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屏书院 |
释义 | 福建省厦门市玉屏书院(简介 历史 遗存) 云南省石屏县玉屏书院(简介 历史 遗存 保护) 福建省厦门市玉屏书院简介玉屏书院位于玉屏山麓(即今厦门五中校园内),其旧址原为义学。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将军吴英在其址建文昌殿、萃文亭。后户部郎中雅奇增建集德堂,增置学舍,为士子课文场所。不久,因生员屡减,被僧人所占有。 乾隆十六年,水师提督倪鸿范与兴泉永道白瀛、厦防同知许逢元,会同地方绅士共同募捐,在文昌殿右辟地盖讲堂1所,斋庑8间,以2间供馆役住宿,其余作为学舍。聘进士蓝应元出任山长。嗣因生员骤增,学舍不足,膏火之费亦缺,绅士黄日纪等捐银3000余两,以年息资备膏火。复买文昌殿右侧瓦屋20余间,建崇德堂、芝兰室、漱芳斋以充学舍。乾隆五十三年,新任兴泉永道胡世铨购置“经、史、子、集”和“九通”等书万余册,存贮院内,供学子阅览。并饬厦防同知黄奠邦清查书院经费开支,重订章程,录朱熹《白鹿洞学规》,陈桂林《学约》十则,与章程并刊成帙,教育学子。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兴泉永道周凯聘地方绅士10余人为书院董事,延请山长,每月课题,为学子作文。课题都是四书章句,教材以经文为主,教学语言是文白异读并用。兴泉永道、厦防分府每月亦参加课题、评定、发榜,奖金则由官厅、绅士募捐。 光绪七年,曾兆鳌编成《玉屏书院课艺》,以此作为书院学子的教材,内容主要来源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以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 历史厦门玉屏书院是厦门岛创建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书院,它坐落在厦门老城东北角的玉屏山麓。清康熙二十年(1681)台湾平定后,威略将军吴英驻厦期间,在山麓旧时义学的遗址上创建文昌殿,又有关郎中同时创建朱子亭、学舍,创办书院。但后来渐渐荒废。乾隆十六年(1751),总兵官水师提督倪鸿范、都督李全庵调驻厦岛,与白瀛共同谋划,重兴书院。因讲堂后面紧靠山岩,有巨石屹立如刀削,如屏障,所以,书院因山得名,称玉屏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巡道官周凯重修拓建玉屏书院,增建御山阁、崇德堂、 敕芳斋、芝兰室、三台阁等20多处建筑,做为斋舍及游览处。又劝谕绅商输金助学,选立董事、院长、斋长等,额定束修金额;另定生童每月膏火费;又劝捐购买书籍,存贮书院,以备生童披阅,召聘名士名人担任书院主讲。因此,玉屏书院名声显扬,四方弟子纷纷入学书院。郭迈、黄寿都是乾隆初进士,任过知县,他们率先应聘主讲玉屏书院。翰林院编修官蓝应元、进士郭龙光紧随其后。莆田郭尚先(翰林编修)、陈池养(知县、知州)、林扬祖(陕甘总督)也先后应召掌教玉屏书院。郭尚先在书院教授诗文章法,他举类譬喻,深入浅出,深受生童欢迎。他的楷书清秀典雅,兼有赵孟頫、董其昌、欧阳询各家之妙,大受书院弟子及鹭岛各界的广泛推崇,人们纷纷竞相摹仿,学习郭氏楷书的风气骤然大盛。一年多后,郭尚先离厦回京复命,全院生童及各界名流都恋恋不舍为他送行。陈池养与郭尚先是同科进士,历任武邑、隆丰、平乡、元氏、河间等县知县,后又兼任冀州等州知州。嘉庆末年(1820)奔父丧归家后,即不再作官。不久,应召掌教玉屏书院。陈池养讲授学业,始终把修身正己做为主旨,从不苟合随从。他每常援引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名言训导弟子,拿孔孟先圣的言行及历代名贤的行迹做为典范,力倡以行为本,以文为末,相辅而行的求学准则。说明要有好文章,必须先有好德行的道理。