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喻遂生 |
释义 | 学者,男,汉族,1948年11月生,重庆市巴南区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甲金语言文字和纳西东巴文,兼及汉语音韵、方言和古籍整理。 个人简历喻遂生,男,汉族,1948年11月生,重庆市巴南区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甲金语言文字和纳西东巴文,兼及汉语音韵、方言和古籍整理。 学术履历: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分配至重庆交通学院(现已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基础部任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1984年7月调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初在成人教育教研室任现代汉语,1985年到系语言研究室任研究生、本科生文字学,曾任系语言研究室主任。1990年调西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献研究任副所长,1999年起任所长。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起任西南师大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师范大学现已与原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7月合并为西南大学)。1992年任副教授、汉语史专业硕士导师,1996年任教授、校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及市重点学科带头人,2002年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选拔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汉语言文字学),2003年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导师,2006年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导师。1993年起招收汉语史专业(后改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至2007年7月,已招收13届45人。从2004年起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至2007年7月已招收4届9人。2007年起招收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已招收1届3人。担任研究生文字学、商周金文选读、甲骨文语法研究、纳西东巴文概论等课程。 社会学术兼职: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重庆市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科学研究(一)科研项目1.《甲骨文和纳西东巴文比较研究》,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项目,1993-1995年。 2.《纳西东巴文研究》,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科项目,1997-1999年。 3.《先秦汉语词汇研究》(与蒋宗福教授共同主持),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项目,1993-1995年。 4.《甲骨文语法研究》,重庆市“九五”社科项目,1999-2001年。 5.《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研究》,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项目,2001-2004年。 6.《孟子词典》(主编),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2001-2002年。 7.《明史全译》(与毛远明教授共同主持),332卷,为许嘉璐先生主持的《二十四史全译》的一种,2001-2002年。 8.礼类儒典编纂与研究(与毛远明教授共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子项目,2004-2006年。 9.《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语言文字研究》,重庆市“十一五”社科重点项目,2006-2008年。 10、《俄亚、白地东巴文调查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年。 (二)主要论著1.专书 1、《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3、《论语词典》,副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 4、《尚书正义》(点校,独立),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 5、《谷梁传注疏》(点校,合作),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 6、《礼记正义》(点校,合作),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 7、《明史全译》(主编,合作),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 2.主要论文 甲骨文、金文研究 1、《“全汉字”甲骨文字族浅论》,《西南师大学报》1992年古籍整理与研究专刊。 2、《关于甲骨文语料库的几个问题》,1993年《海峡两岸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3、《两周金文韵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2期。 4、《甲金语法札记三则》,《古汉语研究》1995年2期。 5、《甲骨文“我”有单数说》,《古汉语研究》1996年2期。 6、《甲骨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价值》,杭州大学《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7、《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0年。 8、《甲骨文语序问题札记二则》,《古汉语研究》2000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2期转载。 9、《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和衍生》,《语言研究》200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9期转载。 10、《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古汉语研究》2002年4期。 11、《甲骨文的词头“有”》,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巴蜀书社,2002年。 12《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3、《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和祭祀对象的认定》,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又收入《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4、《甲骨文双宾语句研究》,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5、《甲骨文存现句述要》,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6、《卜辞词语补释》,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7、《甲骨文和商代金文比较研究示例》,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8、《甲骨文和〈尚书?商书〉比较研究示例》,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9、《甲骨文的“至于” 》,《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一期,商务印书馆,2003年。 20、《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的语料价值》,收入《花园庄东地甲骨论丛》,台湾圣环图书有限股份公司,2006年7月。 21、《语法研究与卜辞训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期。 22、《甲骨文“暨”有连词说》,2004年安阳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3、《〈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字》,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河北大学,2005年7月。 纳西东巴文研究 1、《〈纳西东巴字和甲骨文比较研究〉质疑》,《云南民院学报》1988年3期,又收入《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纳西东巴文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院学报》1990年1期。 3、《甲骨文、纳西东巴文的合文和形声字的起源》,《中央民院学报》1990年1期。 4、《东巴形声字的类别和性质》,《中央民院学报》1992年4期。 5、《汉古文字、纳西东巴字注音式形声字比较研究》,《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学术丛刊。 6、《纳西东巴字、汉古文字中的“转意字”和殷商古音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4期。 7、《纳西东巴古籍整理与研究刍议》,收入《传统文化与古籍整理研究》,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 8、《纳西东巴形声字、假借字音近度研究》,《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 9、《纳西东巴形声字研究纲要》,《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七十辑,1995年。 