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与友人书 |
释义 | 顾炎武散文《与友人书》(作品概况 主要段落 段落译文 段落注释 作品赏析) 李贽散文《与友人书》(作品概况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顾炎武散文《与友人书》作品概况作品名称:与友人书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作品体裁:散文 顾炎武代表作:《精卫》、《廉耻》、《与友人书》、《古北口》、《白下》、《又酬傅处士次韵》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酬朱监纪四辅》、《赋得秋柳》、《过苏禄东王墓》 主要段落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1)。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3),犹当博学审问(4),古人与稽(5),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6)。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7),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8),必有忠信如丘者焉(9),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10),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11)? (节选) 段落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段落注释(1)孤陋:片面、浅陋的认识。 (2)习染:染上某种习气。 (3)域:地方。 (4)资:盘缠。 (5)审:详细。审问:详细考究。 (6)稽:探究、考察。 (7)庶几:差不多。 (8)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9)邑:地方, (10)丘:孔丘,即孔子。 (11)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12)勉:勤勉,努力。 (13)为学;做学问 (14 )方;地方 (1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 (16)犹当;还应当 (17)济;有利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 ⑧[勉]勤勉,努力。 ⑨[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⑩[丘]孔子。 启示学习的态度及好的学习方法对人生很重要。 作品赏析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文章的结构呈放射状。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实际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书中古人)、历史的“学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实际上是指对提升学者的学养有帮助的一切古人)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性。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稽(与别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文中提倡的是一种注重“广博、渊深、实用”三位一体的治学观,辨证而深刻,实在而灵活。这不仅对当时的学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对现代的人们如何打造书香人生,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的。 李贽散文《与友人书》作品概况作品名称:与友人书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李贽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承公问及利西泰(1),西泰大西域人也。到中国十万余里,初航海至南天竺始知有佛(2),已走四万余里矣。及抵广州南海,然后知我大明国土先有尧舜,后有周孔。住南海肇庆几二十载(3),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先辈与订音释,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4),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5),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仪礼,是一极标致人也。中极玲珑,外极朴实,数十人群聚喧杂、雠对各得(6),傍不得以其间斗之使乱。我所见人未有其比,非过亢则过诌(7),非露聪明则太闷闷瞆瞆者(8),皆让之矣。但不知到此何为,我已经三度相会,毕竟不知到此何干也。意其欲以所学易吾周孔之学,则又太愚,恐非是尔。 作品注释(1)利西泰: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1580年(明代万历八年)到广东,改汉名利西泰。后入北京,建天主教学,从事传教,兼通中西文字、天算、舆地、医药之学,神宗十分器重,当时朝中大臣,如徐光启、李之藻均与他交好。著译有《乾坤体仪》二卷,《几何学原本》六卷。 (2)天竺:古时称印度为天竺。 (3)肇庆:在广东省,今为肇庆市。 (4)四书:宋代朱熹取《礼记》中《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为之章句集注,亦称四子书。 (5)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记》、《春秋》,为儒家经典。 (6)雠对:以言语应答。 (7)亢:高傲。诌:诌媚。 (8)瞆瞆:无精打采的样子。 作品赏析这篇文章是李贽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信中介绍了利玛窦在中国传道讲学的情况。李贽对利玛窦很崇敬,他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积极吸取外国的先进思想,成为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间著名的思想家。