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余一 |
释义 | 余一,原名余宏超,1985年出生,安徽桐城人,广西民族大学文艺学硕士,青年诗评家。研究方向:大众文艺、当代诗歌研究。有评论发表于《诗歌月刊》《文学界》《中国诗人》《菏泽学院学报》等,诗歌入选《80后诗典》《80后文学选》等。 个人社会经历2002年9月—2005年7月 桐城中学 班长 2005年9月—2009年7月 菏泽学院中文系 菏泽学院大学生通讯社社长 2009年9月—2010年12月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校报责任编辑(2009至2010年) 2011年3月—至今 菏泽学院党委宣传部 聆听世界文化讲坛策划人、校报责任编辑 参与课题:独立主持“2011年度全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课题《从“少数民族电视剧”到“多民族话语”的变迁》,已通过专家审核公示,项目编号:2011106080501M390。 参与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项目“中国影视英雄叙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项目编号:08FZW004 ,已经结项,获评良好等级。 2009年参与编辑出版了《80后诗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2011年参与编辑出版了《(2001—2011)中国诗歌佳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发表论文及作品:本科阶段: ▲《笔走偏锋的平衡术》 《诗歌月刊》2007年第三、四期 《菏泽文学30年——王锡亮和他的诗歌创作》 《菏泽文学三十年》 《菏泽文学30年——雏鸟文学社及董克勤、商登贵的文学创作》 《菏泽文学三十年》 《绝望的颤栗》 诗歌民刊《芙蓉锦江》 《菏泽学院纪念中国新诗90年系列活动纪实》 《诗歌月刊》2007年第一、二期 研究生阶段: 《“80年代”诗人形象:提供了什么样的可能性?》 《星星诗刊》2010第9期 《中国大陆电视剧的英雄叙事研究》 《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坚守还是顺从?——一场由“洛丽塔”惹起的“祸水”》 《文学界》2011年第1期▲《从青春之诗到秋颂之辞——潘洗尘诗学道路剪影》 《中国诗人》2010年第2卷 《百年学案研究又添新瓦》 《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8月26日 ▲《诞生在“岁月的腰上”的诗情》 《现代教育报》2009年11月17日 《用诗歌怒放生命——评校园诗人杨群及诗集<石牛岭之歌>》《广西民族大学报》第231期 《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一瞥》《陇原随笔》第二期、《大别山诗刊》第九期转载 《湖畔的栖息,诗意的徜徉——读苏丹的诗兼论相思湖诗群历史定位》《相思湖诗群》第7辑 《一口永不干涸的井——读徐海明的诗歌》《运河》杂志2011年第3期 文学作品: 《菏泽学院风景系列》(组诗)入选《80后诗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诗歌《去西山》(组诗)、散文《永远不能忘却的亲情》入选《80后文学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诗歌、散文散见《诗潮》《防城港日报》《桐城诗词》等 新闻作品: 在菏泽学院、广西民族大学读书期间,发表消息通讯类稿件150余篇。编辑出版了校报100余期。 媒体评介:其实,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菏泽学院报》)他,热爱文学,尤其热爱诗歌、评论的写作,他的文字曾多次见诸于各类文学杂志、报刊;他,仰慕胡适,一直把他当成精神上的引路人,人送外号“小胡适”、“胡适迷”;他,曾任学通社第二任社长,策划组织了数次反响不俗的校园活动;他,即将成为广西民族大学文艺学的研究生,但他也永远属于菏泽学院———他就是05级中文系学生余宏超。读书与写作采访中,擅长沟通的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充满锋芒,更是让我们感到望尘莫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长久以来读的大量的书。他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先看一会儿书再睡,不然会感觉睡不踏实。他读书不但多,而且杂,涉猎面特别广,尤其喜欢诗歌、文学评论方面的书,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逢遇到胡适的书,必会买下,连载发表在《校园通讯》上的关于胡适的《宁默而死,不鸣而生》一文,可以看出他对胡适的了解与热爱。这种广泛但不乏筛选的阅读,不但练就了他的文笔,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性格。 百家媒体共同关注报道安徽80后作家日前,中新社记者就当前文学文化的现状采访了安徽省的三位80后作家(许多余、余一、左桂),他们的独特观点一经发出就引起了国内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转载安徽80后作家文化观点的媒体近百家,中新社、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凤凰网、中工网、网易、搜狐、中国作家网等权威媒体和门户网站都进行了全面报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