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余治平 |
释义 | 1 眉山市委常委、副市长余治平,人名,本词条介绍四位叫余治平的人物,他们是:被“双开”的原四川省眉山市市委常委、副市长余治平,四川省双流县西航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余治平,原任国家卫生部健康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兼常务总编余治平。 ◎ 人物简介余治平,男,汉族,1954年3月生,四川彭山人,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3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四川省眉山市委常委、副市长,2009年2月17日晚间被“双规”。2009年5月14日,据四川省眉山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提供的消息,余治平因涉嫌受贿,被检察机关依法逮捕。 经调查,2002年至2009年2月,余治平利用职务之便,为郭某等21人提供支持和帮助,收受贿赂338.5万元、价值3.7万元的手机一部、住房花园绿化费1.1万元。2010年8月14日,四川省雅安市中级法院判处余治平有期徒刑十三年。 ◎ 个人履历1974.03-1979.08 彭山县红霞学校校长;1979.08-1982.07 乐山师专中文系中文专业学习; 1982.07-1989.08 沫江煤矿教师,矿办秘书、副主任,矿长助理,副矿长; 1989.08-1992.12 沫江煤矿党委书记; 1992.12-1994.01 乐山市委副秘书长; 1994.01-1997.08 乐山市嘉州宾馆总经理(1995.07明确为正县级); 1997.08-2000.12 眉山地区行署秘书长; 2000.12-2006.11 眉山市副市长; 2006.11 眉山市委常委、副市长。 2009年2月17日晚间被“双规”。2009年3月27日举行的四川省眉山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做出了对余治平的免职决定。此前至迟在3月17日,四川省委已免去了余治平中共眉山市委常委、委员职务。 2010年8月14日,被四川省雅安市中级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3年。 ◎ 收钱怪论余治平的悔过书曝光,这位曾经“仕途一路绿灯”的官员在悔过书中称自己曾认为,“拒绝别人的‘好意’”,不仅得罪人,还会被认为是“神经不正常、脑袋有毛病”。现摘编部分内容如下: 我曾经告诉自己,“水至清则无鱼”。如果我独树一帜,拒绝别人的“好意”,甚至上交贿款,不仅得罪人,还会被视为异类,认为我是神经不正常、脑袋有毛病。这对工作无益,更谈不上树业绩奔前程了。所以,对熟人、“朋友”及企业家们以拜年名义送来的钱物,我都一一笑纳。 ——余治平 2 四川省双流县西航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 人物简介余治平,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西航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分管信息、文秘、精神文明、宣传(外宣、报刊征订)、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学习型机关等工作,协助分管拆迁、“三创”和城乡环境整治工作。 ◎ 个人简历1991.9--1995.7 四川师大化学系 读本科 1995.9--1998.7 四川师大化学系 读研究生 1998.7--1999.6 四川师大化学系 教师 1999.7--2001.8 成都市人事局职称处 副主任科员 2001.9--2003.3 成都市人事局事编处 副处长 2003.4--2005.11 成都市人事局办公室 副主任 2005.12--2008.4 成都市外国专家局 副局长(正处) 2008.5--2010.5 成都市人事局办公室主任 2010.5至今 西航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挂职) 3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人物简介余治平,男, 1965 年 11 月出生。江苏省洪泽县人。中共党员。哲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 ◎ 学习经历1981-1984 江苏省洪泽县中学(高中)1984-1988 东南大学社会科学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专业(本科) 1993-1997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硕士) 1998-2001 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 2002-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 ◎ 工作经历1988-1989 江苏省淮阴市人事局科技干部科办事员 1989-1992 江苏省淮阴县码头镇人民政府工业助理 1992-1997 江苏省淮阴市人事局科技干部科科员 1997-2001 江苏省淮阴市人事局办公室副主任 2001-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科研成果专著 余治平专著有: 1 .《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 ( 40 万字),商务印书馆, 2003 年。2 . 《中国的气质——发现活的哲学传统》 ( 30 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3 .《哲学的锁钥——源于本体论的形上之思》( 35 万字),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8 月。 4 .《看透——给你一双哲学的慧眼》( 12 万字),商务印书馆, 2006 年。 5 .《尚书解注》 ( 20 万字,儒家经典国民读本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合著 1 . 《中国哲学史》 ,张汝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合著, 4 万字。教育部、复旦大学哲学专业本科教学教材建设课题。 2 .《中国社会思想史》,谢遐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合著, 5 万字。教育部国家“十五”重点教材。 3 .《江淮新星族》,报告文学集,副主编, 30 万字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4 .《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 ,中国青年出版社,合著, 3 万字, 2002 年。 主要论文 1 . 性情形而上学:儒学哲学的特有门径,《哲学研究》 , 2003 年,第 8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第 10 期,全文转载。 2 . 哲学是一门通学——叶秀山教授访谈录,《哲学动态》, 2003 年,第 7 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第 10 期,全文转载。 3 . 中国哲学应对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哲学动态》, 2004 年 2 月。 4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汉帝国主导意识形态的选择与确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 年,第 5 期。 5 .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哲学对话 ,《江海学刊》, 2004 年第 1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4 年第 2 期“热点问题”转摘。 6 . 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哲学与文化》(台湾), 2003 年第 10 期。 7 . 董仲舒的祥瑞之说与谶纬流变,《吉首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2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 2003 年,第 12 期,全文转载。 