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预期收入理论 |
释义 | 基本概念预期收入理论(Anticipated Yield Theory,the anticipated-income theory) 预期收入理论指称现代银行承作多种放款,且借款人以分期付款方式偿还贷款也相当普遍,故银行以借款人未来收入为基础而估算其还债计划,并据以安排其放款的期限结构,便能维持银行的流动性。 产生年代预期收入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存款及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的期限长短。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期限较长的贷款可以安全收回,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期限短的贷款也会丧失流动性。因此预期收入理论强调的是贷款偿还与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贷款的期限与贷款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预期收入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背景之下。从政策导向上看,此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在西方非常盛行,该理论主张政府应该扩大公共项目开支,进行大型基础建设项目;鼓励消费信用的发展,以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中长期贷款及消费贷款的需求扩大了;从市场竞争来看,随着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这迫使银行不得不拓展业务种类,增加利润率回报较高的中长期贷款的发放。 理论不足预期收入理论为银行拓展盈利性的新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银行资产运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巩固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的地位。预期收入理论依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判断资金投向,突破了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依据资产的期限和可转换性来决定资金运用的做法,丰富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思想。 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是银行主观判断的经济参数。随着客观经济条件及经营状况的变化,借款人实际未来收入与银行的主观预测量之间会存在偏差,从而使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 该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收入预测与经济周期有密切关系,因而可能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危机一旦爆发,其规模和影响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积极意义预期收入理论的积极意义: 1.它明确提出了贷款清偿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这是银行信贷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进步,深化了人们对银行贷款清偿的认识。 2.它促进了商业银行贷款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突出了商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3.促进了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加强了商业银行对国民经济的渗透力。 主要观点1、贷款能否到期归还是以未来的收入为基础的。 2、稳定的贷款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归还期限与贷款的证券担保的基础上。 3、中央银行可以作为资金流动性的最后来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