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渔薪镇 |
释义 | 渔薪镇位于天门市中西部,东距市治竟陵17.5公里,为天门市四大古镇之一。 中文名称:渔薪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天门市 下辖地区:韩家口、王家湾、赵场 面积:91.77平方公里 人口:71620 概况清道光元年(1821)为天门县上白湖村上二里(中港里)渔薪团;民国时期,先后为渔薪区、第八区、第五区。新中国建立后为渔薪区(火箭渔薪人民公社)。1984年撤区建乡时为县(市)辖镇至今。2003年,全镇辖3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有5个民族,总人口71620人,汉族人口占99.88%。总面积91.77平方公里(含蒋湖农场山地用地面积),折合137636市亩。其中属本镇所有的耕地96350市亩,是天门市人口较多和土地利用率较高的乡镇。 行政区域渔薪镇共管辖着34个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韩家口、王家湾、赵场、万家新台、新建、郑家滩、吴场、魏桥、魏家口、熊台、姚家祠、青山、灰市、蔡庙、解场、泉湖、涂家花园、渔薪、武圣庙、盛湾、杨家嘴、潘家渡、观音湖、斗笠湾、涂家嘴、万董家台、张蔡、董家塌、涂口、杨场、潘家湾、罗家亭、朱文台、杨港;渔薪镇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 历史渔薪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世纪以来,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凯歌。1926年,中国共产党渔薪河小组和灰埠头小组建立,随后建立了潘家渡、杨家村、观音湖、朱文台、北港、青山、赵家场、王家湾、郑家滩、吴家场等党支部。1927年8月,建立中共天西区委员会。全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于1948年4月2日解放了渔薪河。此间,全镇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200多人。在革命战争中也锻炼了一批英勇善战的渔薪籍将校,他们的业绩将载入史册。 新中国建立后,渔薪人民在中共渔薪镇(区、社)委、镇(区、社)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上,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产物渔薪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多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种植小麦、黄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籽、黄花菜等经济作物。2003年,全镇种植粮食作物面积36920亩,总产量8695吨;种植棉花42979亩,总产量3448吨;种植油菜籽33957亩,总产4002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渔薪特色农业方兴未艾。全镇有100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年产蔬菜20965吨;1100亩优质果树基地,年产桔、梨、葡萄、桃、柿、红枣等水果1200吨;360亩黄花基地,年产黄花菜52吨;300亩莲藕基地,年产量305吨;5500亩枫杨、水杉、白杨木材林,年木材采伐量5000立方米。大农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镇内养猪、养牛、养羊、养鸡鸭等六畜兴旺。全镇年出栏瘦肉型肥猪50000余头,鸡鸭出笼25万只,鲜蛋产量2000余万吨。 渔薪镇内河湖纵横密布,山清水秀。镇内有过境大小河流4条,河道总长30.3公里。大小湖泊3个,大小塘堰,水库150个,水域面积约9351亩。其中较大的湖泊、塘堰,现已开挖成精养鱼池。2003年,全镇有渔池面积2835亩,鲜鱼产量1965吨。其中捕捞天然鱼类产量259吨,养殖产量1706吨。 景点位于境西6.2公里处的青山,为大洪山余脉,海拔92.5米,由青云山、紫山、寺山、猪尾山四山组成。相传唐朝时,这里寺庙林立,规模宏伟。青山古寺在抗日战争时折毁。1993年,重建青山观,香火再起。走近青山,山上的松,山下的桔,满目苍劲绿翠,四季飘香,山脚下河湖三面环绕,鱼鸭满塘,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木鱼山顶,水电站闪亮猪尾山南,养猪场排列半山坡,千亩稻田、绿遍北麓。每逢春季,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工业发展新中国建立前,渔薪镇只有传统的手工作坊,主要从事产品简单加工,如榨油、纺纱织布、副食品加工等。新中国建立后,集体工业迅速发展。1980年,全镇工业(社办企业)发展到156家,从业2117人,营业收入4885万元。1989年,全镇集体,个体工业企业发展列189家,从业3960人,年营业收入5822万元,在天门全乡镇中名列前四名。进入90年代,本镇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全镇有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近千家,从业4835人,年营业收入11347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00余万元。主要生产各类水泵、酱制品、棉纱、建筑预制件,木制家具等。泵业有限公司是本镇一家骨干企业,是湖北省锅炉给水泵定点生产厂家之一,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年生产能力一万台。主要生产锅炉给水泵、化工泵、清水泵、热水泵、热油泵、氟朔泵七大类共238个规格的产品。1983年以来,该厂与有关科研单位联合,先后完成了国家多种水泵改进的研制任务。