8 .面向後现代:重构中国哲学,《文化中国》(加拿大), 2004 年第 1 期。 9 . 重构中国哲学:前景、可能与资源清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2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 2004 年,第 7 期,全文转载。 10 . 道、形、器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现代哲学》, 2004 年第 3 期。 11 . 中国哲学:发展中生成与历史中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4 年 7 月 22 日 。 12 .“与时俱进”的传统根源与哲学支持,《四川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新华文摘》 2004 年第 8 期“论点摘编”。 《光明日报》, 2004 年 2 月 17 日 ,理论版“论点摘编”。 13 .感而遂通:从逻格斯到想像力——由感应观念而切入的中西哲学比较,《文化中国》(加拿大), 2004 年第 2 期。 14 . e 时代与中国青年的责任建构, 见《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 2003 年 3 月第 1 版, 1.2 万字。 15 . 孝:何以可能——孔子与董仲舒对孝道的不同建构,《新疆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6 期。 16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 《广东社会科学》 , 2006 年第 2 期。 17 .汉初时代:学术的复苏与繁荣——百家争鸣之后的思想大融合,《求索》, 2004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 2004 年第 11 期“论点摘编”。 18 .独尊儒术,并不因为 董仲舒—— 纠正一种流传广泛而久远的误解 , 《湘潭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3 期。《文摘报》, 2004 年 6 月 13 日 。 19 .董仲舒的养身理念及性教育思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年,第 3 期。 20 . 以阴阳释性情——董仲舒对儒学性情形而上学的独特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4 期。 21 .哲学的中国话语:自闭与开放, 《读书时报》 , 2004 年 5 月 13 日 。 22 .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准备——儒学的现代困境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 (加拿大), 2004 年,第 4 期。 23 .哲学的中国方式:追寻、反思与心态分析——中国哲学及其学科范式创新的生成性研究,《东方论坛》, 2004 年,第 3 期。 24 .知性本体论的终结、转向与解构——从康德、海德格尔到德里达,《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6 期。《新华文摘》, 2005 年第 5 期“论点摘编”。《中华读书报》, 2005 年 3 月 23 日 。 25 . 与时俱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共江苏省委《群众》, 2003 年第 11 期。 26 . 差异、本质与辩证法的误读,《宁夏大学学报》 , 2003 年第 3 期。 27 .发展是硬道理:生存论本体论的中国演绎,《南方论丛》, 2004 年第 6 期。 28 .儒学话语对哲学话语的积极涵摄,《河北学刊》, 2005 年第 2 期。 29 .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人文》杂志, 2005 年第 7 期。《新华文摘》, 2005 年第 23 期“论点摘编”。 30 .经权、常变的智慧——中庸之道的哲学根据,《当代中国:转型·发展·和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31 .传承与学术创新:上海市社联 2003 年度学术年会青年学者专场观点综述,《上海社科通讯》, 2004 年第 3 期。 32 .全球化与中西哲学对话之可能,《中国哲学年鉴》( 2003-2004 年), 2005 年 5 月。 33 .性情:儒学信念本体与宗教性的双重建构,《炎黄文化研究》, 2004 年第二辑。 34 .红色学者:思想与学术的传奇之旅——梁志学教授访谈录,《博览群书》, 2005 年第 9 期。 35 .科学发展观的后现代之维,《社会观察》, 2005 年第 8 期。 36 .“生态”概念的存在论阐释,《江海学刊》, 2005 年第 6 期。 37 .追寻儒学的当代生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38 .命的哲学追问,《东南学术》, 2006 年,第 1 期。 39 .万物都处于生生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6 年 2 月 16 日 。 40 .德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动态》, 2006 年,第 2 期。 41 .天:王之为王的哲学根据,《新疆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42 .董学仁义说的特殊性,《北京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43 .哲学本体视野下的心、性、情、敬探究: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另一种解读,《郭店楚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武汉。 44 .从西方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中国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世纪历程,《天津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4 期。《新华文摘》, 2000 年第 12 期,全文转载。江苏省淮安市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一等奖。 45 .阴阳五行与哲学的在场、不在场,《复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 2001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46 . A Centenary Examining of Neo-Confucianism ,《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 2002, Vol.2 , U.S.A 。 47 .激活中国哲学的有益尝试,《文化中国》(加拿大), 2001 年 9 月。 48 .时间的哲学,《东南学术》, 2002 年第 3 期。 49 .理解日常生活世界,《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2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 2000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50 .内在与超越 —— 比较康德的实践理性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学,《浙江学刊》, 2000 年第 5 期。 51 .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江海学刊》, 2001 年第 3 期。 52 .龙虾三吃与哲学的在场、不在场,《东南学术》, 2000 年第 3 期。 53 .叔本华意志自由的评析与批判,《青海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3 期。 54 .《叔本华意志的本体论阐释》,《宁夏大学学报》, 2000 年第 1 期。 55 . 1999 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综述,《学术月刊》, 2000 年第 1 期。 56 .