10、《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音近度研究》,《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 11、《纳西东巴字字和字组的划分及字数的统计》,收入《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纳西东巴象形文字辞典说略〉补正》,《辞书研究》1999年4期。 13、《纳西东巴字单音节形声字研究》,收入《语言文史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乾隆〈丽江府志略?方言〉记略》,收入《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 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15、《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考察》,《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2001年),又收入《玉振金声探东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6、《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研究》,《语言学论丛》第2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 17、《一封最新的东巴文书信》,收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18、《纳西东巴文本有其字假借原因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1期,又收入《文字学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2004年。 19、《从纳西东巴文看甲骨文研究》,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20、《东巴文化研究断想》,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1、《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研究》,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2、《纳汉文化交流和纳西东巴字的历史层次》,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3、《〈纳西象形文字谱?常用词汇〉订补》,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4、《〈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字典说略〉补正》,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5、《纳西东巴经〈延寿经〉释文示例》,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6、《杨著〈摩些文多巴字及哥巴字汉译字典〉述略》,《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期。又收入《丽江第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 27、《东巴文〈祭天古歌〉译释》,收入《庆祝刘又辛教授80诞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5年。 28、《〈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纪年经典述要》,收入《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文出版社,2005年。 29、《关于哥巴文字源考证的几点看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30、《丽江黄山乡纳西语汉字祭文译释》,《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6月。 31、《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贺词二则译释》,《文字学论丛》第三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7月。 32、《和才东巴文题词译释》,《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33、《〈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号纪年经典》,《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 34、《东巴文卖拉舍地契约译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35、《纳西东巴文地契研究述要》,收入《一生有光??周有光先生百年寿辰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2006年。 36、《东巴文研究材料问题建言三则》,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第二次中青年语言学者论坛论文,2004年5月。收入会议文集,待刊。 37、《纳西东巴文六书概说》,陆宗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中国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9月。收入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辑,待刊。 38、《〈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花甲纪年经典》,收入《庆祝唐作藩教授80寿辰论文集》,待刊。 39、《东巴生年校订四则》,重庆市语言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2005年12月。收入丽江师专民族研究所论文集,待刊。 40、《〈木氏宦谱〉纳汉对音中的明代丽江汉语方音》,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8月?南京大学。收入会议文集,待刊。 41、《纳西东巴文疑难字词考释举例》,中国语言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2006年8月,河北师范大学。收入《中国语言学报》第13期,待刊。 42、《白地阿明灵洞东巴文题词译释》,收入《庆祝刘叔新教授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待刊。 43、《东巴文白地买山契约译释》,中国语言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暨第2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6月,宁夏大学。 44、《丽江东巴文残砖契重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 45、《纳西东巴文生肖纪日中的khv55》,第38届国际汉藏语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10月,厦门大学。 46、《纳西东巴文形近字、同形字释例》,第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8月,河南大学。 47、《水书和纳西东巴文、汉古文字的初步比较》,水书文化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年1月,都匀。 48、《纳西汝卡东巴文信件译释》,中国文字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2007年8月,陕西师大。 音韵、方言及其他 1、《初唐四杰诗韵》(合作),《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重庆话的附缀形容词》,《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 3、《〈说文解字〉的复音词》(合作),《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1期。 4、《重庆话名词的重叠构词法》,《语言学论丛》第十五辑,商务印书馆,1988年。 5、《重庆话非名词词类的重叠形式》,《西南师大学报》1990年3期。 6、《重庆方言的“倒”和“起” 》,《方言》1990年3期。 7、《“新说文解字”识字教学法质疑》,《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增刊。 8、《文字起源二源说质疑》,《达县师专学报》1994年1期。 9、《〈老子〉用韵研究》,《西南师大学报》1995年1期。 10、《中华版阮刻〈尚书正义〉音切勘误》,《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 11、《〈蜀语〉今踪》,收入《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语文出版社,1996年。 12、《〈尚书正义〉点校札记》,《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4期。 13、《“亡其”小议》,云南大学《思想战线》2003年6期。 14、《南江方言词语选释》,第二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0年11月,重庆。 15、《敦煌〈尚书〉残卷中的副词“亡”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2002年8月,新疆师大。 16、《说“立成”?? 〈明史〉词语札记一则》,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2004年10月,广西师大。 获奖1、《重庆方言的“倒”和“起” 》,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优秀奖,1992年。 2、《论语词典》,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1995年。 3、《十三经注疏》点校六种,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999年。 4、《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系列论文,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01年。 5、《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 6、《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7、《汉语史方向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 8、《汉语史方向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和创新》,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