其中研制的DG型高效节能锅炉给水泵被列入国家第七批节能产品,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被评为省优产品,DG6—22,DGn—25型水泵被评为部优产品,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欧洲。杨场酱品总厂是本镇一家大型民营工业企业,总资产500万元,专门生产红油萝卜条、传统豆豉、洋姜、红油豆瓣等20多个品种40余种花色的酱制品。因其产品成色好、口味佳、包装精,市场覆盖面不断由本省主要大中城市向重庆、郑州、长沙、九江等城市拓展,年销售各类酱制品6000万吨。兴天制纱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千万元资金,年生产棉纱5000锭,产品行销广东,上海诸省市。 商贸经济渔薪河集镇商贸经济空前繁盛。早在清末民国初年,渔薪河商贸业较为繁荣。日军入侵本镇后、市场萧条。日军投降后,有所恢复。新中国建立后,商贸业日益发展。但经营渠道单一、商业网点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品生产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本镇商贸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2003年,全镇有各类商业网点535个,从业人员1456人。主要经营布匹、百货、副食品、五金、各类纺织品、日用杂品、农业生产资料、粮食、食用油、饲料、建筑材料等,年商品批发零售总额1.5亿元。渔薪河集镇建有集市贸易、粮油、建材、小商品、牲畜五大市场,建筑总面积3.4平方米。集市贸易辐射周边十多个乡镇,年市场成交额8000余万元。渔薪集贸市场是一个集农产品和副食品为一体的批零兼营的封闭式市场,总面积7000平方米,旺季日入市量约一万人次。与集贸市场连接的武圣小商品市场,为二层钢筋水泥结构的商居楼,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内设经营摊位260个。场内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品种丰富。同时,镇内还设有144家餐饮店。其中酒店30家,早点114家,共有从业人员420人,年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 基础设施渔薪镇水陆交通便利,电力、邮政、电信业高速发展。省道荷沙公路与县河贯通全境,佛蒋公路连接南北,村村通渣油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镇区设交通管理站,长途客运站各1个。2003年,每天途径渔薪的长途客运班车100多班次,短途“面的”、“三轮车”80余辆,日客运量5500人次,年客运量约30余万人次。有机动运输车辆400辆,年运货量1800万吨。镇区设邮政支局1个,电信支局1个,联通和移动机站(营业厅)1个,从程控交换,光纤传输到多媒体通信,宽带接入等得到广泛应用,建成BP机、大哥大中转站,开通英特网,建有移动发射塔、IP电话,无线寻呼,133CDMA网络。2003年全镇程控电话用户5502户,移动电话用户14120户。镇区建有总面积容量8200KVA供电站,年供电量为1000万KVN,基本满足全镇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城镇建设渔薪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境内共有渔薪河、灰埠头、杨家场、天门街、郑家滩5个小集镇。渔薪河在民国时期为天(门)西古镇,位于天门河南北两岸,街道为宽6米,总长780米的石板路。新中国建立后,集镇区范围逐渐扩大。1980年,集镇面积1.21平方公里。设商业网点100家,工厂、学校、机关等单位60余家,居民749户,人口12300人。1983年,将主街道北移至人民大道,并逐步实施路面硬化和“亮、绿、美”工程,大规模地进行城镇建设。到2003年,新型集镇区面积扩大到5.73平方公里。其中,集镇商业、工业、文化中心区域面积3.9平方公里,共兴建人民大道、大桥路、武圣一路、武圣二路、武圣三路、解放大道6条主街,全长5765米,街面水泥路面宽20~32米。改建和新建小区道路12条,长12835米。建下水道11条,长3705米。集镇呈“卅”字型发展,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集镇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夜晚灯火通明,交相辉映,弥漫着小城镇现代化气息。 人才辈出渔薪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清末进士沈泽出,民国初年曾任总统府铨舒部参事。著名电影剧作家李洪辛,从1938年至1982年,先后创作《保卫卢沟桥》、《南昌起义》等电影文学剧本几十部,其中大多数剧本均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吴礼义,是中国80年代被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开国将领陈华堂,“西海平寇、淮海建功、赴汤蹈火,所向披靡”,17年的戌马生涯5次负伤,9次受奖,荣膺“常胜师长”盛名。1958~2003年间,渔薪籍在外工作人员超过2000人。其中担任党政军县团(团)级以口领导干部107人,具有中高职称的科技人员、学者、教育家、艺术家500多人,获硕士学位的228人,获博士学位的63人,在国外留学生和在国外工作的35人,当代知名编辑有原《湖北日报》社主任编辑程平,《解放军报》副主编吴顺祥,高科技人员有河南省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董孝元,河南省驻马店畜牧兽医总站高级畜牧师李洪文,西安飞机制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家工程院院士李鸿毅,中国电子工业部第54研究所原副总工程师杨运鸿。著名教授有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教授、微分专家魏军成。