之情,甘心把自己附在刺客之流的行列中,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可称道的啊!虽是如此,不仅以“国士”而论,豫让是承当不起的;而且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从这点上看豫让却又成为有罪的人了。

豫让遗迹

邢台豫让桥

邢台县翟村西南角,地势下洼,泉水潺潺,在那芦苇和垂柳的深处,有一座石板桥,名叫豫让桥(又名为“赤桥”)。据传这里是战国时期义士豫让刺赵襄子的地方。

豫让是晋国人,晋国大臣智伯非常尊宠他,称他为国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说:"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他就改名换姓,躲在赵襄子分封的邢邑(即今邢台市)以待时机。

一次他携带匕首,藏在襄子的茅厕中,意欲行刺,被赵襄子发现了。襄子念他忠于故主,是忠义之士,就把他释放了。豫让决心再次行刺,就遍体涂漆,引起满身疮疖,口中吞炭,破坏了自己的嗓音,灭须去眉,改变了自己的容貌,只身潜潜在邢邑之北的芦荡中。有一天,襄子骑马到这里巡游,豫让便藏在板桥下。马到桥头,蓦地惊叫起来,襄子惊呼:"必是豫让行刺!"手下卫士搜索桥下,果然是他。襄子说:"过去你也曾投奔过范氏,后来又投奔智伯,为何单单忠于智伯,给他卖命?"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他们以平常人待我,我所以用平常人的态度对待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壮举回报他。"襄子叹息了一声,流着泪说:"念你是忠义之士,第一次杀我,我不忌恨,把你放了。这次你又来杀我,我怎好再放你呢?"豫让知道赵襄子是一位宽宏大量的贤明君主,便对襄子说:"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过去你宽赦我,天下没有不称赞的。今天我罪当处死,只请求把你的衣服用剑砍几下,以满足我为智伯报仇的愿望,我便死而无憾了。"襄子即脱下衣传给豫让,豫让奋起举剑,跳起来连砍几下,大呼一声:"我可以到九泉之下向智伯回报!"说完就伏剑自杀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后人感佩豫让一片忠心,就把这座桥称为“豫让桥”。《邢台县志》详细记载了豫让的事迹,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名胜而闻名四方。

豫让大义凛然,以死报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邢台县志》详细记裁了豫让的事迹。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的名胜而闻名四方。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州时写了一首《南乡子》道:

“秋色冷并刀, 一派朔风卷怒涛。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可惜的是,“豫让桥”在抗日战争其间被破坏,桥边记载豫让事迹的石碑,也在重修京广公路时做了桥洞基石。

邢台豫让桥历代题诗选

豫让桥 唐·胡曾

豫让酬恩岁已深,

名垂千古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

惟有当年国士心。

豫让桥 清代 李孚青

女为悦己容,士为知己死。

壮哉一豫让,乃能达斯旨。

吞炭复漆身,忠烈忘妻子。

国士与众人,岂曰可方比。

斩衣志未成,报智亦足矣。

荒桥旧址空,流水只如此。

至今太行云,犹作剑锋气。

]李孚青,字丹壑,合肥人。康熙己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野香亭集》。]

豫让桥 晚清 王葆谦

侠肠烈胆矢精诚

只为报仇不为生

今日试听桥畔水

淙淙犹似剁袍声

[王葆谦(1852-1917),字少萼,著有沧干遗叟诗草)]

过豫让桥 现代 八九先生

飒飒西风起 伫立悼豫让

再寻三跃处 犹闻侠骨香

壮士死知己 青史留华章

不见后继者 惆怅复惆怅

豫让桥 明代 张孟兼

豫让桥边杨柳树,春至年年青一度。

行人但见柳青青,不问当时豫让名。

斯人已往竟千载,遗事不随尘世改。

断碑零落野苔深,谁识孤臣不二心。

豫让桥,路千里,桥下滔滔东逝水。

君看世上二心人,遇此多应羞愧死。

[张孟兼(1338—1377),名丁,以字行,浦江县宋溪平安(今平安张)人。]

次邢台 清代 姚庆恩

一望旌旗杂戍谯,寒沙莽莽路迢迢。

长虹贯日荆轲水,满马悲风豫让桥。

台上黄金能买士,樽前红粉可怜宵。

感今抚昔苍凉甚,惟有诗情未寂寥。

[姚庆恩,字春蘧,清代江宁人。候选道,赠光禄寺卿。有《红藕花馆》、《小忽雷室》、《西征铙唱》等集。]

豫让桥 清代计东

秋尽蓬山惨不骄,流泉夹岸夕阳遥。

伤心国士酬恩地,瘦马单衫豫让桥。

蓬山--在内邱,又称鹊山,晋国大夫赵简子经扁鹊治愈重病,将邢台内丘蓬山2600多公顷田亩赐与他,蓬山成为扁鹊的第二故乡。后来扁鹊遭嫉在秦国被太医令杀害,别人将他的头带回葬在蓬山,人们建起一座鹊山祠怀念他。

[计东,字甫草,号改亭,吴江人。顺治丁酉举人,有《改亭集》。]

邢台豫让公园

邢台原有一座豫让桥,是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旧址,历代建有豫让祠纪念,后来被拆毁,如今在原豫让桥处近建有一处豫让公园,以纪念豫让的忠义。

相关影视

香港电视剧《刺客列传》之《豫让篇》集数:10集

导演:鞠觉亮

监制:韦家辉

主演:郑少秋,萧蔷

荣誉:台湾《金钟奖》提名

简介

豫让是战国时著名刺客,曾臣事智伯,智伯被赵襄子杀后,他舍生忘死为智伯报仇,最后自杀,此事轰动当时,后人评价他"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本剧展现了豫让的忠义、智勇和爱情故事。

主题曲

锁住的心

你的眼锁住我的心

锁著天地一般的距离

悲欢相连

风雨缠绵

谁知前生来世仍摇远

我的梦在破碎以前

早己梦见了这场结局

一生能有几回远离

沧海茫茫不知如何相约相遇

岁月变得更沉默

时间也洗不了痛

而我究竟要扮演谁的悲剧

在你生命中烙下痕迹

带著孤独的明天离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