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器工艺 |
释义 | 简介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中国最早的玉器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中,距今约七千年。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是三个主要产玉区。目前在中国发现原始玉的地点已有七十多处。原始玉按用途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礼仪等四类。从已经发掘的实物观察,年代最早的是装饰玉,可见玉最初就是以它的审美价值被人类看中的。河姆渡出土的玉器是玦、珠、璜、管;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距今约六千年)是耳坠,都是装饰品。 晚些时候的大汶口文化(始于公元前4300 年,约在公元前2400 年过渡为龙山文化)出土了玉铲,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了兽面纹玉锛,五莲丹土村出土了玉刀、玉斧、玉铲,均非实用器,徒具生产工具的外形而已。江南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非常丰富精美的玉器。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到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先后沿续了三千年之久。其中河姆渡文化第三层(约公元前五千年)出土了玦、璜、管、珠;马家浜文化(公元前4500-前3500 年)出土了玦、璜、环、珠、镯、管、坠、唅、斧;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500-前2000 年)出土了玦、环、镯、珠、管、坠、瑗、笄、锥、针、唅、玉蝉、佩、璋形器、纺轮、铲、斧、琮、璧等玉器。太湖地区的玉器,按时间顺序可清楚地看出它们的发展规律:种类由少到多,造型由简单到复杂,个体由小到大,制作由粗到精。从玉器出土的位置,结合先秦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有些玉器被赋予了复杂的社会观念。 江苏常州武进寺墩良渚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玉璧24 件,制作最精最大者,置于死者腹部之上,另一副置于胸之上,其余分置头前脚后。出土玉琮33 件,一副镯式玉琮置于头部右上方,余32 件方柱体玉琮除置于头部正前方的一件和置于脚后的四件外,都围绕人骨架四周,且大多有火烧的痕迹。看来当时丧葬是要举行宗教仪式的。火烧玉璧、玉琮或许已有礼无礼地的用意,至少可以肯定玉璧、玉琮是作为父系氏族部落酋长的随葬品的。《周礼春官·宗伯》有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原始部落酋长生前掌握礼天礼地的特权,玉璧、玉琮作为他们身份的象征,后人用以礼天、礼地也是合乎情理的,虽然内涵不一定完全相同。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玉被赋予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观念,其内涵美被突现出来了。1971 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了一件玉龙,1982 年在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遗址中出土了双龙首璜形玉饰,都是更值得重视的重大发现。龙作为图腾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民族群体的象征,以后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在中国原始社会亦有出现,如青海彩陶器上的鲵鱼纹,实际为龙纹。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彩陶蟠龙盘。三星塔拉村出土的玉龙呈墨绿色,高26 厘米,卷曲成C 形,长头,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两个并排鼻孔,颈脊耸起长鬣,当是猪首的变体。以猪首为基本特征的玉龙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龙的起源当与原始农业有关,因为猪是原始农业中最重要的家畜。这件大玉龙是用一整块玉料雕刻成的,细部运用浮雕、浅浮雕手法表现,通体琢磨,光洁圆润。龙体屈伸刚劲有力,长鬣高扬,极有生气,表现出龙图腾民族旺盛的生命力。龙成了某种社会观念的中介物。 生产工艺玉器的生产要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拣选好玉料之后还要经过刻、碾、琢、磨、钻等多道工序,有的成器之后还要在上面琢刻纹饰,如玉斧、玉铲、玉琮上面多有兽面纹。江苏武进寺墩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玉琮制作得极为精致,其纹饰刻线宽度仅为零点一至零点二毫米,而且线条劲挺平直,圆内而方外的器形严格对称,这说明四千多年前太湖地区的原始人类琢玉技术已经相当高超,他们创造了一种技艺美。技艺美的创造,就是自然美的破坏,技艺美发挥是越充分,则自然美越会被掩盖。这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特别是在商周时代,表现得尤为充分。 对中国夏代的情况,以前知之甚少。近几年由于河南二里头文化遗物的大量出土,使我们对先商即夏文化有了具体认识。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玉石陶器及骨器蚌器等。出土的石器主要是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石锛、石镞等。出土的玉器有玉钺、王铲、玉戈、玉圭、七孔玉刀、玉柄形器、玉琮、玉板等,有的属于装饰品,有的则是礼器。夏代的玉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其中玉柄形器制造技术很突出,这是一件四方形的长形玉器,通长17.1 厘米,器物的末端雕成一个鱼头,器身分六节,形似六截鞭。