裴化行《利玛窦司铎和当代中国社会》一书介绍了李贽和利玛窦的交往:“那们啸啸王侯,目空一世,不肯轻易晋谒达官显宦的李贽和尚,竟不惜纡尊枉驾先来拜访利公。利公前往答拜的时候,他带了许多随侍左右的子弟们簇拥着出来相见。彼此畅谈宗教,谈得很久,但他不肯讨论,也不辩驳,只说你们的天主教是好的。他送给利公两把扇子,上面写着两首小诗,是他亲笔写作,这两首诗后来有许多人抄读,还收入他的诗集中,刊印出来。他命人把利公的《交友论》誊录了好几份,加上几句推崇的话,寄给他湖广一带为数很多的门生。”李贽《赠利西泰》诗云:“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刹利标名姓,仙山纪水程。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观国之光未,中天日正明。”读者从中可以了解李贽和利玛窦的交往。 作者简介李贽(1527—1602),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宏甫、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二十六岁中举,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授河南辉县教谕,历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1577年(万历五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弃官,寓居湖北黄安耿定理家。不久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著书讲学。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受马经纶请,赴北通州。次年,被加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下狱,自刎而死。他是明代中叶的重要思想家、文学家,他以“异端”自命,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的散文见解精辟,犀利泼辣。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陆继辂散文《与友人书》作品概况作品名称:与友人书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陆继辂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伻来(1),言所治地僻而土瘠,城中居民不及百家。大府以足下曾任繁剧(2),才大不可以简县屈(3),若以治狱,留省中待迁其可(4)。足下遂瞻顾不行(5)。 仆闻之,未以为信。何者7地僻则官无奔走迎候之劳,可专志为治;士瘠则民无骄奢淫荡之习,而教令易行,此正宜足下所乐。乃自春徂夏(6),犹未上事(7),是非徒有所瞻顾,而实自薄之不屑往也(8)。果尔,则足下之才,方今郡守、监司不逮什百何可数计(9)?而足下乃浮湛县令(10),将并薄之不为耶? 向在京师,见牧令谒吏部出者(11),欣戚之意,判然见于颜色(12)。叩其故,则曰:某地官富,某地贫,讼言而不讳(13)。吏习如此,可为深叹。岂足下胸中亦有此等计较,未能悉化耶?抑别有他故?望即裁答(14),毋令久蓄此疑。 作品注释(1)伻(bēng):使者。此指捎信的人。 (2)大府:上级官府。此指巡抚、藩司等知县的上级。繁剧:事务繁重。 (3)简县:事务简单而少的县,指偏僻小县。 (4)待迁:等待迁调。其:语气助词,表拟议,不肯定。 (5)瞻顾:瞻前顾后,此指犹豫不前,考虑太多。 (6)徂(cú):往,到。 (7)上事:犹言“到任”。向上级报到。 (8)薄:轻视。 (9)郡守:指知府。监司: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的简称。清代称布政使、按察使和各道道员。 (10)浮湛:随波上下,喻失意。湛,通“沉”。 (11)牧令:泛指官员。牧,汉代州长官称牧。令,县令。 (12)判然:分明,清楚。 (13)讼言:公开地说。 (14)裁答:裁笺作出回答,即回信。 作品赏析作者的这位“友人”是由吏部选用的县级官员,派他赴任时,却为该县无“油水”而迟迟不肯上任。这封信先退一步假设,不上任的理由是才大县小不屑任,而只用一句话轻轻驳倒;再进一步深究到症结所在,是计较贫富,只图个人私利,一针见血,责备尖锐。即使是在现代,亦有深刻的内在意义。 作者简介陆继辂(1772—1834),字祁孙,一字修平,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嘉庆年间(1796—1820)举人,曾官江西贵溪知县。工诗。有《崇百药斋诗文集》。 李颙散文《与友人书》作品原文著述一事,大抵古圣贤不得已而後有作,非以立名也。故一言 而炳若日星, 万世而下,饮食之不尽。其次虽有编纂, 亦不必当时夸诩于人,或祇以自怡, 或藏之名山;至其德成之後,或既死之日,举世思其馀风,想其为人,或访诸其子孙,或求诸其门, 人思欲得其生平之一言以为法训。斯时也,是惟无出,一出而纸贵洛阳,千门传诵矣。 此正如华佗之青囊,一 付丙丁, 至今为恨,惟恐其不传也。所以然者,以华佗当年行之而有验也。 今有庸医,方患羸疾, 偶有奇方,不能自服以疗其身,忽见世之同疾者,遂以此方授之。且曰:「此神方也。传自异人, 君宜敬修而服之,毋轻忽也!」而彼患者方 且哑然而哂, 茫然不敢信。何者?彼方见我尪羸日甚, 我虽剖心相示,彼又安肯信我此方之真可以已疾哉? 比见足下以其所著诸书,辄出以示人; 人之服我者固多,而议我者亦复不少。其服我者,不过服我之闻见精博,能汇集而成书也;其议我者, 直谓我躬行未懋,舍本趋末, 欲速立名,适滋多事也。凡诸议足下之言,仆所 得闻者,想犹其一二;然已觉切中足下之病。若夫所不得闻者, 不知又当几许耶?仆虽不肖,既蒙足下 左爱, 则不啻骨肉若矣。 人之议足下,是议我也。足下之不能韬光铲彩,是仆所 未恬也,是乌容以无言耶! 言之虽过切直,想在所不罪也。 作者简介李颙(1627--1705) 明清之际哲学家。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家贫, 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徵召,以绝食坚拒得免。为学主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以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张兼取其长。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同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将“格物致知”的“物”扩充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所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