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米碴子粥 |
释义 | 玉米碴子粥是我国北方的典型食品,尤其是东北地区。其助消化热量低,受到人们的好评。 中文名:玉米碴子粥 主要食材:玉米碴子,玉米面 分类:东北 口味:清淡 做法(一)原料:玉米碴子、玉米面 做法: 1、玉米碴子洗净放入沸水中,添加几滴色拉油,大火煮开转小火煮至玉米碴子7、8成熟。 2、取适量玉米面放入小碗中(喜欢浓稠的可以加多些),逐渐加入水搅拌成稀糊状。 3、将调好的玉米面糊加入煮至7、8成熟玉米碴子中,同样大火煮开转小火煮至完全熟即可。 (二)这种方法比用电饭煲的味道好点,虽然电饭煲省事,但我还是建议你学一下真正的熬粥法。 1、浸泡:煮粥前先将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时,让米粒膨胀开。这样做的好处:a、熬起粥来节省时间;b、搅动时会顺着一个方向转;c、熬出的粥酥、口感好。 2、开水下锅:大家的普遍共识都是冷水煮粥,而真正的行家里手却是用开水煮粥,为什么?你肯定有过冷水煮粥糊底的经验吧?开水下锅就不会有此现象,而且它比冷水熬粥更省时间。 3、火候:先用大火煮开,再转文火即小火熬煮约30分钟。别小看火的大小转换,粥的香味由此而出! 4、搅拌:原来我们煮粥之所间或搅拌,是为了怕粥糊底,现在没了冷水煮粥糊底的担忧,为什么还要搅呢?为了“出稠”,也就是让米粒颗颗饱满、粒粒酥稠。搅拌的技巧是:开水下锅时搅几下,盖上锅盖至文火熬20分钟时,开始不停地搅动,一直持续约10分钟,到呈酥稠状出锅为止 。 5、点油:煮粥还要放油?是的,粥改文火后约10分钟时点入少许色拉油,你会发现不光成品粥色泽鲜亮,而且入口别样鲜滑。 6、底、料分煮:大多数人煮粥时习惯将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全倒进锅里,百年老粥店可不这样做。粥底是粥底,料是料,分头煮的煮、焯的焯,最后再搁一块熬煮片刻,且绝不超过10分钟。这样熬出的粥品清爽不浑浊,每样东西的味道都熬出来了又不串味。特别是辅料为肉类及海鲜时,更应粥底和辅料分开。 营养价值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现代人而言,一碗热乎乎、黄澄澄的玉米粥,可以当作每日必备的“肠胃清道夫”。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玉米粥的颗粒有大有小,细细的玉米面,三四瓣一颗的玉米碴,接近玉米粒的玉米渣都有。这些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总体来说,在吃下去之前,这些原料熬成的玉米粥在营养成分上没多大差别,不同之处在于其进肚子后的消化和吸收程度。 玉米面熬出来的粥呈糊糊状,不费牙齿,容易消化。它做起来方便,一般先用一点水把干粉和成黏稠状,再用开水一冲就可以了。不过这种粥的缺点就是上升血糖速度比较快,也不抵饿。它比较适合牙齿不好的老年人、需要少食多餐、肠胃不好的人,而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体重的人就不太适合。 玉米碴一般还留存有外皮薄膜,再加上颗粒大、含纤维素较多,需要肠胃配合牙齿长时间研磨,所以大大增加了吸收的时间。它煮起来也很耗时间,先要浸泡个两三小时再熬一个多小时才能喝。玉米渣比较适合牙齿好的中青年人、肠胃好但容易便秘的人。但其他人不建议吃,因为如果不细细咀嚼,就完全吸收不了,会原封不动地排出来。 玉米碴的纤维素、吸收和熬制的时间都在两者之间,一般人(包括一般糖尿病病人)都可以食用。可以浸泡两小时后,与大米一起煮,这样做出来的粥黄白相间,粗细搭配,色香味都非常不错。 但不要一次吃太多,胃会难受的。 典故相传,康熙皇帝一次带着侍从到滦平的长山峪一带打猎。眼年看太阳要落山了,康熙皇帝正要策马往回走,忽然发现一只梅花鹿,他急忙张弓搭箭,快马加鞭,紧追不舍。这时,天色渐黑,侍从也不知哪儿去了。康熙累得气喘吁吁,肚子里也饿得咕咕直叫,只好策马往回走。 走了一会儿,突然见前面有灯光,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家农舍。康熙勒住了马,看见一个白发老人和几个儿子正要吃饭。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焦黄焦黄的玉米面干粮和香喷喷的玉米粥,还有野兔肉炖蘑菇,烧金针和一大盘凉菜。康熙这时更觉肚子饿了,他下马走进了农舍说:“我是过路的,因为天晚了,肚子也饿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银两。”山里人直爽好客,一听说远来的客人,立刻让到上座。 康熙吃完饭,问道:“这么好吃的饭菜是谁烧的,一定是个巧媳妇吧?”老人笑着说:“不是,我家没女人。只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上山打猎,二儿子上山砍柴,三儿在家种菜烧饭。这饭菜就是三儿子做的。”康熙看见三儿长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欢。正在这时,皇帝的侍从在外边看到皇帝的御马,找了进来。这家人这才知道来客是皇帝,惶恐万分,赶紧磕头。康熙笑着说:“看到你们一家快快乐乐享太平,朕很高兴!”他吩咐赏银百两,才乘马而归。 过了几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汉的三儿子,让他在御膳房里专做玉米粥。从此,玉米粥写进了御膳房的食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