在国外的有知名澳籍华人边晓等。 民风渔薪人民自古淳朴、勤劳、节俭、机智、顽强,注重礼节。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发展,社会风气和民间习俗发生不断变化。人们的陈规陋习逐渐革除,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奉献、遵纪守法的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党风和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教育文艺教育概况渔薪镇教育发达,文艺繁荣。新中国建立前,本镇教育条件极差,广大平民的文化程度非常低。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事业发展很快。2003年,镇内办有各类学校31所。其中普通高级中学1所,普通初级中学4所,小学18所,幼儿园(学龄前教育班)8所。1951~2003年,全镇累计小学毕业生62435人,初中毕业生28944人,高中毕业生18948人,考入全国各大中专院校11782人。新中国建立前,镇内只有私人经营的几家茶馆,间或请人评书、演唱皮影和花鼓,民间的采莲船、玩龙灯狮子活动偶尔在春节出现。新中国建立后,中共渔薪镇委、镇人民政府组织各类群众文艺团体20多个,修建剧场,成立电影放映队,建立广播电视站,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渔薪花鼓剧团建立9年,演出传统花鼓戏和创作现代戏、小品、歌舞40余部,在本地和周边县市演出近千场,唱红了荆楚大地。 渔薪高级中学介绍天门市渔薪高级中学位于省道荷沙公路、市道佛蒋公路的交汇重镇渔薪,西望青山,北临柘江,这里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宜人,文化底蕴丰厚。学校始建于1947年11月,当时校名为“天门县私立柘江初级中学”,解放后,曾更名为“天门县第一初级中学”、“天门二中”,1958年开办高中,是一所向高等院校培养合格新生的全日制高中,至今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全体教职员工近十年的奋斗,如今的渔薪高中,高楼林立,错落有致,绿草如茵,花木掩映;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布局合理;花坛景点、雕塑亭阁,点缀其间;文化广场,健身器材,是师生修身养性的好去处;白天,鲜花馨香扑鼻,晚上,华灯灿烂迷人……学校分南北两院,2004年,新增东区校园,整个校园面积近92400平方米,固定资产2200万元,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学生澡堂、教工单元、办公大楼共计18栋,建筑总面积达3363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约21030平方米。学校主要设施有:普通教室50间,理化生实验室4间,语音室、信息技术专用教室4间,音乐、美术、劳技、书法等专用教室4间。学校有运动场一个,内含400m环形跑道和标准的足球场,排球场2个,篮球场5个,乒乓球台10个,户外健身器材多套。学校常年订阅各种报刊120余种,图书室藏书75000余册,阅览室100平方米,办公楼1000平方米,学生公寓3300个床位,共9400平方米;两层楼的学生食堂约3200平方米,可容纳2500名学生同时进餐;医务室60平方米,各班配有闭路电视和有线广播,电教仪器、理化生仪器、体、音、美、劳器材设备一应俱全,远程教育网、校园局域网联接所有教室和教师办公室。 学校现有教学班49个,在校学生42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政治素质高,科技含量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职教师中,学历达标率90%,高级教师占22%,研究生毕业或在读的6人,全国劳模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省优秀教师(含省模范班主任)14人,省骨干教师3人,市骨干教师32人,受市级奖励和表彰的教师共134人次,48人次在省市级教学论文评选和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和夺魁。学校现有国家级学科教学学会会员8人,省级学科教学学会会员22人,近几年来,学校总有43位教师主编或参加省、市《高中复习》资料的编写工作,共有150余篇教学论文和教研文章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其中获奖40余篇。渔薪高级中学建校60年来,共培养了6万余名初、高中生,为各级各类高校输送合格新生12000余名,其中500多人已成为博士后、博士、硕士和留学生。少将2名,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防、科研、工业、农业、教育、卫生、金融、文化、宣传等战线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卫生新中国建立前,本地缺医少药,天花、霍乱、疟疾、血吸虫等急性传染病时有发生,瘟疫多次流行,人民痛苦不堪。新中国建立后,镇内先后建起了医疗诊所、中心医院、血防医院、村卫生室,引进各种先进医疗设备,大力培训各级医护人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疾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天花已经绝迹,霍乱、头癣、梅毒、血吸虫等疾病基本消灭。麻疹、流脑、乙脑、伤寒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降低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全民健康活动的开展,增强了人民的体质。1995年以来,经常开展体育比赛活动,年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