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一七路
释义

八一七路是福州城区历史文化中轴线,得名于1950年,但其规模形制早在唐末王审知时期就奠定了基础。

概况

1950年8月,为纪念福州“八一七”解放一周年(福州解放时间为8月17日),把鼓楼前、安康桥和南门兜合并,自福建省政府大门口至南门兜称“八一七北路”(后又分为鼓屏路和八一七北路两段),南门兜至洋头口称“八一七中路”、吉祥山脚至解放大桥头称“八一七南路”,合成“八一七路”。

八一七路是福州市区南北走向的中轴线,跨鼓楼、台江两区,并隔着解放大桥和仓山区相连。八一七路北段是行政办公区,其他路段是商业区,尤其是八一七路南段(俗称南街)是福州最重要的商业圈。

由于历史原因,八一七路街道狭窄,交通拥堵,人流密集,其现代化程度远不及邻近的另一条城市南北中轴线五四路-五一路。

保护与改造八一七路不仅是黄金商业圈,也是交通中轴线,还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域,所以改造难度很大。从90年代起,开始分段改造。同时,该路两侧的三坊七巷保护区也开始改造。

官方和民间都提出了很多改造方案,主要有:

1、增加路面宽度,统一增至40米;限制建筑物高度,统一限定为最高30米,这是因为受到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关于三山两塔一轴核心景观限制而定的。

2、增加商圈,使得鼓楼和台江两大商圈均衡发展。在巩固原有的东街口商圈的基础上,在八一七北路以北的鼓屏路规划改造为商务办公区和商业服务区,使得东街口商圈向北拓展,进至鼓东路口;发展茶亭、横街、中亭街三大商圈,提升台江区商业品位。

3、发展城市快速公交,将八一七路定为快速公交干线,采用大容量公交车、发车间隔时间短,并设有公交专用道。

4、整条八一七路纵向架设高架桥,桥下行车,桥上走人,两侧为骑楼式商业街和写字楼。在经济、实用的前提下,将这条城市中轴线建成福州最具游览性、标志性的特色商业步行街。(此为民间方案)

5、最为繁盛拥堵的八一七路南街(东街口至南门兜)将成为更适合步行的新商业街,向地下空间发展,建设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和地铁。

6、八一七路两侧重点改造建设津泰路、吉庇路。南后街等商业街,分流八一七路的商业人流压力。

主要建筑八一七路两侧的主要建筑是现代商业建筑,也有古老的冶城和三坊七巷这样的明清历史文化建筑。

代表性的建筑有:东街口百货大楼、东方百货、大洋百货、聚春园、工人文化宫、大众电影院、东街口电信大楼等。

城市地标

1949年8月17日,解放军从这条路进入福州。福州迎来了新的一页。1950年8月14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横贯福州南北的中正路、斗门路、福德路、茶亭路、吉新路、横山路、小桥路和中亭路统一改名为八一七路。1964年11月,就在东百大楼对面,又出现了福州的新地标——39.6米高的福州邮电大楼。它在当时几乎成为了民间公认的福州市区第一高楼。改革开放后,八一七路日新月异,成为福州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如今八一七路上高楼比比皆是,原来的邮电大楼早就退出了第一高楼的位置。

道路建设

八一七路北起鼓楼前,南至解放大桥,全长5120米,是福州市南北主干道之一。南门兜至小桥,小桥至解放大桥分别称八一七中路和八一七南路,在台江辖区长2610米。

八一七路,是民国17年(1928年)由几条4~6米宽的石板路拓宽改建的。南路路面及人行道均用城石铺砌,两旁均砌暗沟;中路为三合土铺筑,民国23年修路,用沙石混凝土浇灌路面,沿用至福州解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投资5.6万元用柏油修补八一七南路坑洼,以利通行。但路面损伤过甚,面薄基弱,修不胜修。1957年以失业工人及失学青年为主,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对全线拓宽改建。采取两边拓宽、截弯取直的原则,中路长2060米,在原路面上加铺水泥混凝土,平均厚19厘米、宽7米。两边各筑三和土路面宽1.5米。随后南门兜至福州市人民政府招待所,长347米路段又拓宽至16米。南路长550米,辅筑沥青路面,保持原路宽9.8米不变,小桥附近人行道改辅水泥混凝土块。1989年初,对南路(中亭街)古老的商业闹市进行门面改建,使之成为既有民族建筑风格、又有现代装饰风貌的新商业街。1990年又对南门至洋头口道路进行拓宽,路面由原来15米拓宽至24米。两侧兴建38座3~5层商店和居住两用群体建筑物,使之形成福州市第一条骑楼式繁华商业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