陈池养学识渊博,阅历丰厚,而且最喜面批面教,积极扶持奖掖,以故弟子们大多学有所成。陈池养以善教闻名遐迩,当时四方弟子不顾长途跋涉,纷纷买舟渡海而来,希望亲聆先生教诲。陈池养后来把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编成《教习管窥》一书。同治年间,陕甘总督林扬祖退休返家后,也应聘就任玉屏书院山长。林扬祖字孙治,号山古瞻,莆田城内庙前人。他到玉屏书院后,重新条录朱熹的《白鹿洞学规》和陈相国的《学约》十则,严明学纪和考课,还经常结合自己的经历,给书院生童讲课。所讲内容全都关系科场考试的利弊。有佳作佳句佳构,他都一一条分缕析,以故极受生童欢迎,后因年老辞职回家。玉屏书院:玉屏书院是厦门最早的学堂,明代就在此办义学。清康熙年间,水师提督威略将军吴英、黄日纪等人续建文昌殿、华文亭、仙殿。往后,驻厦户部郎中雅奇又建集德堂、朱子亭和学舍,供学生读书。 遗存清末废科举,地方政府和社绅将玉屏书院改名厦门中学堂。民国元年改为思明中学,1928年更名省立厦门中学。解放后,省中和市中合并,称厦门一中。1953年,厦门一中迁深田路现址,玉屏书院旧址改为厦门第五中学,其后门就在玉屏巷内。 云南省石屏县玉屏书院简介玉屏书院位于石屏县城北正街4号,坐落于玉屏山麓,故名。始建于咸丰元年(1851),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03平方米。 历史清道光三十年(1850)秋,乡绅原陕西布政使朱雘捐银7000两兴建。规模宏敞。有大门、二门、龙门、讲堂、上房、中堂、碑亭等。两侧为教习居室,中堂为山长办公起居之所;大门左侧为碑亭,有碑4通各丈许,记建院宗旨、石屏人文等;讲堂北有花圃,广植梅、杏、桂树。招诸生肄业,云贵总督吴文熔书“讲堂”二字,云南巡抚张亮基题联“规仿考亭,喜鹿洞重开,莲峰启秀;厦成工部,看鸿词继起,艺苑蜚声”。讲堂后有联“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黄昏灯火五更鸡”,极盛一时。书院以童子试录取新生,教读“四书”、“五经”及历代诗赋,以诵习为主,重训诂考证。月课优异者给予膏火。山长、教习由知州选任。历任著名山长有龙驹、宋印东、朱芬、李梧仙、许印芳、张桂轮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小学堂。 遗存由大门、二门、牌坊、讲堂、学舍等组成木结构三进四合院建筑。大门上原悬挂的“玉屏书院”横匾已毁。书院二门为龙门牌坊,龙门牌坊进深9.33米,宽3.70米,高8.7米。为木石结构。三开间,明间宽2.59米,左右次间宽2.22米,明间房顶比左右两间高出2米。龙门的四个石柱础分列明间四个角,通高107.5厘米,基座宽72厘米,正面和北面凹刻“暗八仙”作装饰。四个柱础上承托着四条昂首鼓目的石雕龙柱。次间以砖石作护墙。三间均为一斗三拱。藻井花板每块80平方厘米,共24块,上面书写着100个篆体寿字。牌坊中正处原悬挂的“龙门”直匾已毁不存。 天井两旁为学舍,与龙门牌坊相对的房屋为讲堂。讲堂面阔12.6米,进深10.3米,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单檐歇山顶建筑。从讲堂两侧门而入正间即为院本部,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12.60米,进深8米。天进内有砖砌花柜4个。花台1个,栽有古梅、修竹、丹桂、紫微,四时花开,古雅清幽,两厢房为考棚号舍。再从两侧而入,正间为“兴文祠”,昔日供有韩愈像,后改为教室。书院为清代中期以来,石屏县规模最大的文化教育中心。 保护1991年10月公布为石屏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2月公布为第四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