事件的理论反思,江苏省委《群众》, 2000 年第 1 期。 57 .尊重党员民主权利,江苏省委《群众》, 2002 年第 3 期。 58 .大乘佛教“三性说”与反形而上学哲学转向, 1999 年第 4 期。 59 .论董仲舒的“天本体”哲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2 期。 60 .叔本华的意志及其与东方思想的沟通,《河海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1 期。 61 .淮上之风初探 —— 两淮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的另一种解读,《淮阴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4 期。 62 .民主、科学的世纪反思和哲学透视,《复旦大学“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论文集》, 1999 年 5 月。复旦大学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型征文,三等奖。 63 .意志自由及其归无入禅的终结 —— 关于叔本华哲学的另一种解读,烟台大学学报》, 2000 年第 3 期。 64 . e 时代中国青年的理想重建与责任构成,《复旦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0 年第 1 期。 2003 年 4 月。复旦大学“邓小平青年思想与跨世纪青年责任”征文一等奖。 65 .重归日常生活世界的呼唤,《淮阴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2 期。 66 . e 时代、新经济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构成,《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2 期。 67 .信用缺失与责任伦理的重建——对当前中国一种普遍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文化中国》(加拿大), 2002 年第 3 期 。 ◎ 科研项目1 .《中国哲学与后现代》 ,国家人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 2002-2005 年。 2 .《中国的气质——发现活的哲学传统》,上海交通大学资助, 2003-2004 年。 3 .《中国社会思想史》,教育部、复旦大学资助, 1999-2001 年。 4 .《仁人之恕:儒家视野中的宽容》,华侨大学资助, 2005-2006 年。 ◎ 学术活动1 .论文《重构中国哲学:前景、可能与资源清理》,参加《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 杂志社、广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联合主办, 2003 年 9 月,桂林。 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2003 学术年会:《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青年学者专场报告会”, 2003 年 12 月,上海。 2 .论文《哲学的中国方式:追寻、反思与心态分析——中国哲学及其学科范式创新的生成性研究》,参加《重写中国哲学史暨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联合主办, 2004 年 3 月 20-21 日,北京。 3 .论文《 董仲舒政治哲学之新议 》,参加《中国哲学与现代价值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 2004 年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 2004 年 4 月,杭州。 4 .论文《知性本体论的终结、转向与解构——从康德、海德格尔到德里达》,参加《康德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 200 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联合主办, 2004 年 4 月,太原。 5 .论文《感而遂通:从逻格斯到想象力——由感应观念而切入的中西哲学比较》,参加《中国哲学大会( 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2004 年 8 月 13 日 -15 日,北京。 6 .论文《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参加《“德国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同济大学哲学系举办, 2004 年 6 月,上海。 7 .论文《儒学话语对哲学话语的涵摄》,参加《“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主办, 2004 年 12 月 3-5 日,北京。 8 .论文《发展是硬道理:生存论本体论的中国演绎》,参加《上海市纪念邓小平诞辰 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 2004 年 8 月。 9 .论文《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准备:儒学的当代困境与马克思主义》,参加《上海市社会科学界 2004 年度学术年会·青年学者专场报告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 2004 年 11 月。 10 .论文《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参加“儒耶对话中的生态哲学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转型研究所主办, 2005 年 5 月,北京。 11 .论文《经权、常变的智慧——中庸之道的哲学根据》 ,参加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 2005 年度学术年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 2005 年 12 月。 4 卫生部健康报社原社长、总编余治平, 男,原任国家卫生部健康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兼常务总编,是我国卫生界著名的管理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现任中国特色医疗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卫生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余治平教授长期在卫生部门工作,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先后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中医药工作进行过专题调研,率先提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必须要有中医药参予并发挥作用,他重视和关心民间中医,在多次会议上提出:“不要小瞧基层的中医”,提出“小人物有大作为”。他担任特色医疗研究会副会长后,热心学会工作,关注基层、重视中医,提出应大力推广中医药实用技术,农村需要简便廉验的中医中药。发展中医必须要弘扬特色医疗,中医如没有特色就会失掉优势。 余治平教授重视支持学会的系列工作,每次会议和活动都亲自参加并指导,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专家学者。有他的参予和指导,研究会的工作总是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之中。在2008年10月主办的全国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医务科(处)主任论坛会议上,他强调中医医院必须突出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必须加强中医的医疗业务管理、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中医管理特色”的提出丰富了“中医特色”的内涵和外延。 5 中共来宾市委常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