上面雕刻着兽面纹、花瓣纹,造型美观,雕工精细。夏代玉器很著名,尤其是"夏后氏之璜",被后世视为稀世之宝,与著名的"和氏璧"相提并论。《淮南子·说山训》载:"(和)氏之璧,夏后氏之璜,揖让而进之以合欢也。"《淮南子·精神训》云:"夫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匮而藏之,宝之至也。" 商代玉器主要是供上层贵族使用的礼器和装饰品,雕刻工艺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商代玉器种类很多,有璜、玦、环、璧、戈、刀、铲、斧、豆、簋、盘等,还有玉象、玉虎、玉兔、玉龟、玉鱼、玉蝉等玉雕的各种动物形象,造型生动,琢制精巧。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1976 年发掘的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批玉器,共755 件(另有一些穿孔玉髓小圆片及玉器残片未计入),约占随葬品总数的39.2%。这批玉器的色泽以绿色为主,有墨绿、茶绿、黄绿、淡绿等。黄褐色与棕褐色的次之,白色、黄色和灰色的很少,黑色的只四件。玉器形象有玉人、各种动物形象,用于装饰,还有琮、璧、玦、笄、镯形器、串饰、坠饰、箍形器、戈、矛、戚、钺、刀等。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就其式样之多、技艺之精、造形之生动准确等等,都有巨大进步。 周承殷制而更有所发展,周礼制严密,玉器为礼制服务,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玉被神化和人格化,君子比德于玉,甚或被视为长生不老之药和防止尸体腐烂的防腐剂。周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的高峰,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是空前的。1975 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发掘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出土1300 多件玉石器,器物形象有蚕、虎、兔、鱼、蝉、凤鸟、璜、戈、管、玦、柄形饰品、项链、贝与玉圭合体串饰等,继承商文化的痕迹明显。该墓主身份相当于大夫,墓葬时间大约在周穆王时代。从出土玉器数量和种类来看,西周上层统治者重玉赏玉之习,比起商代统治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联系到历史上武王灭商时,商纣王取天智玉琰■身厚以自焚--焚玉四千--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汲冢周书·世俘解),便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但整个来看,西周早中期的玉器似乎不如商代发达,制作亦不如商认真。如在陕西扶风北吕发掘西周墓283 座,只在三座墓中出土了玉鱼两件、玉笄帽(管状)三件、玉璜一件,均无纹饰。这批墓葬的时间相当于西周初到成王、康王时代即西周中期以前。当然,这批墓中出土玉器少,也可能与墓主身份不太高有关。 春秋开始(公元前771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各诸侯国势力抬头,周天子势力逐渐衰落,各诸侯间互相攻伐兼并,由最初的几千小国到春秋后期形成五大国--齐、楚、秦、晋、宋。此后晋再一分为三(韩、赵、魏),形成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之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五霸尚利用天子旗号,礼制方面尚保留周礼的基本框架,如王夫之所云:"春秋时尚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相关知识玉器工艺基本情况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带来了各诸侯国礼制观念的更新,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商代立体玉雕品多,西周尚留余痕,春秋始则日渐平面化,品种也渐少,但制作较为精致。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玉器755 件,器形有琮、璧、环、瑗、玦、璜、圭、簋、盘;动物形有龙、鱼、鸮、凤、蝉、蚕、虎、象、熊、兔、马、狗、鹿、牛、燕、鸬鹚、螳螂、鹦鹉、鹅、蛙、怪鸟、鳖、人形等20 多种,多数为立体圆雕。西周墓出土玉器种类明显减少,如滕县庄里西村西周早期滕侯墓出土14 件玉器,器类有玦、璜、佩、珠。其中璜上有双体龙纹及鱼纹,佩上弧面雕有夔龙纹。5 件管珠中一件有浮雕兽面纹,其余均阴线雕斜角云雷纹。陕西扶风北吕西周早期墓出土玉器6 件,器类有佩、玉笄帽(管)、璜,器形有鱼。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墓出土1300 多件玉器,器类有璜、圭、玦、戈、管。器形较多,有牛、虎、蚕、鱼、兔、凤、蝉,比起商代玉器形象来仍显得很少。山东蓬莱西周中期墓出土玉器16 件,器类有璜、佩、勒、珙、环等,无一件动物形象。山西洪洞县永宁堡西周晚期墓出土玉器20 余件,器料有珩、琮、玦、串珠、柄形器、铲等;动物形象仅仅只有鱼、鸮;其中玉鸮为立体雕刻,其它均为平面。 春秋时代的墓葬已发现多座,出土玉器数量大、种类多、制作精美。河南信阳发掘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黄夫人孟姬墓出土玉器131 件,有玦、璧、环、璜、虎形饰品、鱼形、牙形、牌形、蚕形、黑玉串饰及管、圆雕人像、兽首等。这些玉器的分布是:头骨下散落玉饰102件,胸前有一块玉璧,左腰间有一件玉雕人头和两件黑玉虎,左脚下散落玉饰21 件,右脚下散落一组竹排箫。据此可考察当时人们的丧葬习俗和审美观念。黄君墓出土玉器54 件,有瑗、鱼、兽面、珙、虎、兽首、人面纹玉饰、对蝉玉管、龟甲形玉饰、玛瑙珠、玉蚕蛾、玉鸳鸯等。黄君墓因被盗扰,玉器的位置已不清楚。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器,均刻有几何纹饰,纹饰琢刻富有规律,线条流畅匀净,布局严整。动物形象夸张传神。总的风格是小巧精致,与同墓出土的青铜风格一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